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十一章第六节《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电阻的概念三部分内容。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教材突出了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从我们身边的物体开始认识,最后归纳出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本节安排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例子,但是有些还是靠猜测的,需要实验来检验。学生不知道导体能导电的真正原因,而且这一知识是微观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看到,于是需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展示。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2)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电阻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实验探究人体,大地是导体。
(3)自制仪器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身边的物体出发,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研究问题。
(2)能在实验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安全意识。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转化能力和应用意识。
知识目标:
(1)能认出我们周围的物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
(2)能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五、教具准备
自制荧光棒检测电路、发声器等实验仪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播放影片《石墨炸弹》
(2)思考:石墨炸弹主要应用了它的什么性质?
观看视频,独立思考,
回答问题
利用影片,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预习交流
检查预习情况,帮助纠正错误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提出疑惑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探究点一:导体和绝缘体
探究点二: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1)展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
提出问题: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学生观察并思考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
(2)展示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实验方案及电路图。
(1)学生展示交流结果(2)提出疑惑:日常用水是导体接入电路后灯泡为什么不发光?
(3)结合导学卷资料提出与装置的灵敏度有关
为了提高检测电路的灵敏度,课前各小组都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老师采用了第一小组的实验装置:给大家提供了荧光棒作为检测电路,它的内部有电源、发光二极管,黑色的按键是开关。将荧光棒电路断开一部分,焊接两根导线,把要检测的物体接在两个检测头之间,就可以检测了。
(1)学生动手自主探究
(用自制检测电路检测桌面上提供的物体或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能)
(2)展示实验结果
(1)生活经验还告诉我们大地也容易导电,请同学展示课前设计的实验。
(2)总结导体、绝缘体的定义
(3)点拨:常见导体、绝缘体
展示将大地接入自制发声器的检测检测电路,发生器发出声音。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多媒体播放动画
物质的微观结构
(2)点拨:帮助学生分析视频
交流并得出结论: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的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探究点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多媒体播放视频:
将玻璃心柱和灯泡接入220V的电路,加热玻璃心柱很长时间仍然看不到灯泡发光
(2)提供实验器材:
改装的荧光棒电路、小玻璃珠、蜡烛、打火机、干木棒
(1)学生质疑:
实验很危险,成功率很低,如何改进?
(2)组内交流并展示学生实验:
①将小玻璃珠接入荧光棒检测电路,用蜡烛加热小玻璃珠很短时间,二极管发光。
②将干木棒接入荧光棒检测电路,二极管不发光,干木棒潮湿后,二极管发光。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探究点四:电阻
(1)师生共同实验:
将灵敏电流计接入电路,分别找男同学,女同学抓住甩出电路的两端。请大家观察电流计的偏转情况。
(2)总结: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引出电阻。
(3)多媒体出示电阻相关材料
(1)学生质疑:
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电流计偏转情况不同。
(2)完成导学卷
电阻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换算关系、电阻器的符号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
播放本节知识点相关影片
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检测
见学卷
学生独立完成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弥补教学遗漏
板书设计
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等。
3.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4.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二、电阻(R)
1.
物理意义: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欧姆(欧)Ω
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
1MΩ=103KΩ
1KΩ=103Ω
课题
九年级
第十一章第六节《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导学过程
学习随记
一、自学导航
1.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哪些?
2.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实例及条件。
4.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5.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导体是的(
)
A
玻璃、油、大地
B
陶瓷、湿木材、橡胶
C
铜、人体、大地
D
空气
、油、塑料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
)
A.几乎没有电子
B.没有电子
C.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D.自由电荷很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导体和绝缘体
如何检测物质的导电性?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
2.
实验探究
器材:改装荧光棒检测电路,待检测的物体(橡皮、铜丝、玻璃小灯泡、铅笔芯、干木棒、陶瓷、人体、导线外皮、碳棒、食盐水、塑料尺、铁钉、桔子
、油、以及身边想检测的物体)
3.交流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①将_____________接入电路,二极管发光,表明这些物体容易导电。
②将_____________接入电路,二极管不发光,表明这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③
的物体叫做导体。
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探究点二:
交流结果: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的可以
的电荷。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的内部,几乎
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探究点三:
设计实验:
交流结果: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探究点四:电阻
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出示电阻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1、电阻的物理意义
。
2、电阻用字母
表示。
3、电阻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4、电阻单位间换算关系是
。
5、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
6、在电路图中,电阻器的符号是
。
四、检测反馈
巩固提高
1.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战争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
(填“断路”或“短路”)
,
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2.下图是一种按钮开关的构造截面图。A为外壳,B为按钮,C、D为金属片,其中C具有弹性。C、D各有接线柱与电路相连接,其中(
)
A:B
、C
、D是导体,A是绝缘体
B:A
、C
、D是导体,B是绝缘体
C:C
、D是导体,A、B是绝缘体
D:A
、B是导体,C、D是绝缘体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电荷存在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存在
C
.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
D.
有些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
4.
我们常看到电线的接头处缠有黑色的胶布,是因为(
)
A
使导线导电
B
美观一些
C
绝缘,防止漏电或触电
D使接头处更结实
5.如图所示是常温下各种物质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从图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1)
。
(2)
。
(3)
。
6.
下表是小敏同学将几种物体依据物质导电性进行的分类,请你在表格的空白处填上分类的物理名称
物理名称物体陶瓷
橡胶
干燥的空气晶体二极管
热敏电阻
光敏电阻铜片
铅笔芯
食盐水
7.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0
KΩ
=
Ω
(2)0.3MΩ=
Ω
8.
以下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电阻单位的是(
)
A.瓦特
B.焦耳
C
安培
D.欧姆
9..关于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绝缘体有电阻
B.电阻越大,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任何导体都有电阻
D.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任何导体的电阻都一样大
10.下列情况中,绝缘体不能变为导体的是(
)
A.让干木棒变潮湿
B.把玻璃加热至红炽状态
C.让塑料绳变弯
D.在纯水中加上食盐
11.如图将不同的导体接到电路A、B之间时,闭合开关,可通过观察、比较
来判断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若两个导体的电阻差异不大,则可以在电路中增加一块
,作进一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