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22 18: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在七年级学习气体交换时提到血液循环系统,八年级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讲血液循环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2.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3.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功能。教学难点:知道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节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借助多媒体更直观让学生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1.同学们平时生病了一般需要输液,药物通过针头进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然后又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学生在医院输液的场景)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选代表发言。3.教师小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设计意图】营造学生较熟悉的输液场景,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来做研究,学生兴趣高涨。(二)认识心脏1.(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你知道吗?2.关于心脏你已经知道什么?它的形状像什么?能说出它的大小与位置吗?3.学生交流讨论,发表。6.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连接着动脉(含氧量最高)。根据医学测试,自己的心脏一般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7.体验:让我们握紧拳头,体会自己心脏的大小。【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三)模拟实验,认识心跳1.我们都知道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2.模拟实验: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连续做20次,或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20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4.播放心跳的视频,讲解: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5.再次体验:用医用听诊器听听自己和同学的心跳声。【设计意图】用手反复挤压和松开皮球,有助于学生体会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模拟实验之后,观看心跳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实验与事实间的联系,从而完整认识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四)合作探究,理解心跳和血液循环1.提出问题:心脏不断的跳动是在干什么呢?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3.模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和观察注意点):学生利用在水中挤压医用输液管(在小瓶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来模拟心脏跳动,两个水槽,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可以看到红水被输液管泵到另一个水槽中。4,展示,课件展示人体血管分布的图片,并播放人体心跳与血液循环的视频。5.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设计意图】认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猜想、合作、模拟、测量、观看等活动中,加深对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循环的理解,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转化为直观、形象、系统的认知,有效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五)再次认识心跳与脉搏??1.找一找,在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动脉的跳动,然后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并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P80)。??2.比一比,将数据与第一节《测量呼吸与心跳》的运动后的测量记录结果进行对比。??3.提问,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4.讨论,发表见解。??5.总结,运动时为了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心脏在加速跳动。同时也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了自身的机能。合理饮食能保障心脏所需的营养,预防心脏病。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荤素搭配,每天还要喝6--8杯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六)?总结???每个人的血液时刻都要在身体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两大血液循环器官,其中心脏相当于血液循环的泵,由它提供动力,血液才能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回家把本课所学习的知识向自己的父母宣传一下,让他们也能认真保护心脏!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
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
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
六、教学板书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途径:肺循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