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要求:
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感情充沛,说理充分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亵渎:xìe dú
骈进:pián
断章取义:
安居乐业:
心无旁骛:wù
强聒guō不舍:
言行相顾:
不顾全篇内容,只是根据自己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话。
使人民安定生活,快乐劳作。
心中没有正业以外的任何追求。旁骛,不专心。骛,追求。
硬要啰唆个不停。聒,喧扰。
轻慢,不尊重。
并进,一起前进。
说的和做的相互照应。
析题
敬业——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发愤忘食”)
乐业——把学习工作当作一件乐事(“乐以忘忧”)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 ”的主旨( )。
第二部分(2—8):分别论述“ ”、“ ”、“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敬业、乐业——即“ ”、“ ”。
总
分
总
敬业乐业
中心论点
有业 敬业 乐业
责任心 乐趣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探究课文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注意找出主要段落的中心句。
引出中心论点
“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引用儒家经典《礼记》、道家经典《老子》中格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论述“有业”的必要
引用孔子的话,举两种人的事例(第2、3段)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之人
反面举例论证
举 的故事(第4段)
正面举例论证
讲道理,得出“
”的结论(第5段)
正反(有业、无业)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强调“有业”的必要性
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这一层为下文论述作铺垫。
百丈禅师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主一无适便是敬。 --朱熹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
第二部分
第二层: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引用论证
敬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
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
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可敬的”的道理
(正面举“当大总统”、“当车夫”的事例)
第二部分
庄子名言
曾文正名言
孔子名言
引用论证
木匠
政治家
挑粪工
军人
正面举例论证
强调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第二部分
第三层: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1、阐述人生苦乐缘由
正面说理论证
2、两种人生 表现
无业游民,日子难过
厌恶本业,逃脱不得
反面举例论证
强调要“乐业”的原因:“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3、怎样“乐业”
从四个方面阐述
论证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
敬业即是责任心
乐业即是趣味
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讲者(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引名言,举事例,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作者先后谈论了 三个问题。
作者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有业
敬业
乐业
“有业”、“敬业”、“乐业”
请你试试 为“有业之必要”列出几条理由
(体会“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
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自己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4、试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两个例子。
居里夫人从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异常艰辛和枯燥,但他们怀着一定找到“镭”的坚定梦想,从不因为无聊、艰苦而放弃,最终发现了“镭”。
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孔祥瑞。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你同意吗?作者目的在于说明什么道理?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同意。因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往往都要承受压力,面对挑战,但当解决重重困难,获得美满的结果时,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不同意。因为有些职业过于单调乏味,缺乏创造乐趣的客观条件。如包装工、掏粪工等……)
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人应该“乐业”,只有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来,才会感到生活有价值。
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强调了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的重要性。
阅读课文第八段,答题:
1、作者在开头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息声中谈起,有什么用意?
告诫青年学生们: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回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从中寻找出乐趣。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一位孤独而幸福的邮递员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王顺友” ——在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是可怕的,甚至就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邮递员,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会在十四、十五天的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一:在工作、学习中寻找快乐。
二: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三: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四:在投入中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