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
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
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4.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的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等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
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官员选拔日渐科学
5.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官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 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6.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 )
A. 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 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
C. 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 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
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中记载: “明清时期,总共有 37.2% 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 62.8% 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
A. 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 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 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8.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 “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 “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
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材料二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须试章句……须试笺奏……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信息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故 B 项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 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故 D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后,依旧权操于下,察举制的弊端并未得到克服,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更注重德行考察,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 D 项。
3.【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前代有所完善,故选 D 项;题干只是涉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 A 项;材料所述与政令畅通无关,排除 B 项;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排除 C 项。
4.【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不仅出现了专门的机构,还有监察部门的参与,这说明官吏考核越来越规范,故选 B 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会导致官僚众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 B 项正确;C、D 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宋初……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可知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宗室子弟的政策,体现了理性的施政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对宗室成员从政政策的调整,重点不在维护科举制程序的公正性,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对宗室成员从政政策的调整,扩大不了平民入仕的机会,排除 C 项;材料从限制宗室应举到鼓励宗室应举,主要是为了适应施政需要,并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排除 D 项。
7.【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进士的祖上既有教育背景低甚至无教育背景的家庭,也有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A 项正确,B、C 项两项错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排除 D 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可知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在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 A 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 ‘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方面体现了公平原则,故选 C 项;材料体现不出科举考试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排除 A 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阶层结构,排除 B 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1)特点: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2)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