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重点: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建立的意义。
教师准备
刻度尺、量筒、烧杯、水、不同大小的铜块、不同大小的铁块。
学生准备
复、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的长、宽、厚度都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铁块的质量要比泡沫塑料的质量大得多;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使天平仍然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二、进行新课
(一)问题与猜想
针对上面的结论,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体积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呢?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启发学生对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想。
让学生讨论、思考、猜想,教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猜想和假设列在黑板一侧进行归类,学生猜想和假设没有意义也不要限制,应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向“是否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大小有关”方面引导。
同学们的猜想和假设都很好,到底哪个假设和猜想正确呢?如何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制订计划
1.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每种物质要选质量和体积不同的两组,是为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与体积或质量有关?选三种不同的物质是为了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2.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测量水的质量,应先测出小烧杯的质量,再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测量水的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
(三)收集证据
让学生把测量的数值填入教材第50页的表格,并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四)分析与结论
1.在小组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大组(2~3小组)交流。
2.在大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通常是一个常数,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所以它反映了物质固有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ρ=,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ρ表示物质的密度。
3.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克每立方厘米(g/cm3)。
提问:千克每立方米与克每立方厘米哪个单位大?换算关系如何?
引导学生读密度表,并说明科学工作者已经测出了很多物质的密度,以后可以直接查表应用,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固体、液体、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最小的各是什么物质?有没有密度相同的物质?有哪些?
2.水的密度是多少?冰的密度是多少?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五)密度的应用
提出问题: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能否用密度鉴别物质?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材第52页的例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方法?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53页作业第1、2、3、4题。
2.自学教材第53~54页“阅读材料”。
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1.实验探究过程
结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公式:ρ=。
(3)应用:可以鉴别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