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噪声与环保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3 噪声与环保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1 11:3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50950010668000 题目 噪声与环保
教学目标1.记住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2.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和次声波的危害。
3.知识源于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热爱生活的人。
教学重、难点:超声波的应用和次声波的危害。
学习过程
展示目标(1分钟)
学案导学
环节一、基础知识导学(独立完成下列习题,限时2分钟)
1.噪声的定义(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 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声音的大小用 表示,单位是 。 dB是较好的生活环境。
3.防治噪声的途径:(1)在 处减弱;(2) 在 处减弱;(3) 在 处减弱。
4.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___ __高、_ _______短、容易会聚成一束________发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在______中能过传播的很远、遇到障碍物又被返回来。
5.次声波的特点:次声波________低________长、 在_____中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______。
环节二:探究点一:防治噪声的途径:
1.(1)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在 减弱噪声;
(2)在公路和住宅区内设置“绿色屏障”是在 减弱噪声;
(3)在高噪声车间里让工人配戴消音耳塞是在 减弱噪声。
2.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老师讲话时声音小一些 B、每位学生都戴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探究点二:超声波的应用
1.人们根据超声波方向性好,容易聚成一束定向发射,在水中能够传播的很远,遇到物体又被反射回来,于是人们利用超声波制造出 。利用声呐可探测海洋的深度、鱼群的位置。
2.超声波在人体内组织的交界面上也会反射,利用_________可以观察人体内的脏器。医学上可利用超声波_____________,工业上利用超声波_________。
3. 你还知道超声波还有哪些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拓展(小组讨论实验方案,选代表展示,注意语言规范简洁明了。10分钟)
次声波的危害
1.次声波的产生;
次声波主要产生于台风、地震、雷电、火山爆发、海浪等自然现象,以及火箭发射、核爆炸,巨型飞机起飞、超大建筑物的震动。
2.2011年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
3.超声波能够清洗眼镜片上的污垢,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用B超能够检查身体状况,这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
4.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_。
5.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4s,那么该处海水的深度为多少m?
盘点收获(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1分钟总结)
当堂检测(合上书本,独立完成,时间5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寄语: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永远也无法到达
当堂评测
(时间:5分钟 分值:100分 )姓名: 小组: 得分:
实验探究题(每空20分)
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们的吵闹声一定是噪声
B.动听的歌声一定是乐音
C.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一定是噪声
D.刺耳的汽车喇叭声一定是噪声
2.晚上当你正在复习功课时,邻居却在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你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
A.将原来开着的门窗关闭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打开窗户让空气加快流动
D.关上窗户并拉上窗帘
3.下列措施中从声源处消除噪声的是(  )
A.在道路两旁植树
B.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电影院采用隔音墙
D.强噪声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4.寓言《掩耳盗铃》出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这则寓言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盗铃者是采用哪种途径来减弱铃声所产生的噪声传入他的耳朵(  )
A.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
B.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
D.盗铃者采用“掩耳”的方法不能减弱噪声
5.下面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其中不属于有悖于文明的现象是(  )
A.晚上,邻居家装修房子发出刺耳的电锯声音
B.自习课上,两位同学大声讨论问题
C.上课时,教室外楼道中的老师蹑脚走路
D.课间时,同学们蜂拥进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