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21:3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1.知识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弄懂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2.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着这么美的画面,用自己话说说画面的内容吧。我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曾用28个字描绘了这个画面。(出示课件: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这28个字就是诗篇《暮江吟》。板书课题:《暮江吟》
2.释题:
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指导“吟”的读音。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说明诗句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指名说:赞美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录音。(听完大声朗读两遍)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3.同桌比赛读。
4.指名读。
三、品词析句,欣赏语言美。
(一)学习“残阳照水图”
1.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诗中哪两句诗描写了这幅画面?
2.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残阳(如血) 江水(瑟瑟 红)
理解“瑟瑟”的意思。
4.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用得妙在哪里。两个“半”好在那儿?(与“照”“盖”“洒”“射”等字比较,体会“铺”字用得准确。两个“半”字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的动感。)
5.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从“一道残阳铺水中”体会到什么?(联系“残阳”体会:残阳如血,铺洒水中,江面呈现出斑驳的色彩,江水闪闪烁烁,摇曳不定;夕阳的光已经接近地平线上了,它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是那样的柔和悦目而又鲜艳明快,写出了秋月的柔和与夕阳的宁静)
6.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啊!“瑟瑟”,“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使画面变得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7.诵读诗句,展开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二)学习“新月东升图”
过渡语: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齐读三四句)
1.出示课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露水(珍珠)月亮(弓)
3.提问: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的特点的?
4.小组合作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
5.过渡:多美的夜晚啊,难怪诗人要说“可怜九月初三夜”啊。理解:可怜(可爱)
6.理解诗句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九月初三夜”可爱在哪儿。(在深深的夜晚,露水在不知不觉了降临了,正因为是无声的,所以诗人在一开始并没有发觉而月光却照出了它的到来。露珠在无声的闪烁,月光在无声地洒向大地,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安详的深秋之夜呀。)
四、体会感情,深情朗读。
1.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一直为美景陶醉着,最后发出了深深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3.练读,指两名学生读。
五、课堂总结。
诗中的“夕照图”和“月夜图”,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首千古名篇。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创作的同学,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2.热爱读书的同学,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再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
3.擅长绘画的同学,请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第二课时
一、看图片,欣赏风光美。
1.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江西庐山吗?那里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2.庐山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一句经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4.读题、解题。结合书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题:题写、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墙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美。
1.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读音,齐读古诗。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学生边听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PPT投影节奏划分)。
4.学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语言美。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句意思。
2.汇报交流。
(1)提问:哪句诗描写作者观察方位的?找出表示观察方向的词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齐读: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感悟庐山的美。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为什么看到庐山的景色不一样?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四、品读古诗,明白哲理。
1.反复朗读后两句,思考: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都应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五、回顾古诗,升华美。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六、作业。
1.默写《题西林壁》。
2.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3.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看图片,赏雪梅。
1.谈话引入
一说到在冬天开放的花朵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梅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2.在诗人眼里,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可是,雪和梅却不这么认为,她们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4.出示课件:雪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古诗的抑扬顿挫,要读的有节奏。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男女生接读。
三、诗人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自号“梅坡”,《雪梅》已成为不朽诗篇,流传千古。
四、品读古诗。
1.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2.重点指导:“降”,服输。“搁”,放下。“逊”,比不上。
3.分小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4.大家从诗句中找出描写雪和梅花的特点的词语。板书:雪(白)梅(香)
5.这两个特点能比较出它们谁输谁赢吗?为什么?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骚人搁笔费平章”,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五、悟道理。
1.填空:我们从诗句中明白(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2.提问: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什么呢?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六、教师小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七、作业。
课下诵读第二首《雪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暮江吟
残阳(如血)    美
江水(瑟瑟红)    
露水(似珍珠)
弯月(似弓)    可爱
题西林壁
横——侧
远——近(各不同)
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 梅
雪(白)各有所长
梅(香)各有长短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传唱千年不衰。其感情真挚动人,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在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都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朗读,而且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穿插在整堂教学中。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例如在在教学《暮江吟》时,让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用得妙在哪里。与“照”“盖”“洒”“射”等字比较,“铺”字让我们感受到夕阳它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柔和悦目而又鲜艳明快,体会到秋月的柔和与夕阳的宁静。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古诗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因此在教学《暮江吟》和《题西林壁》时,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画画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不足的地方是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灌输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