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2011年 月 日上下 午第 节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重 点难 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作于赴任途中。是年,积劳而死。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省东部,今潼关县。此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乃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本首选自《全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的佳作。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1)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教师补充如下注释:①峦:小而尖的山。②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③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④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⑤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2)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集体交流,评议。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其他学生受到启发,修改自己的发言稿。(3)悟诗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学生自由发言,如“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情景交融”借一“怒”字传神,借潼关一带地理山形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一语中的;“虚实结合”,宫阙万间写“兴”,“做了土”写亡;“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四、课堂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诗(律诗、绝句)、词、曲;从题材上看,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从艺术手法上看,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五、布置作业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2.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3.课外选读苏轼的词和张养浩的散曲。 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作者的有关资料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全班交流学生深思,明确:诗中流露的情感自由发言学生齐背诗歌
板书设计: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潼关怀古》(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