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8课 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配人教版 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8课 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18: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名句赏读
(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赏读: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用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赏读: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赏读:知道自己不足的人谦逊好学,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的人容易自满。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集》
赏读: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文言拾贝
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思悟】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件需要耐力与韧劲的事情。唯有如此,方能不失君子之风范。
词语辨析
径直·径自·竟自
这三个词均为副词。“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或者“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再事先费周折”,强调的都是“直接行动”;“径自”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强调的是“自己行动”;“竟自”表示“竟然”,有转折意味。
例句:1.他一声也没说,就径直走了。
2.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
3.才十五岁的小女孩,竟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按部就班”多用于工作、计划等,“循序渐进”多用于学习、训练等。
例句:1.这种流水作业,前后衔接,必须按部就班。
2.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割据的混乱时期。唐昭宗乾宁元年进士,观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担任过宰相一职。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为伤时、感旧、怀乡、吊古之作,艺术上含蓄婉约。他又是著名的词家,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二、背景剖析
1.《登岳阳楼》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
2.《菩萨蛮》(其二)
韦庄曾多年流转江南,其《浣花集》中叙及“江南”者,大多指江浙一带。韦庄的《菩萨蛮》共有五首,是其晚年回忆旧游之作,是前后呼应的组词。这里所选为第二首,也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chè 
bīn
kūn
lú 
hào
wǎng 
zhēng 
guō
干坼
折断
戎马
戍守
轩逸
扞卫
鳌头
鱼鳖
迥异
扃牗
儒学
孺子
深谙
窨藏
聒碎
恬静
雨霁
荠菜
裂开,隔开
此处指日月

音信全无
洁白的手腕
应当
形容广漠无际
高高的桅杆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雨声
4.课内名句
①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今上岳阳楼。
③____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④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
⑤雁引愁心去,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天上接行杯。
⑦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皓腕凝霜雪。
乾坤日夜浮
昔闻洞庭水
亲朋无一字
凭轩涕泗流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一、中心主旨
1.《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诗人登岳阳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色融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菩萨蛮》(其二)
这首词语言优美,清丽明快,抒情性强。采用白描的手法,表面称赞、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回的苦衷。
二、重要语句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赏析: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防吐蕃。
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赏析:江南风景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最后两句词的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的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三、艺术特色
《登岳阳楼》
1.意境开阔。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2.善用赋法。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菩萨蛮》
1.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似达而郁,表面上写得很旷达,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情景交融,运用白描。
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课文内容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发散迁移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点 拨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坼”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具有鲜明的动态感。
思 考
1.诗的第一、第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案】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角度】
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
请你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
写作示例:
杜甫的泪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古诗,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同时也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诗中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感叹人生之感情,但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他诗中的对“泪”的描写——这“泪”读来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因为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以抑制而涕泪横流。怨恨离别,听见鸟鸣反倍加惊心的沉痛,这是心系国家安危的泪。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村老妇悲切的哭诉声声入耳,敲打着诗人的心,这是心系天下民生的泪。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面对父老的盛情,诗人作歌答谢,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这是感叹自己人生的泪。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子独自望月,望月愈久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泣涕涟涟呢?这是思念亲人、朋友的泪。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轩倚窗,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这是漂泊流浪仍心系国家的爱国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