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牛郎织女(一)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牛郎织女(一)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15: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牛郎织女(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嫂、恳”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会写“郎、爹”等14个字,掌握“嫂子、剩饭”等13个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初步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聊一聊: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我们遥望夜空,会发现在天鹰座和天琴座,有两颗闪亮的星星,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想一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还和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呢,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日吗?
(3)出示课题
2.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1)明确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检查反馈
①出示第一组词语
筛子
瞌睡
好歹
稀罕
眼中钉
落在后边
点拨要点:“罕”的本音读“han”,在词语“稀罕”中读轻声;“筛子”是一种可以把细东西下去,粗东西留下的有孔器具;多音字“落”,表示“丢下,遗漏”的意思时读“la”;“眼中钉”是个三字俗语,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
②出示例句,找找叠词
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挨挨它的耳朵。
文中还有很多各种形式的叠词找出来读一读
舔舔手
闭闭眼
笑嘻嘻
花花绿绿
勤勤恳恳
干干净净
摇摇耳朵
见识见识
恋恋不舍
③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用词的特点
要点:本课用词大多比较通俗、易懂,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口头语,充分体现了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
(3)画一画人物关系图
(4)理一理故事脉络
童年: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
成人:被赶出门,仍细心照看老牛。
成家: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成婚。
学习活动二:交流情节,感受特点
1.交流情节
(1)引出话题: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要点: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竟然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王母娘娘用织女绣的彩锦装饰天空等。
(2)拓展延伸:如果已经提前阅读了《牛郎织女(二)》或其他民间故事,也可以找到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
《牛郎织女(二)》中其他不可思议的情节:牛郎披上牛皮可以飞上天;王母娘娘用玉簪就能划出一条天河;牛郎织女变成了两颗星星;成群的喜鹊可以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等。
其他民间故事中不可思议的情节: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中,两人最后幻化成了蝴蝶;《孟姜女》中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等。
2.体会作用。
(1)引导:民间故事中写这些不可思议的情节,有什么好处呢?
(2)交流作用。
要点1:这样可写让故事充满悬念、首尾呼应,比如:前面写老牛开口说话,说出了织女下凡的事,才有了后面牛郎织女的相识相知;临死前老牛让牛郎把它的皮留着,最后牛郎真的披着老牛的皮飞上了天。
要点2:这样写还可让故事充满浪漫的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虽然牛郎和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生活在一起,但故事还是通过神奇的想象,让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让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蝴蝶比翼双飞,这也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到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3.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配上动作演一演。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感受到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并配上动作演一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聚焦重点,生动复述
1.聚焦重点,把情节讲具体
(1)聚焦牛郎和老牛如何相处的片段,指导学生把情节讲具体。
要点1:先总的说说“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然后具体细说牛郎是如何“周到”地照看牛的。
要点2:要讲清细节,比如讲出老牛吃得好、喝得好、住得好的细节;讲出牛郎在冬天、夏天对老牛的精心照顾。
(2)聚焦牛郎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这一片段,指导学生把情节讲具体。
要点1:
梳理牛郎织女认识的过程:
道破天机——见到织女——拿走纱衣——互诉衷肠——喜结良缘——回到草房。
要点2:
学生可创造性地丰富细节。如:老牛道破天机时,可讲讲牛郎惊讶的心理活动;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牛郎织女第一次会面时,说了些什么;回到草房,他俩又会对老牛说些什么……
(3)学生试讲,师生评议,并引导学生发现:讲述时不仅要忠于故事原有的框架,还要通过具体的事例、丰富的细节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2.选取内容,练习创造性复述。
(1)运用范例,感悟方法。
以课文重点情节的具体讲述为基础,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梳理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大胆想象,丰富细节;把描述的内容变成对话;加上表情、动作等。
(2)选取情节,尝试表达。
预设1:“他(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这一情节。
要点:引导学生思考牛郎平时会把哪些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还会和它商量哪些事。比如:牛郎发现了一块新的草地,很想带老牛去看看;一天,牛郎又受到了哥嫂的虐待,更加思念自己的父母了,他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老牛。
预设2: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这一情节。
要点:可以说说织女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后,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如果有的仙女反对,织女又是怎样说服她们的;为了去人间,仙女们做了哪些准备。在复述的时候,还可以加上她们的动作、表情、语气等。
(3)学生尝试复述,教师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
是否讲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想象补充的内容是否合理;
复述时的动作、语气是否与角色相符。
3.尝试表演,全班汇报演出。
(1)激趣:只是口头说还不过瘾,我们可以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演一演,看看谁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佳表演者”。
(2)小组准备,教师相机指导:在创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民间故事独特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口语化。
(3)组内推荐“最佳表演者”在全班汇报演出
学习活动四:自主阅读,内外链接
1.再次感悟特点。
(1)启发:在这个故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角色?请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喜欢的理由。
(2)自主交流
(3)提问:老牛为什么会成为牛郎最亲密的伙伴,成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为什么不是其他动物?
要点: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牛是人们耕地、运输最重要的依靠,牛还是勤劳忠诚的象征,所以人们热爱牛,把它当成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故事这样安排,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牛的深厚感情。
(4)讨论交流,丰富对民间故事的认识
要点:情节曲折、充满悬念,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神奇、浪漫的幻想;语言表达口语化等加强课内外链接。
(1)听一听: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2)引入《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
板书设计
10牛郎织女(一)
复述
大胆想象
丰富细节
情节
童年:身世凄苦,与牛相依
成人:被赶出门,照看老牛
成家:老牛相助,结识织女
精彩片段
师: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此时此刻,老牛对于牛郎来说就像——
生:朋友、知己。
生:虽然老牛是动物,但和牛郎的关系比亲人还亲。
师:你会和你的好朋友、亲人做些什么事情呢?
生:会一起玩,说悄悄话。
师:是啊,所以牛郎每天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和老牛说,有时候还跟它商量一此事呢。牛郎会说些什么,和老牛商量些什么呢?
生:牛郎上山打柴,发现了一片十分漂亮的野花,他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对老牛说:“今天我上山打柴,发现一片野花很漂亮,明天我带你去瞧瞧吧!”
师:是啊,美景一起分享,老牛可有眼福了。
生:晚上,牛郎放牛回到家。累了一天,肚子也饿了,可是哥哥嫂子却说晚饭已经吃过了,什么也没有留给牛郎吃。牛郎伤心地来到牛棚,一边流着泪,一边想起了自己死去的爹娘。他想和老牛诉说自己的心事。
师:你的想象很合理。如果你就是牛郎,此刻老牛就在你面前,你能加上表情、动作来具体说一说吗?
师:如果老牛听懂了牛郎的话,它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老牛会“哞哞”地叫一声,然后走到牛郎跟前,舔舔牛郎的手。
生:老牛可能会停止吃草,抬起头来看着牛郎,一边还摇摇尾巴。
生:老牛会走到牛郎身边,用牛角轻轻蹭牛郎的身体。
师:是啊,他们真像朋友一样。故事的主角是牛郎和织女,为什么又用了很多笔墨去写牛郎周到地照看老牛呢?
生:这是课文的伏笔。正因为牛郎和老牛这么亲密,所以老牛才会把织女下凡的事告诉牛郎,这也是对牛郎的回报。
生: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留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可以披上它。这说明老牛能未卜先知,总在帮助牛郎。
生:我觉得这样写能表现牛郎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品质,以及老牛的勤劳忠诚。
点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从牛郎与老牛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牛郎和老牛之间会发生的故事,练习把故事中简单的情节说具体,为复迷作准备,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目标,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探讨这部分情节的作用,为感悟民间故事的特点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