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教学设计
课题:第2节
电功率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九年级
课型:新授课
作者:
单位: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会用功率的定义式?P=?W/t及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课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引入新课,诊断分析,得出结论,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幻灯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概念、单位。
2.理解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知道额定功率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会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
W/t?及公式P=IU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乐于学习的精神,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节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顺利进行这部分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所学物理量及单位有较清楚的再现能力,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策略设计(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更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发言。力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挖掘潜能,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幻灯片)
1.电功率概念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2.正确理解电功率与电功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100W和25W两灯泡,提出问题:同学们能用哪些方法来区分它们?(实物投影)
2.肯定学生的方案,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电流通过灯泡,将电能转化为光能,100W的灯泡使电能表铝盘转得更快,又说明了什么?
3.引出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功率,并板书题目:第2节
电功率(投影)
1.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方案,并竞相展示自己的方案:
①观察灯泡上的名牌
②观察灯丝粗细,粗的为100W
③分别接上电能表,铝盘转得快的是100W
2.小组讨论后得出:100W灯泡更亮,使铝盘转得快,说明100W灯泡消耗电能快。
3.学生领悟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提出问题
引出思考
?
(二)讲授新课
(幻灯片)
1.
讲述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介绍电功率的单位:瓦特(瓦),符号W;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3.引导学生阅读“小数据”,了解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投影)
4.电功率的定义
5.电功率的表达式:P=
W/t
w—表示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
t—表示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P—表示用电器的功率。
6.“千瓦时”的来历
能区分“千瓦”和“千瓦时”的不同
7.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实物投影
视频)
灯泡上标有“220V100W”,它的含意是:220V是该灯泡的额定电压,即该灯泡在220伏的电压下能正常发光;100W是该灯泡的额定功率,即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是100W.
点明:额定电压、功率,实际电压、功率
8.电功率的测量
(视频)
①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述电功率的测量
测量公式P=UI
定义式P=W/t
②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某家庭用节能灯的额定功率为11W,使用时通过的电流是多少毫安?
1.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电功率大表示电流做功快。
2.学生联系实际,知道灯泡上的“25W”表示电功率是25瓦特。瓦特是物理学家的名字。
3.阅读“小数据”,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用电器功率。
4.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电功率大表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功多,并不表示电流做功多,因为做功多少不仅与电功率有关,还与做功的时间有关。
5.各物理量的单位:
W—焦耳(J)
t—秒(s)
P—瓦特(W)
6.阅读课本,讨论、交流
由P=
W/t得W=Pt=1千瓦×1小时=1千瓦时,即功率为1kW的用电器通电1h消耗的电能
7.学生解释:灯泡上标有“PZ220—25”的含意:PZ—普通照明灯泡
220——额定电压为220V
25——额定功率为25W,一个用电器只有一个额定功率,而有多个实际功率。实际电压决定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决定灯泡亮度
8.电功率测量方法:
方法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表格?)?
?
原理:P=UI
方法2: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
原理:P=W/t
学生根据题意解答(略)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
理解电功
率的概念
?
培养学生
应用现有
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
概括能力
语言表达
能力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
两种电功率的测量方法
?
?培养学生
应用所学
知识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同步练习
(幻灯片)
例1: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W,每天使用3h.求:①一天用电多少千瓦时?
?②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多少度?合多少焦耳?
?解:250W=0.25kw
?根据公式P=
W
/t得:
?①W
=Pt=0.25kw×3h=0.75kw·h?
②W月=Pt×30
=0.75kw·h×30
=22.5kw·h
=22.5度=81000000J?
例2:一盏灯连接在照明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是68毫安,求:①??灯跑的功率是多少?
②??每天通电3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多少度?
解:由公式P=UI=220V×0.068A=14.96W
W=Pt=0.01496千瓦×3×30小时≈1.35度
针对练习1
(投影)
某用电器20
min消耗的电能是1
kW·h。此用电器的功率是多少?
?
解:?根据公式?P?=
w/t得
P=W/t
=1
kW·h÷?
h
=3
kW
答:此用电器的功率是3
kW.
针对练习2
(投影)
灯泡上标有:“6V?
12W“字样,问题:根据上面所给的信息再加上一个条件,你又可以设
计出多少问题?比比看,看谁设计的问题多?
①
“6V
12W”的含义是什么?
②
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③
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④
该灯泡正常发光1h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⑤1kWh的电能可使该灯泡正常发光多少小时?????
讲练结合,熟练应用公式,能够多方面进行计算,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
(四)?课堂总结
(幻灯片)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表达式P=w/t
2.功率的单位:
W
kW
3.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4.电功率的计算:P=UI
P=W/t
巩固本节
重点内容,形成知识
结构体系
(五)?课后巩固知识
(幻灯片)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有错,说明错在哪里,并说出正确答案。
(1)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2)电流做功所用时间越短,电流做功就越快。
(3)电流做功越快,电流做功就越多。
(4)千瓦·时是电功率的单位
?
检测学生
掌握程度
七.媒体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投影“区分灯泡”,幻灯片展示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等丰富课堂内容,播放在不同电压下灯泡亮度的视频、以及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设计
随讲随评,随时对学生的思考、行为等学习状况进行评定
九.板书设计
(幻灯片)
第2节
电功率
电功率(P)
二、“千瓦时”的来历
由P=
W/t得W=Pt=1千瓦×1小时=1千瓦时(度)
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单位:瓦特(W)
千瓦(kW)
四、
电功率的测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
①
P=UI
公式:P=W/t
②
P=W/t
十.教学反思
?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中注意层层入深,步歩推动,围绕电功率的概念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设计的“区分灯泡”的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得出电功率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区分用电器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练习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由于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强了对物理规律、公式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感觉吃力,课堂反应热烈,兴趣浓厚,效果明显,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外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坚持来源于生活,应用到社会的原则,结合“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主要是一些开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作业。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还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如细节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处理、多媒体的高效利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等,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着力加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