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2.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2.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21 08:3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生实验课,它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从知识运用上看,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点,涉及到的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的分值也较高,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之一,由此看来,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小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初三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化学又是一门新开的科目,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在实验课中,自我管理,调控能力不够。 
2、我校学生的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大部分学生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在对氧气的制取、性质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对基本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对要求进行了讲解。并且学生对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已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3)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校地处偏僻的农村,学生生源比较差,知识面比较窄,动手能力差,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的理解。 
因此,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情感与态度 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合作、思考的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
[教学重点确定依据]:氧气的制法、性质是考试必考点。并且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制取气体的实验,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只有掌握了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操作。
[教学难点确定依据]:实验过程中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只有突破了它们,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 “发现学”理论和 “做中学”理论。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归纳_??????_、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药匙、废液缸。  
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用品:木条、棉花、火柴、干净的纸、多媒体。   
学生分组:每组4人并编号,分为实验操作员1、2号,现象描述员3号,记录员4号,全班分为11个小组。
(二)、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研究了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制法,老师在课堂上亦做了演示实验,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学习准备 
学案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   一.旧知回顾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  
  
2.木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现象是:  
3.收集氧气可用 法,此方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在 ,也可用 法收集,此方法收集时导气管应伸在 。 
4.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看到的现象是 。 
二、新知预习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在试管口 ,其目的是 。固定装置时试管口   
,否则 。 
2、加热后,收集氧气应在 时,收集满氧气后应在 盖上玻片,移出水面后应 放在桌面上。 
3、停止加热时,应先 ,  
再 。   1、小组内对答案,对有疑问的地方讨论,交流,讲解;   
  
   
  
 
   
   
 
2、将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板书】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在同学们实验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与本节课有关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翻到导学案P56.  
  
   
 
 
 
 
 
  
教师进行巡堂,及时处理学生所反馈的问题。 
[ 设计意图]:通过对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收集方法等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2、同步学习 
活动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案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下面请同学们看视频,回顾一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整个操作过程,同时思考其操作步骤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装置如图:  
 
  
2.讨论归纳:(导学案P57)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有  
→ → → → → → 。可简单记忆为:茶(查)庄(装)定(定)点(点)收(收)利(移)息(熄)。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在管口 
,其作用是 ,固定装置时,管口应 ,其目的是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其原因是 ,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气管从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造成的后果是 。  
对应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要给固体加热,就要将试管口略为倾斜向下   
B、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结束时,一定要先撤离导管  
C、制备气体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选择制备装置时,主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阅读教材P45—P46第二段结束。   
2、观看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  
3、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答案,然后由每小组的5号同学进行抢答,每题1分,共计6分,给各小组加分。 
  
   
4、完成导学案“讨论归纳” ,和对应练习1. 
 
   
  
   
   
 
   
  
5、小组间交流对应练习1的答案。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45—P46第二段结束。  
播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   
【板书】1、实验原理: 
加热 
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视频看完后提问:  
(1). 制取气体的装置在使用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的气密性?  
(2). 给试管加热时应注意什么?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 
(3).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4).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易立即收集?   
(5). 实验结束后,先把酒精灯移走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为什么? 
(6). 你能简单的说出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骤吗? 
备用设计:对学生回答不准确的,老师给予讲解。 
   
【板书】2、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移熄。   
4.对“讨论归纳”内容解疑。 
5、组织学生做对应练习1 
,教师视情况给予讲解。   
[ 设计意图]: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室氧气的制取实验,形象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6个问题的层层推进,突出了本节课氧气的制法及其实验操作这一重点,突破了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一难点,为学生顺利实验做好铺垫。 
3、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学生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增强凝聚力。   
 
活动二 实验探究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案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制取氧气:用所给实验器材和药品制取两瓶氧气(其中一瓶留有少量水)。   
性质实验:按照教材“实验活动”P46的方法完成氧气的性质实验。 
思考讨论:讨论教材P46“问题与交流”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如果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缓慢插入? 
对应练习2.  
(1)某同学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的原因是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分工,共同完成用高锰酸钾制取两瓶氧气。  
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该注意哪些问题。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1)把木炭往集气瓶中伸的时候要缓慢伸入   
(2)铁丝燃烧实验需注意要在集气瓶底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   
(3)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引燃,带火柴快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由上到下慢慢伸入,不要碰到集气瓶壁。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性质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5、思考讨论,教材P46“问题与交流”,小组交流,展示结果, 并完成对应练习2  1、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播放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并归纳,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  
4、组织学生完成性质实验,巡堂并给予一定指导。  
  
 
   
 
 
  
 
【板书】3、实验现象:   
  
物质  
现象   
表达式   
木炭  
 
 
铁   
  
 
   
[ 设计意图]: 
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形象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2、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的解决,突破了难点。 
3、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做”中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氧气的制法、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反思小结  
   学案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同学们,通过这节实验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想? 
  
    
1、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2、相互补充。  
    
1、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   
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梳理作用。 
2、这种开放性的反思小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反馈练习  
  学案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加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用排水法收集时,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  
C、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接近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D、氧气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相关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 
  
A.
发生装置  
B.   
排水法收集氧气 
C.验满 
  
D.存放氧气 
 
 
4、 
   
(1)请指出图中三处主要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   
②   
③  
导管口应该塞一团棉花 
(2)实验开始时,应先检验装的 气密性;加热后不宜立即收集氧气,待导管口气泡 连续、均匀 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 把导管从水中移出再 熄灭酒精灯,防止 。水倒流炸裂试管   
(3)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独立完成后对自己打分,每空2分,共计24分。   
   
 
   
  
  
2、小组内纠错,讲解。  
 
  
   
3、小组汇报平均分。  
 
 
  
 
  
 
  
     
   
 
   
 
  
1、巡视,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公布答案,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解。 
 
   
3、针对统计情况,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
1、进行量化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3、巩固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相关知识的掌握。  
 
 
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稿课后作业部分
板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物质  现象   表达式 
木炭      
铁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侧重于知识性和提示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强调的突出作用,紧扣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说课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探究课,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本节课是在“导讲评教学模式”下顺应课堂内容和主题而变化的“导动评”活动课模式,学案导、学生动,师生评。通过学案引导和多媒体辅助为教学依托,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从而真正掌握氧气的制取,加深对实验室制氧气原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敬请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