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弃疾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课文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诉 的悲愤,乃“ ”。
幼安
稼轩
强烈的爱国热情
壮志难酬
豪放
苏辛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从这首词的题目,你能得出哪些有关词内容的信息?
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
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诵读
1.听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鱼(?? )? 堪脍(? ) 揾英雄泪( )
2.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cén
zān?
?jì?
lú
kuài??
wèn???
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要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抑郁苦闷的心情。
译文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整体感知
思考:
1.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
2.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15
无人会,登临意
上阕:登临所见所感(侧重写景)
下阕:登临所想 (侧重抒情 )
3.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的景:
楚天 江水 山景 落日 断鸿
想到的人:
张瀚(季鹰)刘备
许汜(Sì) 桓温
寥廓的天空
悠悠的江水
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
哀鸣的孤雁
思考讨论: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
壮阔雄浑
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
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江天
山景
思考
落日
比喻南宋国势的衰颓。
心情:愁苦悲凉。
意境: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自喻,表明作者飘零的
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
哀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
思考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动作:看、拍、会、登?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感: 英雄人物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意境: 壮阔雄浑 苍茫悲凉
动作: 看、拍、会、登?
意象: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上片
37
心忠胆赤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感情) ?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激愤
—为国为民、不谋私利
—追慕英雄、雄心壮志
思考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
下片:
用典
借古
抒怀?
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思考
板书:《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之作
上片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意象: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 看、拍、会、登?
意境: 壮阔雄浑 苍茫悲凉
情感: 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忧愤。 ??????? ??????????????????
? 下片:用典?借古抒怀
张翰?——?念鱼归隐?????—乡思、愤懑 (反例)
许汜—— 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
? 刘备?——?雄才大略? —追慕英雄 (正例)
桓温?——?叹时光流逝 —壮志未酬 年华消逝
“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
江山沦陷愁恨
故乡的思念
壮志难酬悲愤
缺少知音感慨
归隐的不屑
谋取私利的羞耻
时光流逝的可惜
国家前途的忧愁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归纳主旨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tūo)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失望和气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寻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我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上 片
下 片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一、弄清史实
孙仲谋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明确:写作者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不过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感慨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2.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明确:作者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却能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登高远望,自然会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经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在人间早已不着一点痕迹。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向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讽刺了宋王室昏聩不堪,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胄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南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极写惨败之情状。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景象:
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烽火扬州路”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但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社鼓”,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
明确: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有整整43年。这几句的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的情景,作者在南下途中,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作者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军队时在长江北岸建造的行宫,现在当地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可悲啊!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5.“凭谁问……尚能饭否” ——廉颇
明确: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逃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国家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够强大起来,所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者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屎矣。”于是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便不再起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上 片
下 片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扩展阅读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