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 长恨歌(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 长恨歌(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18: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长恨歌
名句赏读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赏读: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生活如此,学习更是这样。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赏读: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简而言之,就是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赏读: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做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赏读:乍看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文言拾贝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国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思悟】 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取舍大与小,不能因小失大。
词语辨析
熟悉·熟习
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等。
例句:1.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
2.这样熟习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
爱憎分明·泾渭分明
都有“界限清楚”的意思。异:前者专指思想感情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与坏的界限。
例句:1.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2.文学与科学并非泾渭分明。
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7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二、背景剖析
元和元年(807),白居易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长恨歌》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bìn 
wéi 
yù 
qīn 
pí 
lí 
jiōng 

春宵 
纸屑 
闲暇 
瑕疵 
光彩 
采光 
踟蹰 
踌躇 
缥缈 
漂泊 
阑干 
斑斓
可爱、可羡 
看不厌、看不够 
曲折环绕 
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皇帝的车驾 
天色微明的样子
4.课内名句
①姊妹弟兄皆列土,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________________,圣主朝朝暮暮情。
④春风桃李花开夜,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两处茫茫皆不见。
⑥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_。
可怜光彩生门户
渔阳鼙鼓动地来 
蜀江水碧蜀山青 
秋雨梧桐叶落时 
上穷碧落下黄泉 
梨花一枝春带雨
一、中心主旨
这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缠绵悱恻、委婉动人的悲剧,诗人不以传统的“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为目的,而是对杨、李的爱情悲剧寄予深深的同情,并为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深深感动。
二、重要语句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赏析:这句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为下文悲剧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赏析:这两句通过视觉形象来描写杨贵妃的痛苦心情,玉容寂寞,泪水纵横,都是从脸上表现出来的内心苦楚。但仅有这一句形象还不够鲜明,所以下面加了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杨贵妃是著名的美人,当年李白曾在《清平调》中把她比作艳丽的牡丹花;现在她处在十分痛苦的境地,白居易便以带雨的梨花来比喻她。经过这一比喻,尽管她泪流满面,神情凄然,但让读者看到的仍是很美的艺术形象。
三、艺术特色
1.典型环境,典型性格。
诗中所描写的对象,不是普通身份的才子佳人,而是皇帝和贵妃。他们被作者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前后,两个人物形象性格非常鲜明:皇帝因重色而误国,贵妃因貌美而使国倾。
2.结构完整,前后照应。
长诗直接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在点出汉皇因重色思倾国的性格特点外,又用“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点出了恨之因。接下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点明了重色误国而铸成的历史之恨。这既有国之灾难,又有二人的憾恨,最后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篇末点题,结束长恨。前后照应,恰到好处,一气呵成。
3.语言朴素,通俗自然。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一般认为它的语言是生成性的、创造性的。诗人用这些特性来表现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形式的意味,充分发挥现成语言内在的塑造意象、表现情感、滋生意味的艺术功能,将语言创造与诗美创造融为一体。白居易说自己为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确乎不穷工于词,但刻意发掘民间口语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汇,加以活用,使诗歌语言晓畅明白,却更有返璞归真之美。
课文内容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发散迁移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点 拨
1.诗人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2.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杨贵妃,让她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思 考
1.《孔雀东南飞》结尾段落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文章最后一段对全文主题表达有怎样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答案】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从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鸟的这一角度看,故事带有神话色彩,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它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角度一】
《过华清宫绝句》描述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它们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它们也都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杨贵妃,难道杨贵妃真的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吗?
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写作示例:
杨贵妃,你果真祸国?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你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盛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王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你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你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有人说:“你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你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你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曼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你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角度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赋予主人公以坚守信义和生死不渝的品质。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寻找中,把李杨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
超现实、超身份、超生死,人们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化的爱情,成为人们心中的企望。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美来源于有价值的东西或伟大人物的毁灭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写作示例:
悲剧也是一种美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的本性是可怜幼小,害怕强大。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事情最终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主角将被人们同情,如伟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一个完美的东西破损,哪怕只是些许的残缺,人们就会有一种强大的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往往可以掩盖一切,就像杨贵妃和李隆基的爱情,人们在悲悯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时,已经原谅了他们的荒淫误国,正是这种悲悯情怀可以使任何一种残缺加上人类的想象,达到所有完美的物品无法达到的境界。
在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揭示得越充分,悲剧人物遭受毁灭给人的痛感和震撼也越强烈。正如,在我们充分认识了屈原的磊落、窦娥的善良、阿Q的质朴、子君的无畏、周冲的纯洁之后,再目睹他们的毁灭,内心无疑是惨痛的。而目睹美好人生被毁灭的惨烈现实,自然引起我们对美好人生的肯定和对丑恶势力的否定,进而鼓舞我们为美好人生而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