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依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
A. 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2. 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 )
A.中朝决断国事 B.外朝负责执行
C.君主集权加强 D.丞相能力平庸
3.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4.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这说明分封制初期( )
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 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5.唐朝中期,皇帝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久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专称。这一趋势反映了唐代( )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行政制度混乱
C.三省体制已经消失 D.中枢制度演变
6.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敬宗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 )
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
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
7.《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8.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逾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
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的,有宗室的,也有寒门的。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李现曾《我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述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简析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维形,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夏朝是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开端,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夏朝王位继承,除少数几次外,多数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因而体现不出王位继承的混乱,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君主集权加强,丞相权力被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朝制度,故A、B两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丞相能力平庸,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可知,当时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故C项正确;宋朝君主专制加强,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皇帝权力有所削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B两项错误;皇帝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议定政策,不一定导致行政效率出现下降,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诸侯在被封的领地内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真正实现对当地的统治,说明分封制实行初期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平定的是当地部族的反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诸侯重新建“国”不能体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中央官职,所以材料体现了唐代行政中枢制度演变,也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排除A项,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并未体现行政制度混乱,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体制仍在,并未消失,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權,取自圣裁”可知,国家事务当由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议,最后由皇上裁决,反映了司礼监及内阁相互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内阁辅臣具有“相职”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限制皇权,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王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王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汉初并未全面推行郡县制,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趋势: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辅臣的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
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