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第六章 第16课 《澳星发射风险》课件(共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第六章 第16课 《澳星发射风险》课件(共3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09: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澳星风险发射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1974年,李鸣生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兵,当时并不知道西昌将来要发射宇宙飞船和卫星。十多年的青春在打山洞、修公路、拉沙子中度过,但属于生命情感的航天梦可能在那时便深入骨髓,只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直至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发射之时,李鸣生站在离发射架不远的地方,亲眼看到火箭腾空而起。这辉煌壮美的瞬间,令他震惊,一下把他沉寂十多年的心灵之窗打开了,并
第一次感到了人类力量和智慧的神奇与伟大。这力量撞击着他的心灵,打通了全身的血脉,久久凝视着高大的发射塔和浩瀚深邃的天空浮想联翩,李鸣生当即决定,要为中国航天写一部书,当年即发表了《用生命编写程序的人》,这也是李鸣生第一部关于航天的报告文学。到北京后,李鸣生接触并采访了很多航天专家,而后写了“航天四部曲” (《走出地球村》、《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远征三万六》),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壮丽历程。
1.识字音
摄(  )影    尴(  )尬(  ) 沁(  )出
汗流浃(  )背 气氛(  ) 佝(  )偻(  )
悲怆(   ) 心急火燎(  ) 棕(  )黄
浸(  )湿 履(  )行 乍(  )一望去
shè  ɡān ɡà  qìn 
jiā  fēn  ɡōu lóu 
chuànɡ liǎo  zōnɡ 
jìn  lǚ  zhà 
zài
zǎi 
xīnɡ
xìnɡ
chuán
zhuàn 
qiǎ
kǎ 


nán
nàn

缜 

沏 

垦 



缥 





膨 

纰 
3.辨词义
(1)目前 日前
[辨析] 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






[例句] ①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有传言称微软2009年1月中旬可能会裁减10%的员工。________尚无消息证实微软哪个部门或地区将受到最大影响,但传言可能会是MSN部门。
目前
②人民日报记者严冰________从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9年,铁路全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 000亿元,完成新线铺轨5 148公里,复线铺轨3 462公里。
(2)工夫 功夫
[辨析]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候等。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
[例句] ①南阳日报《新年致读者》一文中写道:请抄袭者不要白费________,倘将你的抄袭文章大白于天下,岂不自寻烦恼?
日前
工夫
②12月31日晚,2008年中国武术散打________王争霸赛在黑龙江电视台2 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上演了四场巅峰对决,宁夏选手姜春鹏最终止步四强,与年度“王中王”宝座失之交臂。

功夫
(3)中止 终止
[辨析] 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不同。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

[例句] ①2009年1月4日,广州海事法院二次开庭审理九江大桥赔偿案,就双方补充的证据进行质证问题展开辩论。就在二次开庭后的1月5日,广州海事法院下发了一份民事裁定书,裁定此案________审理。
中止
②2009年1月1日,包括公路养路费在内的6项交通规费的征收被全面________,取而代之的是10多年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燃油税。

 
 
终止
(4)颁发 颁布
[辨析] 颁发:授予、发出,对象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
[例句] ①经过近3年来的扎实创建工作,岁末年初,清远供电局喜获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________的“广东省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称号。

颁发
②新年第一缕阳光照在脸上,暖在心里,这是2012年的第一束光线,一批新法的________与实施,让中国的每一位公民都在新年的第一天感受到司法带来的融融之意。
颁布
4.释词语
严阵以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务之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头烂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一锤定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课文,说说这次发射的“风险”表现在哪些细节上,作者是如何烘托发射前夕的紧张气氛的。
分析:风险表现在以下事情上:首先是本次发射之前的失败,其次是发射时间的不变和天气的限制,还有全国电视直播带来的压力,最后是发射准备过程中出现的两次意外事件。作者在情感基调上欲扬先抑,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强调发射的紧张气氛和航天人面对的沉重压力;在语言运用方面,涉及关键情节的时候多用短促的句子营造气氛;在人物描写方面,用人物的内心描写与情节相映衬,用极其简略的外貌描写表现紧张气氛对人的影响。
2.报告文学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试从结构、时间、地点方面分析本文是如何把文学性和新闻性在叙述事件中结合起来的。
分析:从结构方面来看,构成事件的十个小节中,几乎每个小节都可以单独成为一篇新闻或通讯的主体。作者以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将这些事件结合起来,营造了跌宕起伏的事件,并勾勒出众多的人物心理,保证了文学性和新闻性在叙述中的结合。这十个小节中事件发生的时间,仅仅是四天之内,在时间方面比较紧凑,由此体现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另外,十个小节提供的活动地点和地点的转移,也都相对集中。时间、地点的相对集中,同样保证了文学性和新闻性在叙述事件中的结合。
3.新闻的小标题有各种样式,有的是概括式,有的是时间地点式,还有的仅仅是截取文章中的一句话。课文各部分的小标题属于哪种类型?作者这样取题,有何作用?
分析:时间地点式。作者这样取题,强调了纪实性,使对事件的描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当中来回穿梭,参与营造紧张的气氛,制造出情节中的节奏感。
4.《澳星风险发射》是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中心人物”,但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出哪些“人物群体”?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首先是我国航天工作者的群体。他们在卫星发射之前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从事的事业在商务发射计划中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不久前曾经经历了一次失败,最终他们以出色的技术素质获得了成功。
其次是中央决策者的群体,他们为航天工作者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再次是外方人员群体,他们当中有美方代表、澳方代表和普通工作人员。作品对这个群体的描述,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人的观察角度,可以使读者从更多方面来审视和体验澳星发射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如果说《澳星风险发射》中存在“主要人物”,那么我们可以说,“主要人物”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悭吝/缄默不语 粗犷/心旷神怡 挑剔/精挑细选
B.剽窃/彪炳千古 畸形/崎岖不平 提防/提纲挈领
C.赠送/锃光瓦亮 对峙/恃才傲物 积攒/攒三聚五
D.果脯/璞玉浑金 推诿/萎靡不振 伺候/伺机而动
解析:A项,依次读qiān/jiān,ɡuǎnɡ/kuànɡ,tiāo  tiāo ;B项,依次读piāo/biāo,jī/qí ,dī/tí ;C项,依次读zènɡ/zènɡ,zhì/shì,zǎn/cuán ;D项,依次读fǔ/pú,wěi/wěi,cì/sì。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观摩 闭门羹 首屈一指 真人不露像
B.屏障 拌脚石 作壁上观 朽木不可雕
C.遨翔 穷折腾 真知灼见 物以稀为贵
D.厮杀 杀风景 川流不息 高义薄云天
解析:A项,像——相;B项,拌——绊;C项,遨——翱。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一方面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潜力被不断发掘,另一方面原有的制度每每缺乏活力、渐趋僵化。
B.有人把“民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一类是发展型;由生存型到发展型就是由“填饱肚子”到“体面地生活”。
C.我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开始醒悟,开始反思。我渴望回到我以前的生活状态——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
D.郑板桥任潍县知县(今潍坊市区)有七年时间。当时潍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他果断采取措施,开仓赈贷,救济灾民。
解析:A项,顿号都改为逗号,“发掘”后的逗号改为分号;B项,分号应改为句号;D项,括号应在“知县”前。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B.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C.美国警方公布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的航拍照片,这些极具震撼力的照片,让公众有机会感受从空中目击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的一幕。
D.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A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分句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者“知识起决定作用”。B项搭配不当,前一分句改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了巨大刺激”,“开拓”前加“这一平台”。D项成分残缺,在“学风建设”后加“等议题”。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下,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
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做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改)
6.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7.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答案:专家解读“奔月”神话“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8.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案: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9.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
答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由来已久。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秘自豪感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有助于加深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三、语言表达
10.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新华网英国格拉斯哥10月2日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明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59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的报告,引发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李明的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不断,提问更是一个接一个,大会主席不得不推迟接下来的议程。
李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此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比以前关心多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事业很感兴趣,一些以前不愿意跟中国谈合作的著名研究机构这次也主动与他及其他中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答案:国际宇航联合会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七号。
11.(2010·银川检测)根据下列内容传达出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隶属于中国科学协会的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广西北海召开研讨会,一批空间科学家就中国进行登陆月球、火星等工程展开研讨,会上收到数十份方案。科学学会秘书长叶自立表示,中国科学家们正在探讨登上月球的具体内容。他还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工作是专门研究空间物理、空间化学等,进行外层空间气象预测预报。叶自立称,中国目前已联合国内多所科研机构,进行“太空气象”的观测,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预报,为地球至月球、地球至火星的飞行器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和轨道。据悉,中国现已具备技术实力,科学家们希望在21
世纪首先达到两个目标,就是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叶自立表示,他们正在为此展开全方位的努力,包括到月球上开发资源,改造环境。
解析:全文共有六句话,提炼归结出新闻事实:行为主体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内容,重点在第二句、第五句,探讨登月具体内容,21世纪两个目标——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根据题干要求及上述要点,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中国空间科学家希望21世纪实现登陆月球登陆火星的目标。
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
本小节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