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4.3电流的磁场
教学设计
设计
思想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设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进一步认识电与磁之间是有联系的。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电生磁现象,培养思维能力,注意不同现象所体现的规律性。激发热爱科学、探寻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
探究电与磁的初步联系。
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
教学
准备
电源、导线、小磁针、螺线管、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提要
一、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把直导线接到电源上,在直导线下方放置小磁针,给导线短时间通电。
1.观察:直导线通电时,放在导线下边的小磁针出现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设疑:怎样解释通电时小磁针发生转动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2.思考、猜测。
让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电
流
的
磁
效
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简要介绍人类对电与磁的认识历程,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着复杂的探索过程。
1.聆听、思考。
通过介绍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介绍并演示:奥斯特实验。
播放动画“奥斯特实验”。
提出问题:磁针受到什么力而转动?磁场是怎样产生的?
2.观察并思考得出:磁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在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引导思考: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指出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3.小结: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三、
通
电
螺
线
管
的
磁
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演示:大头针放在通电导线下方并没有被吸起来。
提问:通过什么方法能增强磁场呢?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1.学生交流想法。
简述具体实验方法。
进行实验。
交流结论:可以把多条通电导线并在一起,让多个磁场叠加,增强磁场。
让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2.介绍螺线管。
演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观察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播放视频“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提问: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有什么特点?
2.了解螺线管结构。
观察实验得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的方向(N、S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过演示实验和播放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
播放课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启发学生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归纳出弯曲的四指与拇指分别表示电流及N极的方向——安培定则。
3.观看并思考。
掌握判断通电螺线管N极与电流方向之间关系的安培定则。
利用课件能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示过程,学生容易理解安培定则。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实验结论的技能。
4.巩固练习:
标出N极和S极。
画出电流的方向。
4.学生练习。
巩固本节知识。
四、
课
堂
小
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出示课堂练习题。
1.完成课堂练习。
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梳理的习惯。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
4.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体验学习后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