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教案
『说课导航』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与教学要求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摩擦力与之前学过的重力、弹力是力学中三大常见的力,三者同处力学知识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
“基石”。本节课学习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将来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质量,也必将影响到更多的相关学习内容。鉴于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在研究摩擦力问题的过程中,它表现出来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不小。也正因其复杂性,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故要充分用好本节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使其形成物理头脑,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掌握并能进行计算和应用。
1.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规律和最大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
(4)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大小计算以及对最大静摩擦力的正确理解。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初步学习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摩擦力进行定性描述,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还不会进行定量计算。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并能判断其方向;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并能判断其方向;了解动摩擦因数,并会计算其大小;比较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描述摩擦力,并总结其规律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其创新能力,且能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钻研的精神;通过实验分析、数据整理过程,使学生养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4
教法与学法
4.1
教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本课采用以实验探究、演示法为主,发现法为辅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用提问法,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敲开学生思维领域的大门,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融入到探索真知的过程中,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同时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锻炼;紧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总结归纳的能力;最后,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
4.2
学法
为人师者,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深喑“授人以渔”的道理。“渔”代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能力的养成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因此,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巧用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第二,引导学生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并能将此法活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5
教学器材:多媒体、相关实验器材。
6
教学过程(环节与目标)
7
板书设计
三维
目标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
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演示“筷子提米”,让学生回忆并回答摩擦力概念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深化理解概念
抓住学习要点
摩擦力的性质和分类:思考讨论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可能存在摩擦力吗?按性质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观看图片,区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再思考没有摩擦力的情况。
2.
理解概念
抓住要点
摩擦力产生条件:“一问三做”,得出四个条件。
摩擦力的方向:结合两个情景,师生对话,区分“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判断,得出结论。
3.
动手动脑
实验探究一
善于动手观察
善于总结规律
静摩擦力的大小:演示实验,巧用提问,引导学生结合初中二力平衡知识分析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范围:学生动手实验(观看视频),发现拉力最大值的瞬间变化,提出改进建议,得出变化范围;
补充:演示静摩擦力的相互性实验。
4.
动手动脑
实验探究二
善于创新实践
拓展知识层面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
实验器材、实验要求(研究不同接触面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定量关系)、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表格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分析和得出结论:采用图像法画出FN—F图象,并得出规律
评价交流和总结反思:
鼓励为主
5.
合作交流
实验探究三
养成合作精神
严谨求实态度
主要进行典型例析,增加课堂练习题一道,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物理问题,如“让汽车司机急刹车的有效方法”
6.
巩固练习
联系生活
活学活用知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外探究任务“安装自行车的滚动轴承。
7.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3.3摩擦力
1.
摩擦力概念和分类
2.
摩擦力产生条件和方向
方向:沿着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3.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4.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