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六课《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一、感受歌曲活泼、幽默、诙谐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
二、欣赏歌曲,了解与学习约德尔调的唱法。
三、在欣赏中了解音乐剧《音乐之声》,,在配乐、歌唱、表演中进一步走进音乐,在合作中学会与音乐对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歌声、舞蹈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约德尔调的衬词唱法。
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课型:欣赏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欣赏奥地利风景,引出《Do Re Mi》。
2、介绍《音乐之声》。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玛利亚和孩子们表演了一个节目,叫《孤独的牧羊人》客人们听后会有什么反应呢?牧羊人在怎样歌唱?(播放全曲)
2、讨论,欣赏第一段
(1)客人们听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开心 高兴)音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欢快、活泼、幽默诙谐)
(2)、 牧羊人的歌声是什么样的?(出示衬词第一段)跟音乐学唱.
(3) 、出示歌谱片段,看看旋律有什么特点,跟琴声学唱。
(4)、接龙唱,分组唱。
(5)、出示节奏谱,边唱边拍节奏。
3、、欣赏第二段
(1)、牧羊人这么高兴,可名字为什么叫《孤独的牧羊人》?(高高的山顶上只有牧羊人一个,没有人陪伴他,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他用自己嘹亮、明快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还感染了一大群人)哪些人听到了他的歌声?
(2)、请生扮演角色表演,其余学生衬词处拍手。
4、欣赏第三段
最后还有谁听到了?小姑娘和妈妈,他们还一起唱起了二重唱,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吧!(拍手或者自编动作表现)
5、创编表现歌曲
(1)、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陪伴牧羊人?(用乐器伴奏)
(2)、讨论乐器分工,分歌词部分、衬词部分副歌和间奏
(3)、请生上台合作表演。
6、欣赏电影视频木偶表演。
刚才我们是用乐器合作表演的,影片中的玛利亚和孩子们也是合作表演的,他们合作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延伸拓展
1、多媒体介绍“约德尔唱法”。
2、欣赏另一段约德尔大师的演唱,领略艺术之美。
3、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精彩歌曲片段。
总结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音乐王国之旅就要就结束了,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也一定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我们带着快乐心情,去探索更多更美的音乐吧!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