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陆地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农作物→蝗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蝗虫是植食动物
B.青蛙是肉食动物
C.青蛙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D.除农作物外,其余都是消费者
3.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蚂蚁抬蝗虫回巢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
)
A.阴暗低温与阴暗高温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D.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5.杨树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根对水分的吸收,同时,蒸腾作用又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这个实例说明( )
A.生物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
C.生物首先要适应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6.不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小池塘
B.一条河流
C.一群羊和一群马
D.地球
7.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不应采取的做法是( )
A.设置对照实验
B.控制单一变量
C.增加重复次数
D.修改实验数据
8.“橘在淮南为橘,在淮北为枳”,造成此现象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无机盐
9.每逢冬天,某鸟就会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到了春天再飞回,影响这种鸟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光照
10.下列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森林净化空气
B.土壤条件的差异可使牵牛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C.蚊蝇传播疾病
D.蚯蚓改良土壤
11.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试验的是(
)
A.阴暗、明亮
B.潮湿、干燥
C.温暖、寒冷
D.有空气、无水
12.“蚁穴溃堤”这一成语主要揭示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影响生物
D.环境影响生物
13.生活中,很容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但是要给生物下定义却很困难。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生物特征的总结,正确的是( )
A.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都能自由运动
C.都能形成神经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14.在研究“响尾蛇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了“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看法。这应属于实验探究步骤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相关信息
D.分析实验现象
15.某个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的重要标志是()
A.动植物种类减少
B.自动调节的能力下降
C.生产者受到严重破坏
D.食物网简化
16.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植物→鼠→蛇→鹰
B.蝉→螳螂→黄雀
C.阳光→植物→兔→鹰
D.植物←鼠←兔←鹰
17.小明的爷爷想饲养一只八哥,你认为八哥的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食物与水
B.食物、空间与空气
C.食物、空间与阳光
D.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间和食物
18.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真菌可以给藻类提供(
)
A.有机物
B.水
C.无机盐
D.水和无机盐
19.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目前很多城市都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大大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此举既便利了公众,最主要的是也可以减少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20.“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给我们的启迪是(
)
A.人类无所不能
B.人类完全可以再造一个生物圈
C.生物圈是不会毁灭的,人类完全不用担心
D.生物圈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
2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又能影响生物的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C.吉安市生态公园及公园内的所有生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D.“桃花之乡”
吉水县境内的所有桃花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22.太阳的能量最先进入该食物网的哪一生物体内?(
)
A.小麦
B.鼠
C.鼬
D.鹰
2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
B.一块农田
C.一窝蜜蜂
D.一个池塘
24.某大型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昆虫→小鸟→蛇
B.图中的6种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可能被水稻重新利用
C.田鼠和昆虫储存的能量之和大于水稻储存的能量
D.小鸟与蜘蛛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25.某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A→B→C→D→E,若其中D数量增加,则C和E的数量会
A.C减小,E增加
B.C增加,E减少
C.C和E都会减少
D.C和E都会增加
二、连线题
26.下列是有关生命现象和生命的特征,请将两列中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三、综合题
27.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不完整,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_____。
(2)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
(3)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看,图中兔、狐之间的关系是_____。
(4)由于喷洒农药,导致该生态系统受到了有毒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
28.下图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请据图回答:
(1)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动植物体内碳的存在形式为________。
(2)图中表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体内储能物质的过程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体内的碳是通过呼吸作用返回大气中的,图中表示该过程的序号有________。
(4)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进行________过程,将生活垃圾分解产生沼气,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________之间反复循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9.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号传回最新照片。照片显示嫦娥四号搭载的载荷罐内的棉花种子已经萌发,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除棉花外,载荷罐内还搭载了油菜、马铃薯、拟南芥、酵母和果蝇五种生物。另外,罐内还提供了水、土壤、空气、光照等生长条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密闭的载荷罐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其中__________是生产者,它们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罐内生物利用。作为消费者的______和分解者的______,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供生产者利用,从而实现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2)载荷罐内萌发的棉花种子,最先突破种皮的是________。
(3)由于维持载荷罐正常工作的电池电量耗尽,罐内温度过低,导致新长出的棉花幼苗仅维持一天就死亡了,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具有________性。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
6.C
7.D
8.B
9.B
10.B
11.D
12.B
13.D
14.B
15.C
16.A
17.D
18.D
19.A
20.D
21.D
22.A
23.C
24.B
25.A
26.
27.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5
草→鼠→蛇→鹰
捕食关系
鹰
28.
有机物
①
②③④
发酵
分解者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29.棉花、油菜、马铃薯和拟南芥
果蝇
酵母
物质循环
胚根
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