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二上学期 语文期末复习自测学案七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高二上学期 语文期末复习自测学案七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12:0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高二上学期 语文期末复习自测学案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侠的存在及其文学表现是中国古代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它们在传唱中为后世咏侠诗创作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和审美指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侠义形象,灌注了人格精神;形成了咏侠诗的文化基质,尤其是“利他”的侠客之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恩报观念,丰富了侠意识内涵。这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带来了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时人为杨阿诺号》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创作。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正义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类诗歌样式,融入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这一时期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侠意识,文人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刘生》等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为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
唐代侠风炽盛,是咏侠诗创作的高潮期。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成为提升文人人格理想的重要因素。唐人咏侠诗内涵深邃,创新层面丰厚。通过挖掘不同类型侠者的人格精神和生命情调,提升了咏侠诗的思想境界,闪耀着时代光芒和诗人理想。通过对边塞游侠、市井游侠少年、文人任侠者、禁军侠少、剑侠等的歌咏,大大拓展了游侠的类型形象。唐人善用雄奇壮阔的意象构织宏大壮美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大漠边塞、荒原郊野和胡姬酒肆等场景的设置,在不同层面上表现了不同的游侠形象和任侠精神,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即游侠-征战-立功-受赏。发展了借侠(剑)贯输豪情、自伤身世的“士不遇”抒情模式,赋予咏侠诗浓郁的抒彩和余味曲包的蕴藉美。
咏侠诗创作进入宋、元、明、清,呈现创作衰变期的特征。宋元时代,咏侠诗创作较少,相对而言,北宋咏侠诗多拟古之作;南宋咏侠诗多现实内容,表现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明代由于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观念,加之外敌入侵、宦官专权等动荡的现实影响,咏侠诗创作再一次复兴。诗人较为普遍地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本能的直接体验上,抹去了经世的功业精神,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在内蕴上更契合于大众审美趣味。清代文网束密,晚清尤其近代,内忧外患,“乱世天教重侠游”。因时代变幻和抵御外侮、追求变革的时代要求,许多文人和革命志士呼唤尚武精神,使游侠形象又一次活跃于晚清诗坛。诗人借侠之咏,竭力张扬一种勇武精神和游侠的生命情调,用儒墨大义重新诠释侠义精神,为衰败不堪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豪气与武力。
晚清咏侠诗集中表现着侠义之士视死如归的担当精神及个人英雄主
义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摘编自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咏侠诗乐府模式创立后,文人咏侠诗就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时代的侠意识。
B.唐代侠风炽盛,这时期文人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侠的现实存在、形象寄托和精神张扬上。
C.明代咏侠诗多了世俗化、个性化的真实生命意志,使得经世的功业精神也被抹去了。
D.晚清及近代因内忧外患,游侠形象虽有勇武精神和民族担当精神,可不免有悲剧色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文章论述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对乐府咏侠诗的形成及创作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咏侠诗乐府模式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时,侧重强调《白马篇》的重要性。
C.文章从思想境界、类型形象、边塞诗及抒情模式层面上来论述唐代咏侠诗创作的深邃丰厚。
D.文章在阐述宋元明清咏侠诗状况时,论述了明代、晚清及近代咏侠诗再度兴起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侠的存在和咏侠歌谣时谚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并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
B.中国古代咏侠诗中的“侠”的形象与古代创作者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普遍具有一致性。
C.中国古代咏侠诗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并和时代任侠风气、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融合。
D.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英雄气概,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4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 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B.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C.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D.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坟籍”,古代典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简称“坟典”,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B.“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不同。
C.“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D.“奉朝请”,古代春季朝见天子为“朝”,秋季朝见天子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是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薛聪品性清高,治家严苛。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
B.薛聪博学多才,见识深广。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
C.薛聪耿直公正,心思缜密。薛聪处事一心为公,贵族皇亲也害怕他的威严,不敢乱来;薛聪稳重沉着细密,孝文帝无法窥探其行迹。
D.薛聪率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5分)
(2) 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5分)
8、高考调研背诵检查,翻译句子(10分)
(1)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2)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9.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0.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1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守军战场悲壮气氛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而深刻认识到自己不足而行为无误的句子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之短暂,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的两句是
“ , ”。
(4)“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5)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琵琶女在京城时艺高貌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24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6分)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 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B.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 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 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6分)
A.达尔文花费20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一。
B.今天,我们为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C.针对网友对甘肃双色球大奖是否作弊的怀疑,甘肃省福彩中心宣传部长李部长表示,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能出现作弊的情况。
D.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更具魅力。
14.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分)
建筑是凝固的诗: ;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15、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6分)
A. 古代皇帝嫔妃、王候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B. 愚,谦称自己学识浅薄,鄙谦称自己不聪明,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情不好。
C. 商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般是实职。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
答案
1.D(A项错在条件与结果顺序颠倒,B项错在文意理解错误,C项错在强加因果)
2.C(“边塞诗”应为“咏侠诗的边塞游侠新模式”,错在“边塞诗”这一概念外延扩大了,文章原句为“开创了咏侠诗描写边塞游侠儿的新模式”)
3.A(错在“侠的存在”“孕育了文人咏侠诗最初的艺术体式”,原文是“这”,指“先秦两汉咏侠歌谣时谚及其特点”)
4.B(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
5. B.(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相同。)
6.C(错在“孝文帝无法窥探其行迹”,应为“外人无法窥探其内心”。)
7.(1)所有他弹劾的人,不回避有权势的人,孝文帝有时想宽恕这些人,薛聪就据理争辩。
(得分点:“凡” 所有、全部;“强御” 有权势的人;“或”有时;“宽贷” 宽恕、饶恕;“辄”就,各2分)
(2)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匡正劝谏皇帝,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
(得分点:“谋谟”谋划,制定谋略;“匡谏”匡正劝谏;“辄”就;“听允” 被采纳,各2分,句意2分)
8、《先秦诸子高考调研》第一、二课常误100个词。
参考译文:
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过人,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和睦深厚,但家教特别严,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始就是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升任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不回避有权势的人,孝文帝有时想宽恕这些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不能不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亲信禁卫之兵,都委任薛聪管辖统领,所以整个太和年间,薛聪一直担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以后,薛聪总是陪伴侍卫在皇帝身边,谈话直到夜深人静。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匡正劝谏皇帝,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他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他的内心。
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又任命他为羽林监。孝文帝曾和朝臣议论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对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蜀人,肯定是蜀人吗?”薛聪回答说:“我薛氏的远祖广德,世世代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人称之为蜀人。我现在侍奉陛下,只能算我虏而不能算蜀人。”孝文帝拍手笑着说:“你自己说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我呢?”薛聪于是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孝文帝说:“薛羽林喝醉了。”他被皇帝知遇到了这种程度。二十三年,跟随皇帝到南方征战,兼任御史中尉。等到宣武帝登基,任命为都督、齐州刺史,执政简约平静。在齐州去世,官民都怀念他,留下他的坐榻用来纪念他。
9.(6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0.(12分)两联寓情于景。(4分)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4分)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4分)(景色4分,情感4分,关系4分)
1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5)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6)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12. A (不可一世:不认可同时代的人,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
容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与下文的“狂妄自大”“虚怀若谷”相照应;闭关自
守:比喻与外界隔绝,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下文的“吹嘘”“坐井观天”
“视野宽广”相照应;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与下文的
“盲动”“高瞻远瞩”相照应。故选A )
13.D(A.成分残缺,应在“被恩格斯”前加“该学说”。B . “以……为原则”
“本着……的原则”,句式杂糅。C.表意不明,应去掉“是否”。)
1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所给句子中①②句式相同,应排在一起;再由①“现代”和②“岁月”可知应从古到今排列,确定②①的顺序。③④句子结构相同,应排在一起,再按先小后大的顺序,可知应先说压迫心灵,再说改变人生,确定③④的顺序。故答案应为B项。
15、答案A B 愚,谦称自己学识浅薄,鄙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情不好,敝谦称自己不聪明。c 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D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虚职。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先秦诸子高考调研》第一、二课文化常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