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15:4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将相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璧、臣”等16个生字,会读“强、划、削”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停读、不回读,结合历史故事阅读规律,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能抓住典型事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速读课文,分类学词
1.激趣揭题
(1)学生自主畅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故事。
(2)揭题: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撰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将相和》
(3)学生自读课题。提问: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将”是谁?“相”是谁?
2.初读课文
(1)运用上节课所学的不停读、不回读的方法速读课文,读完后根据课件的计时钟记录时间。
(2)检查课文情况,重点提醒下列字词的读音。
和氏璧
蔺相如
承诺
廉颇
抵御
鼓瑟
击缶
上卿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怯、臣”等。
(4)学生交流难理解的词语。
缶”和“瑟”:出示图片,请学生辨认“缶”和“瑟”。
“缶”为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瑟”为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
学习活动二:练习速读,理清文脉
1.巧用速读。
(1)再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个字地读,尝试提高阅读速度。
(2)相互交流;读这篇课文用了多长时间。
你的速读诀窍是什么?如何连词成句地读。
总结:快速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连词成句读,如找到句子的主干,以关键词串联理解整句句意,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等。
2.理清脉络
(1)再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几个小故事,尝试通过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来提高阅读速度。记下时间。
(2)提问: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用阅读故事的方法画出每个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并概括成小标题。
(3)借助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能结合具体事例,借助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对人物的印象,并进行相应的表达实践。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借助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出对人物的印象,并进行相应的表达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聚焦言行,品味人物
1.问题指引
(1)提问: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和好的意思)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用课件出示《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了解廉颇这么说的原因。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提供支架
(1)聚焦蔺相如的言行,自主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个小故事。提问:蔺相如的哪一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根据交流先聚焦一处进行讨论:出示“完璧归赵”中蔺相如面见秦王的片段,说一说你为什么对蔺相如的言行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特点的表达。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引导思考:你觉得璧有毛病吗?联系背景,说一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璧有毛病,你能体会出什么?(足智多谋)
动作——“上前一步”“捧着璧”“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引导思考: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几个动作中你能读出蔺相如怎样的心理,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机智勇敢)
(3)总结:我们可以联系背景、联系上下文来揣摩人物心理,从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3.交流反馈。
(1)用同样的方法自主阅读,找出蔺相如的言行,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入手揣摩人物形象。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小结:作者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个小故事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一心为国的人物形象。
学习活动四:角色体验,归纳总结
1.理解内容
(1)提问: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机智加官进爵、步步高升的过程,也是将相“不和”的过程,那将相是怎么“和”的?
(2)引导学生总结:廉颇的态度发生转变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平和。
(3)引导学生体会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蔺相如宽容大度的品格,以及两人身上心为国的精神品质。
2.改写剧本
(1)提问:廉颇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出示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他们可能说什么做什么。
(2)小组合作将这个片段改写成剧本。
3.合作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练习表演。
(2)教师点拨:在表演中也需要注意角色的神态、动作、语言。
(3)选择小组在班级中进行表演,师生合作评议。
4.归纳总结
(1)再回顾三个小故事,读一读标题,想一想三个故事中蔺相如写得最多,而写到廉颇的文字却是寥寥几笔,是不是廉颇不重要?请你找一找三个故事中描写廉颇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尝试阅读原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拓展积累。
板书设计
6.将相和
精彩片段
师:看来蔺相如没有瞎说,那么接下来说的话,是不是对的呢?我们不得而知。现在看他第二次说了什么?哪个同学介绍给我们听?
生:第二次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这块璧是块什么璧?
生:和氏璧。
师:是一块什么样的和氏璧?
生:是无价之宝。
师:刚才同学说这块价值连城的璧没有毛病。现在蔺相如又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问题出来了,不是璧不好,就是蔺相如说谎,到底怎么回事?是蔺相如说谎了。
生:是蔺相如说谎了。
师:蔺相如说谎了,那蔺相如就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了呀?这块璧没毛病啊,那蔺相如怎么成说谎的人了?怎么理解这件事情?
生:因为秦王拿到了和氏璧赞不绝口,但是没有提要拿十五座城交换的事。
师:那就是他说话的背景让他不得不这样说,现在谁愿意把背景情况介绍一下?秦王在文中是怎么做的?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说明这块璧怎么样?
生:说明这块璧非常珍贵,就连秦王都怕摔坏了。
师:这个“捧”用得好不好?改成任何一个字都不能恰当表现秦王的心情。假如你现在是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称赞什么?
生:真是一块宝玉啊,简直就是稀世之宝。
师:这又一次印证了这是块宝玉。秦王无非就是说了这些,但是他心里在想什么,你们有谁知道?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这块宝玉骗到手,绝不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
师:这秦王够阴险的。这会儿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一看秦王,心想:坏了!直接上去,拿来,秦王给不给?直接上去抢,行不行?
生:秦王不会给,上去抢也不行。
师:那这宝玉怎么办,就成了人家的了?城池也拿不到。这是怎么样的时刻?
生:千钩一发,关键,十万火急……
师:大家语文功底真好!那这块璧怎么要回来?于是蔺相如就略施小计,对秦王说——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再看秦王,你看看,秦王马上就把璧给蔺相如了,不用他去抢也不用去要了。这回,这块玉在谁手里?
生:蔺相如。
点评: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来揣摩他的心理,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说和氏璧有问题是“以退为进”,体会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