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生物八上5.16.1 生命的诞生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上5.16.1 生命的诞生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2 08: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生命的诞生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第一节
生命的诞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生命诞生的三个过程。首先以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说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也是本节课的关键: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又用逻辑推测的方法阐述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和第三步从有机物分子到原始细胞这两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命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准备: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们非常想知道生命的起源是什么。2、本节课的障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差,还不足以顺利到生命起源的结论。
但好奇心是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使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故本节课将猜想、观看实验、合作、交流与讨论贯穿整个教学之中。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多媒体的环境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收集生命起源的证据材料,要求老师准备好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
导入
课件展示:出示大量的图片,展示现今世界上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思考地球是否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认真观察
体验生物的多样性。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图片。
2:出示40亿年前的地球环境
课件展示40亿年前的地球状况,并让学生阅读课本。
观看图片,说出当时的地球环境。
明白生命起源的地球环境。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图片。
3:引入学习目标:这样的环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引出学习内容:生命的诞生。
提出主题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生命诞生的资料,
倾听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的生命诞生的假说。
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观,知道后面的米勒实验的结论也仅仅只是一种假说。资料来自于学生课前的收集。
5:教师启发: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由非生命的物质产生的。
总结小组讨论,讲解知识点。问学生非生命的物质是什么?
分析思考。
启发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6:提问:原始的大气成分是什么?引出米勒实验。
提问。
看书,回答问题。
启发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资料来自于教师课前的准备
7:讲述:米勒实验的过程。提出实验中应该中明确的问题。
问题:实验中的气体是什么?火花放电有什么用有?加热水是什么原因?试验后产生了什么新物质?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看书、讨论、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8:引导学生得出生命起源的第二步结论。
提问引导。
看教材的文字,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资料来源于课本。
9: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三步。
展示原始海洋的来源,要求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生命起源的第三步。资料来源于课本。
10:小结生命起源的过程。阅读课后材料。
引导学生总结知识。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总结知识。
11:出示课后思维拓展。
出示问题。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资料来源于教师课前的准备。
教学流程图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二:从原始大气到有机分子。1:原始的地球环境。2:
讨论交流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及其可能性。3:米勒实验及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4:米勒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5:生命起源的第二步是什么?三:从有机分子到原始细胞。3题白验
四:小结,课后拓展。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学习生命起源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八、帮助和总结
在生物课中应用多媒体的方法,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