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再别康桥

文档属性

名称 2.2再别康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08 21:48:51

文档简介

间几度别康桥-写在今日 徐志摩辞世79周年
小时候,莫名地喜爱一首叫做《再别康桥》的诗,沉醉于“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惆怅......长大后,知道了徐志摩。
1897年,徐志摩出生的时代是动荡的,这或许在冥冥中注定了,他的这一生与飘摇的纠葛。十四岁的他离开家乡,入杭州府中学堂求学(即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尚在青葱少年的他,认为小说必将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并在校刊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一文,这亦成为他一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天堂杭城,西湖暖风,同窗中有挚友郁达夫,这样的向学美事,在今天想来,令人羡煞矣。
徐志摩十八岁即完婚,结发之妻为沪上江南富商张润之之女张幼仪,大家闺秀的女子。做媒者,正是幼仪四哥,时任浙江都督朱瑞之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与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结识。1915年,毕业后的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即今上海理工大学)。一个多月后,十五岁的张幼仪辍学嫁入徐府,在徐家少奶奶的身份下,开始了她漫长而又哀怨的一生......
生性逆叛的徐志摩,并没有在新学与新婚中安定下来,对家族包办婚姻的极度不满,让他急于离开家庭,离开幼仪新妻。次年,徐志摩离沪北上。在北大校园里,新的视野、新的思想源源不断地注入了他的心灵,他广泛涉猎法学、日文、法文、政治学、中外文学,如沐甘怡。期间结识梁启超,并拜梁为师。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经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洗礼的徐志摩,亲历军阀混战的一派乱象,做出留学的决定,“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他要舍命寻求理想中的革命,寻求自由婚姻,寻求理想的人生......
1918年,满怀激情的徐志摩远离国土,启程赴美。而在这之前不久,他与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则刚刚出生,襁褓待哺......
两年留学生涯,广泛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学识在他的脑海里充斥汹涌,而此时,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飘过重洋,在留学生群落中弥漫。结识罗素后的徐志摩,转道英国,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大学皇家学院。此时,出身官宦世家的名门闺秀林徽因正随父游历欧洲,一见倾心的两个人,纠缠在理智与情感的漩涡中无从解脱,
作家李健吾曾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这般聪明与高傲的林徽因,终于选择不告而别,在家父撮合下,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游走欧美,攻读建筑。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表白始终坦诚而灼烈,他曾作了这样一首诗送给徽因: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你不必讶异 / 更无须欢喜 /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 你有你的 / 我有我的方向 / 你记得也好 / 最好你忘掉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婚后第七年,聚少离多的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这桩名门婚姻,终究是过眼烟云,亦成为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署离婚协议后的徐志摩,随张幼仪来到医院,第一次见到了躺在新生婴儿室里的次子彼得......
徐志摩在英国的两年,是美好的。在康桥的日子,让他沉静。现实社会的丑陋,让他忘情于康桥,他赞赏英国,留恋牛津与康桥,他说“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康桥的环境,终于促成他自我意识的萌发,仿佛脱胎换骨,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康桥边重生......他开始翻译大量著作,拜伦、雪莱令他着迷,他创作无数诗歌,他又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1922年,徐志摩回国。出版个人诗集《志摩的诗》,名声大振。此时的大洋彼岸,张幼仪投奔兄长,远赴德国,林徽因音讯渺无。怀揣康桥式的理想主义,却难以在时局动荡的国土上萌芽,忧郁令他的诗作染上悲凉的情绪......两年后,徐志摩结识一代才女陆小曼,这段费尽周章的旷世恋爱,历经两年终修成正果。而与此同时,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相继发生,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兴起,徐志摩将所有的感触与伤怀付诸笔端,成就了他的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感情的波澜,现世的忧郁,在佛罗伦萨的夜色中交杂......
而立之年的徐志摩,移居上海,投入文学创作中,无比沉迷。《晨报副刊》、《诗刊》、《新月》......闻一多、胡适、梁实秋、张禹九、陈梦家、郁达夫、丁玲、巴金......今天提及起来犹如巨雷贯耳的文学巨匠们,就是那样一个新与旧、存与亡的大时代里,推动着中国文学流派的孜孜前行。
就在徐陆成婚后不久,张幼仪心怀痛失次子的泣伤,携长子回沪。徐家二老认幼仪为义女,并将位于海格路(即今华山路范园)的宅子送予她,以保其母子衣食无忧。而张幼仪则在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兄长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同在风月无边的大上海,张幼仪与徐志摩,脚踩着同样的街道,却走着彼此陌生的路......
就在徐志摩沉浸在笔墨纸端之时,重洋那端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学成回国。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这一年的11月19日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有一场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徐志摩受邀参加。清晨,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北上,在飞抵济南一带时突遇大雾,为辨清航向,机师降低了飞行高度,却不料迎头撞上白马山,飞机当即起火坠入山谷,徐志摩与两名机师全部遇难......这一场飞赴的相约,终究没有成行。我不知,当晚的礼堂里,为演讲喝彩的掌声是否如常响起,但我知,那一晚林徽因的心底,定然席卷着阵阵悲凉......永别,成为了这一对璧人最恒长的相守......
徐志摩失事后的陆小曼,远离交际,极为沉寂,她写下的《哭摩》哀婉真切,应称得上是对丈夫最好的怀念了罢:摩!慢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你快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去到云外悠游去吧......钟情于丹青的陆小曼,在解放后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并曾出任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63岁的陆小曼在上海辞世。
徐志摩辞世后的十五年里,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走遍中国200多个县,对200多处古建筑进行考察测绘。时局颠沛与辗转流离的岁月里,两人完成《中国建筑史》与《中国建筑史图录》著作,实现最初的梦想。北平解放后,两人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奔走疾呼,古城墙被拆毁时,林徽因与梁思成抚砖痛哭。急切的心境与常年的劳碌积郁下,久染肺疾的林徽因于1955年离世,年仅51岁。
而那曾与徐志摩结发的张幼仪,直至1953年再婚,67岁这年上,张幼仪曾再往康桥故地重游,她又重新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经那样年轻过......张幼仪晚年久居纽约,直至1988年病逝,高寿89岁。
七年婚姻中,徐志摩对张幼仪是疏离冷漠,甚而残酷的,徐志摩曾把这一切归罪于腐旧的包办制度。但这些漠视与厌弃,都化解在张幼仪那深受旧式礼教教诲的潜意识中。张幼仪后来曾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一个曾经鲜活跃动的灵魂,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他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所有能量与热情的散发与传导。说他是布尔乔亚诗人也好,说他是新月派文学奠基人也罢,我想,任何一颗曾被中国现代文学所晕染过的心灵,都无法忽视他曾经的存在,以及他的那些、叩击心扉的词句。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里,康桥边的柳树年年生发新绿,这便是徐志摩笔下的“河畔的金柳”吧。不远处,一块白色大理石石碑安稳地矗立,上面镌刻着的,是《再别康桥》的首行与末行......(共36张PPT)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可以说他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堪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朗读时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
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音乐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 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六字间或八字,诗行排列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品位诗歌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
漫溯、挥一挥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琅琅上口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告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思考康桥: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物象——意象——意境
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歌的第一节,三次用了“轻轻的” ,写出了作者一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显得旋律柔和。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表达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夕阳--柳枝--金柳--随风摇摆--倒映在水中--美艳的新娘--在水里荡漾,也在作者的心里的荡漾。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写康河的水草。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柔波的爱抚。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甘心”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恋情。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把那榆阴下的一潭比作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是如何的充满了诗意!面对此景,诗人不禁入梦了。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五节,诗人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他已忘记自己将要离康桥而去了,却想像着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更深处漫溯,去寻他的“彩虹似的梦”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了。
内容小结
诗的2、3、4、5节通过各种形象(如第2节的金柳、第3节的青荇和水草、第4节的榆阴下的一潭、第5节的寻梦)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
而越写作者对康桥的喜爱,越能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难分难舍。而且这几节对康桥的感情是层层递近的。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情推向了极致。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在来到康桥之前和之后曾经产生过哪些梦想?
问题设计
自由之梦
爱之梦
美之梦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林徽音
林徽音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
走出康桥—志摩的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走出康桥—志摩的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