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1 22:1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
李清照

两首
南星中学语文组  郑赐来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前
南渡后
李清照:
(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1127年北宋灭亡,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赵染病身亡,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
怎一个愁字了得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抒发词人重阳节独守闺中孤寂苍凉的心境
又题“秋情”,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
总 结
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直接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下阕
描写闺中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点出了 “愁思”的心境。
上阕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结合全篇品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佳在何处?
(1)造语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2)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大胆吟诵,自读感悟
一生寻觅,终生求美的李清照,将身致
残,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
整体感知:
一、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二、概括上片、下片的主要内容。
寻觅寄托不得
借酒浇愁
独坐窗下
无心摘菊赏菊
思 思
夫 乡
国 家
亡 破
风送雁声
雨打梧桐
整体把握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写行动)
“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写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写内心感受)
◎ 《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张端义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徐帆《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名句赏析
万古愁心: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总结:
在本首词中所使用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
A、叠字:
为全词定下愁苦、哀怨的情感基调。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B、情景交融: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淡酒
风急

黄花
梧桐
细雨
以秋景衬愁情,融情于景,凄婉哀绝,沉郁惨淡。
词中的主要意象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意 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酒”——愁的象征
意 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秋风”——渲染愁情。
意 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过雁”象征离愁。
意 象:
雁过——北雁南飞
旧时——联想到此时
相识——同是由北方到南方
    曾捎“雁字”
绝望之极
意 象:
乍暖还寒,南雁北飞,望时却是旧时相识,雁北归,人何时归,心中更添愁绪。
黄 花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古诗词中常以此渲染凄苦,“人比黄花瘦”,即花与词人同憔悴。
意 象: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细雨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雨打梧桐,声声不停,滴滴落入人心,成为漫长的折磨。
意 象: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
“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意 象:
李清照的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南渡之前是闺愁、离愁;南渡之后是思乡之愁,是国破家亡的忧愁、悲愁。
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醒和感悟。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第一。孤独与思念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本能的思维联想。李清照能把这种心理感受透彻明白地传达出来,激起他人的精神共鸣,可谓语言大家。一阵秋风,一地黄花,一声雁叫,一滴秋雨,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诗词鉴赏
◎李清照之所以能自成一家,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故而其词境和词风就显得特别细腻和婉约,而她的那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使读者感受尤深。
◎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促使她们敏锐感受着天地的变化、人生的危机。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甚至一场细雨、一阵轻风,都可能引发她们伤春悲秋、红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情感变化,这就形成了女词人们相似的哀怨心绪和孤凄情怀,
请你分别用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将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渔家傲
李清照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评此诗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整体感知:
一、概括上片、下片的主要内容。
寻觅寄托不得
借酒浇愁
独坐窗下
无心摘菊赏菊
思 思
夫 乡
国 家
亡 破
风送雁声
雨打梧桐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秋风”——渲染愁情。
意 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过雁”象征离愁。
意 象:
雁过——北雁南飞
旧时——联想到此时
相识——同是由北方到南方
    曾捎“雁字”
绝望之极
意 象:
乍暖还寒,南雁北飞,望时却是旧时相识,雁北归,人何时归,心中更添愁绪。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
“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意 象: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词眼)
(意象)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一、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找词眼,明词情;找意象,悟词意)试着鉴赏婉妁派另一词人“秦观”的代表词,并将其改写成300左右的鉴赏短文。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请结合本课几首婉约词及上学期学的两首豪放词,从代表人物、典型意象、题材、词风等几个角度来比较婉约词与豪放词。
作业: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雁过——北雁南飞
旧时——联想到此时
相识——同是由北方到南方
    曾捎“雁字”
绝望之极
意 象:
乍暖还寒,南雁北飞,望时却是旧时相识,雁北归,人何时归,心中更添愁绪。
一、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找词眼,明词情;找意象,悟词意)试着鉴赏婉妁派另一词人“秦观”的代表词,并将其改写成300左右的鉴赏短文。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请结合本课几首婉约词及上学期学的两首豪放词,从代表人物、典型意象、题材、词风等几个角度来比较婉约词与豪放词。
作业:
找词眼:
赏读《醉花阴》《声声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思考:
两首词都写到“愁”字,所表达的“愁绪”有何异同?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有何特点?词人是如何把“愁绪”表达出来的?
《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
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人比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二、《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形式上,她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善于用叠字来深化意境,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
《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对“乍寒还暖 ”应该怎样理解?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
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 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结合我们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李清照词的某一个特点出发,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细雨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雨打梧桐,声声不停,滴滴落入人心,成为漫长的折磨。
意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