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堂导入
在公元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有着两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汉朝和罗马,但随着罗马的衰亡,欧洲再也没能出现像罗马一样统一的政权,而在中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什么中国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保持统一呢?
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2世纪)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禹死启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血缘政治出现。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牌饰
夏朝统治区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与外服之间是相对松散的关系。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尚书·酒诰》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荀子·儒效》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思考: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主体是什么?
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遗民和上古先王的后代。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文公十三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思考:对比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与方国的关系,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有何不同?
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周天子将土地分封于诸侯,诸侯要服从天子的政令,承担军事、贡赋、朝觐等诸多义务。
3.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享和继承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基本原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西周的政治制度
(3)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王怒……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
——《史记·周本纪》
【想一想】以下材料是《史记》中关于西周“国人暴动”的相关记载,思考周厉王与“国人”关系是怎样的?和后世皇帝与平民百姓的关系有何不同?
国人的言论对周王权力有制约,可以通过舆论来对朝政施加影响。
先秦时期早期国家还留有原始民主传统,国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国家权力在君主、贵族和平民中分享。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的过渡
从春秋到战国,分封制瓦解,兼并四起,生存压力陡增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的过渡
在这样一个政治制度激烈震荡的年代,旧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逐渐被淘汰,新的制度正在产生中,各国为了生存需要纷纷变法,在这一过程中,君主权力加强,也诞生了县制、官僚制等新政治制度的雏形。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家国一体,家国同治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皇帝与公卿廷议,由皇帝最终裁决。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直接任命,在地方上用官僚取代了贵族血缘世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议一议】你如何理解标红的两句诗?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秦朝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具有开创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的转变,这一套制度延续2000多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中央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从秦代开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其中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调整构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演变的重要线索。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
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3)宋代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代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思考: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明代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设内阁
结合右图,思考内阁首辅和宰相的差异?为什么说设立内阁象征着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失去了丞相百官之长的地位。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6)清代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清初继承了明代内阁制度,处理一般日常事宜,雍正时设军机处,逐渐成为真正的行政中枢。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合作探究】根据以上梳理,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有哪些趋势?)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转化
……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85BE263C-DBD7-4A20-BB59-AAB30ACAA65A}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制时代
州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秦汉时期
郡县两级制
(郡国并存)
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唐宋时期
道州县或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明清
省路府州县多级或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
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实质从未变化,最基层的县级单位长期保持稳定,其上的行政层级单位的形式变动频繁
中央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汉代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
……
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
大一统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至清
血缘政治
贵族政治
原始民主传统
宗法分封瓦解
各国变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着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层叠有序发展并不断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波折中不断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政治制度的稳固保证了古代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一脉相承,但也使得古老的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的崛起时步履蹒跚。如何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这份厚重的政治遗产,是我们今天依然要面对的问题。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