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综合消息两篇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相关背景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学生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起床早,睡觉晚,书包重,作业多。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在2002年12月刊发了记者邓兴军、张颖、张桂函采编的新闻《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年,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为促使问题的解决,该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
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北京市教委最终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历程
1902年,英国贝利上尉从印度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探险考察,回去后出版了《无护照西藏之行》一书。20世纪2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沃德到大峡谷地区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20世纪50年代,为修筑墨脱公路,西藏自治区公路局和水利厅曾组织有关人员对大峡谷进行路址勘察。1973年,由关志华、杨逸畴等6名中国科学家拉开了中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科学考察的序幕。1993年,以何希吾、温景春等为首的中日联合雅鲁藏布科学考察队进入大峡谷考察,因日方队员
落水失踪,考察活动中止。1998年4月至12月,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两度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并首次成功地徒步穿越了大峡谷核心地段,进一步取得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多年的夙愿。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简介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370公里,最深处5 382米,平均深度在5 000米以上,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先后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2 133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达3 200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
1.识字音
颐( )和园 溜( )达 剖( )面
栖( )息 侵蚀( ) 迦( )巴瓦
yí liū pōu
qī shí jiā
mán
mái
bì
mì
qū
qǔ
淀
绽
锭
询
峋
殉
勘
堪
戡
迄
讫
屹
壁
碧
璧
畴
筹
踌
3.辨词义
(1)抱怨 报怨
[辨析]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侧重于口头说的方面。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如以德报怨,侧重于行动。
[例句] ①近日,有乘客发微博称,无锡东站到北京的高铁凭票可以免费领取矿泉水一瓶,可是乘客________一大早八九点去都领不到。
抱怨
②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时说:“孔夫子不赞成以怨________。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2)考察 考查
[辨析] “考察”是指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的观察。
“考查”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例句] ①在高考英语的书面表达中,议论性的题材成为命题新宠的原因之一是议论性短文的写作能______考生的高层语言技能,如谋篇布局、句式变化、资源运动等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报怨
考查
②江西新余11名公务员因出国________违规被查处5天后,公众终于等到了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对市委组织部门的分管领导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和党内警告的处分。
4.释词语
不辞艰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
不怕艰难险阻。
指没有能比得上的。
(草木)苍翠茂盛。
1.谈一谈《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则消息主标题的好处。
分析:消息《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主标题使用了“能否”这种商量的口吻,更易引人思考,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接受。
2.《上课能否晚一点儿》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原因在哪里?
分析:首先,所抓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次,通篇注重情感的描述。如“学生这么早上
学,不仅孩子困,家长也困。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又如“孩子7点多进校了,可是我9点才上班。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大冷的天,这一个多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再如“家长总是埋怨与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上学过早,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青少年的‘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在早上多睡一点儿”,“冬天晚点儿……避免学生上学的时候天色暗,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这种情感交融的描述,能把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传达给广大读者,使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感彩和感情冲击力,从而深深地震撼着家长、学生的心灵,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轰动效应。
3.阅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说说其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对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使以前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被取消了“第一”的称号。
(2)研究者。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具有权威性和严谨性。
(3)研究的方法。通过地形图和航测图进行精确计算,数字科学;运用实地勘测的数据,真实可信。
4.消息导语的写法各具特色,试比较本课两篇消息的导语,说说它们的异同。
分析:作为综合性消息的导语,这两篇消息的导语都比前面学过的动态消息的导语长很多,基本上是一句话。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导语从家长来电引出新闻事实。《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导语则一上来就确定了新闻事实。这是由于两篇消息报道的题材和主题的不同所致,前者报道的是社会问题,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和共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问题,不直接作出判断,而是强调“用事实说话”,这样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方式显然更适合主题。后者报道的是科技新闻,事实本身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能引人注意,所以开门见山交代事实。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小灶(zào) 大跃进(yuè)
迫击炮 (pò) 被褥 (rù)
B.酬报(chóu ) 呻吟(shēn yín)
吴淞口(sōnɡ ) 戛然而止( ɡá)
C.轩敞(xuān chǎnɡ) 接洽(qià)
大杂烩(huì) 神色怡然(yí)
D.萧飒(xiāo sà) 纤巧(xiān)
梁山泊(bó) 攥在手里(zuàn)
解析:A项,“迫”应读pǎi;B项,“戛”应读jiá ;D项“泊”应读pō。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歇脚 朝霞 清帐目 幼儿师范
B.杭州 游览 二等舱 即行登岸
C.码头 熟路 遭危险 广播喇叭
D.透骨 碗筷 沧浪亭 夙兴夜寐
解析:A项,帐——账。
答案: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民间要求医疗改革的呼声不绝如缕,可是国家的医改方案总是“难产”,专家称这主要归因于权力和财力之争,各方利益难以均衡。
B.这里装修考究,会议室、病房、客房、书房、会客厅一应俱全,里面配备了真皮沙发、彩电、微波炉、冰箱、淋浴房等,房内一丝不苟。
C.今天正值周末,遂宁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广德寺、灵泉寺景区与往常一样,游客秩序井然。
D.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要顺水推舟,及时调整,应对得当,就能化不利为有利。
解析:A项,“不绝如缕”,指像用一根细线连着,多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此处应为“不绝于耳”。B.“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应为“一尘不染”。C项,“秩序井然”,秩序好,有条不紊。D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此处应为“因势利导”。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958年是在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年月。在这个年头,各个岗位上的人都尽了自己的努力。
B.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C.1965年4月间,敦容的老同学亢耐安从济川寄信来,他说今年是敦容七十岁,要到上海来探望,便中看看上海的劳动节日的情况。
D.廉价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改“年月”为“年头”;B项,“围绕”与“以……为中心”重复,造成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解决”后缺宾语“问题”。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生命的迷彩
廖翊 余晓洁
17日中午,记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前往青海玉树。飞行两个半小时,降落西宁机场。货机、救护车、运输车……不大的西宁机场显得有些拥挤。“八一”标志的大型运输机给机场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又见迷彩!在记者转机前往玉树的候机厅,满是身穿迷彩服的士兵,体格壮实,肤色黝黑,神色疲倦。
“是去玉树救援吗?”记者问。
“玉树已经有我们的战友了,我们是在西宁机场负责救灾物资的搬运。”战士回答。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转乘的伤员运输机降落在玉树机场,遍地的迷彩让人为之一振。
一个个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将一名名受伤群众或抬、或背、或抱地送上引擎轰鸣的飞机;又将飞机上卸下的各种救灾物资或推、或扛、或提地送往一辆辆汽车……
“我们是15日凌晨2点赶到玉树的,已经在结古镇进行了两天的生命救援。”一位叫赵彦军的士兵对记者说。14日上午10点,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他所在的
青海省军区某步兵团便集结完毕,向玉树进发。
“由于时间紧,我们每人只发了一点点面包、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我们争分夺秒,就想早一分钟赶到灾区施行救援。”小赵说,凌晨2点赶到结古镇时,透过汽车的灯柱,震后的惨状让他们目不忍睹,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入到生命的大营救中。
“为了更有效营救,我们向老乡了解哪座建筑下可能有生命迹象。到了下午2点,我们一个连就成功救出了10多位藏族同胞。”
小赵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成功施救:“那是一个7岁的藏族男孩和他的外婆。我们都欢呼起来,有一种胜利的
感觉……当救出的藏族同胞用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并且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时,我们特别激动。”
两天的生命营救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玉树机场进行抗震物资的转运和伤员的转送。
“地震发生后,玉树机场成为重要的生命线。”兰州军区某运输部助理员李广银介绍。截至17日下午,他们抢运伤员约1500名,抢运救灾物资逾500吨,并做了大量协助民航运输安全保障的工作。
“15日到17日是伤员、救灾物资密集到达的时间,玉树机场开通了夜航,成为24小时机场,我们的官兵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
走出机场,仍是迷彩——兰州军区323医院医疗队的帐篷醒目地扎营在机场外。
“我们15日早上赶到灾区,首先在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展开救治,当天处置了360多个伤员。今天早上,奉命到玉树机场开设伤员空运救治医疗点,目前已护送1500名伤员。”兰州军区驻陕某分部卫生处处长魏敦宏介绍。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迷彩有着非凡的经历:2008年5月,他们在汶川地震灾区坚守三个月;2009年,又作为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的成员在遥远而艰苦的非洲执行神圣使命,为中国军人赢得荣誉。
“我们这次来了60名队员,其中44名参加过汶川救灾医疗队,10个去过刚果(金)维和。3月30日,10名队员才从刚果(金)回来,正在休假便接到命令赶赴玉树。”
离开机场前往结古镇,再见迷彩——我们乘坐的车是部队的一辆越野吉普。开车的姓罗,是兰州军区驻金昌某部的一位士官。
“我们近3000名官兵经过20多个小时,驱车1400多公里,今天凌晨到达玉树。路上我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到玉树后,我被分配来机场转运救灾物资。”
尘沙滚滚的路边,满是倒塌的民房、新搭的蓝色帐篷。小罗的手机响了。
“哦,我已经到了玉树,都挺好的,不累……”小罗声音沙哑,眼睛满是血丝。
5.请简要概括赵彦军所在部队开展救援活动的过程。
答案:部队14日上午10点向玉树进发,凌晨2点到达结古镇,进行了两天的生命营救,2天后到达玉树机场进行物资转运和伤员转送。
答案:作者以点带面,通过小罗语言与肖像的矛盾展现了救援部队工作的紧张与辛苦;表达了对部队奉献精神的赞颂之情。
6.新闻以小罗的语言和肖像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以“生命的迷彩”为线索来组织本文的。
答案:作者在西宁机场“又见迷彩”,“玉树机场,遍地的迷彩”,“走出机场,仍是迷彩”,“前往结古镇,再见迷彩”;通过空间转换充分展现了在这次生命救援中人民军队无处不在的现实。
8.这篇新闻札记在写法上灵活而富有特色,请选择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文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语言,一是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二是增加了报道的容量,比较全面地展现出人民军队在抗震救灾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巨大成效。
示例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通过这些数字,一是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二是增加了报道的容量,真实地展现出人民军队在抗震救灾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巨大成效。
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
北京下岗工人廖丹因妻子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让妻子活下去,廖丹找人刻了医院公章,给妻子做了近4年“免费”透析,涉嫌骗取医疗费17.2万余元。日前,廖丹因诈骗罪受审,检方建议判处其有期徒刑3到10年。?
据悉,廖丹夫妻靠“打零工”、“低保”维持生计。而妻子尿毒症“每月医药费就超过5000元”。但因“妻子不是北京户口,不能享受北京市民医保待遇”,而“让妻子回河北老家报销医疗费,身体也经不起来回折腾”,最后廖丹只能选择“自费透析”。
三、语言表达
(1)请给上面的新闻材料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何感想,请说出来。?
答案:北京下岗工人私刻工章救妻
答案:示例一:这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但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如何让此类悲剧不再发生,看来,医保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迫在眉睫。
示例二:医保体制的建立,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像廖丹这类贫困家庭,应该多分享一些医保的阳光。?
示例三:“私刻公章救妻”,于情可以理解,于法不可理喻。情理与法理如何才能做到统一,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
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