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年级学科
七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第4节的第一课时,前三节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基本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建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把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平面图形,并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立体图形。这一思想方法不仅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初三学习“视图与投影”,以及高中学习立体几何奠定必需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形状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能根据三种形状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会根据某几何体的某二种形状图
,找出满足条件的小正方块的数量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2)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从上面看的形状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形状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新的知识、同学和老师都充满了好奇心,有较高的学习热情。⑵前三节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基本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不少片面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准备小正方体模型,锻炼动手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在情境的诱导下,初步感受方为不同,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相同。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顺利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想想练练、巩固提高(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不一样,逐步得到从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所看到的三种形状图的概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课前准备边长为5cm的正方体模型6个;教师准备边长10cm正方体8个
学生分成四至六人的小组(注意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并适当搭配)。
准备操作正方体模型,以便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第二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Ppt课件展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苏东坡的诗表现了观察庐山的几种方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也说明了观察物体是有讲究的,《从不同方向看》这节课就是学习和研究观察物体的数学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
学生自己理解整首诗的含义,从而体会观察方位的变化。学生在情境的诱导下,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顺利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同时引入课题.
第三环节:想想练练、巩固提高活动1:
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活动2:做一做
用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搭几何体(可以变换不同的搭法),
学生自己辨别,并回答如何做出判断的,观察看见的形状一样么?教师引导到学生观察并绘制三视图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入手,初步感受视觉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不一样,逐步得到从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所看到的三种形状图的概念。
第四环节:拼拼画画、发展深化活动1:你搭我画
教师用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呈现一个搭建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从正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层?从左面看呢?从上往下看呢?活动2:问题探究
一个几何体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如图所示。搭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你搭的几何体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与同伴交流。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不一样,逐步得到从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所看到的三种形状图的概念。
学生先思考片刻,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描述出为什么是这样的.
其他同学画出其三种形状图
学生亲自动手搭几何体模型,画出它的三种形状图,
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自主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提供了大量关于三种形状图的巩固练习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学以致用,感受不同的方向观察几何体的不同性活动相对比较开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教学中也要注意促进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大胆小结
教学板书
1.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引例:
例1:总结:
从正面看:确定物体的长和高
从左面看:确定物体的宽和高
例2:从上面看:确定物体的长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