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鱗”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能结合课文,理解“潜龙腾渊”“地履其黄”“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释题明意,触摸写作时代
1.板书、齐读课题。
2.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中的“故”的意思。交流与这篇课文以及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板书: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此时正值戊戌变法刚刚失败,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资料一:
梁启超,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资料二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精之奴……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什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3.小结:梁启超撰文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并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就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觉得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解“说”明体
(1)大声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说”的意思。
要点:“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放在题目的后面,主要用来表明这篇是关于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的,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
(2)交流题目中带有“说”字的文章。
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爱莲说》《马说》《师说》等文章,它们都是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议论从而表述观点的文章。
2.识“字”解义。
(1)明确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第2自然段中生僻字较多,如学生初读有障碍,教师可以出示词串,指导学生反复认读。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学生交流识字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提示1:“泻、鳞、惶、胎”等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提示2:可将识字与句意结合起来。如:
“惶”是“惊惶”的意思,“百兽震惶”就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的意思;
“哉”是平舌音,在古文中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表明课文中的所在句是为了表示赞叹。
提示3: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词语来识记、理解字义。如“履”字,可以用“如履平地”“如履薄冰”这样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履其黄”的“履”在课文中是“踩、踏”的意思。
提示4:可利用字源法来学习。如“疆”的原义是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可理解为田界。在“与国无疆”这个短语里则是使用了它的引申义,表示极限的意思。
提示5:可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陌生的词语。如:“隼”是指一种凶猛的鸟;“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是,宝剑刚用磨刀石磨好,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是指古代的种宝剑;“硎”是指磨刀石;“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3.梳“脉”理序。
(1)请学生将课文连贯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交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写中国少年的责任。(板书:中国少年)
第2自然段: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板书:少年中国)
提示:归纳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自然段进行分解,从而逐步落实。
①请学生找出这段文字里写到的事物。
②交流作者描写的事物:
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物都是用来比喻少年中国的,让学生对意象有初步的感知。
第3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理清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关系。
要点:先分别写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然后总结提升,表达赞美之情。三个自然段是先分后总的关系。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理解“潜龙腾渊”“地履其黄”“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国的形象。
4.能借助资料,了解一些为实现“强国梦”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国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国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诵读会文,感悟“中国少年”
1.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出示第1自然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要点:第1自然段的后八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分句都有“少年……则国……”这一相同结构。
2.用竖排的方式出示第1自然段后半部分的八个分句: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3.从这样的排列方式里找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要点:每一句话都“少年……则国……”的结构,相似句式的八个分句组成了排比句,而且由短到长,所以朗读起来富有鲜明的节奏与越来越磅礴的气势。
4.选用现代文中熟悉的关联词把前后两部分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提示:
“如果少年强,中国就强……”
“因为少年强,所以中国强……”
“只要少年强,中国就强……”
“只有少年强,中国才能强……”
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尤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词“则”的妙处,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在上面的关联词语中,“只有……才……”似乎更能体现少年对少年中国那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5.指名读八个分句,找出关键字词,并说说这些字词能不能调换顺序。
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智、富、强……”这些关键字词。这些字词不能调换先后顺序因为这些字词是逐步深化、渐次递进的关系。
用竖排、放大字号的方式出示关键字词:
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板书: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6.梁启超在那样让人沮丧的时代背景下,大声疾呼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来自“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
时隔一个多世纪,重温这篇演讲,它仍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少年肩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重任,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脊梁。因此,少年必须发愤图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提示1:教师可先引读,再让学生自由练,最后指名朗读。
提示2:句子由短到长,朗读时的语气也应由轻到重,而且读每个分句时的语气也应该是前轻后重,同时“智、富、强……”等关键字词要重读。“则”字前可以略停顿,以体现文言文的语感。
7.师生配乐读第1自然段,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学习活动四:诵读会文,感悟“少年中国”
1.结合初读时找到的事物,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板书: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1)出示第2自然段。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根据注释和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并在全班汇报。
提示1:如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时,可以想象红日普照中华大地,充满希望的画面;读“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时,可以想象乳虎狂啸,声振寰宇的画面。
提示2:刚刚升起的太阳,已经能把道路照亮,那中天的太阳,该是怎样的辉煌景象啊;刚从地下冒出来的黄河水,已经是波涛汹涌,那流淌千里的河水,该是怎样的浩浩荡荡啊;小老虎的吼声已经令百兽害怕惊慌那正值壮年的老虎,该是怎样地威震四方啊……新生的事物能开启新的美好,并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板书:借助注释
理解内涵)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的共同点。
提示:“少年中国”就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红彤彤的,充满希望;就像汹涌的黄河,奔腾不息;就像腾飞的潜龙,有着无穷的力量;就像小老虎,声振寰宇,惊惶百兽;就像矫健的雄鹰、强悍的大鸟,一飞就能掀起狂风,一路飞沙走石;就像奇丽的花朵,华美无比;就像刚磨好的利剑,发出耀眼的光芒。
要点:两者都展现了蓬勃的生机、磅礴的力量、无限的希望。
(板书:结合意象
体会情感)
3.小结:这就是让梁启超感到无比自豪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伟大祖国,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该有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灿烂前程,而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应努力投身于改造旧中国的战斗。这,永远都是我们中国少年应该有的样子!
4.观看《少年中国说(节选)》朗诵视频。
每组读一句,最后两句齐读。
6.配乐朗读全文。
(1)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的意思。
出示: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板书:美哉
壮哉)
提示“美”“壮”二字既呼应了前文一系列的比喻,又勾勒出了少年中国美好,雄壮的形象。“哉”作为语气助词,饱含着赞美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美哉”“壮哉”,如“美哉”可表述为“美啊”“太美啦”。
(2)小结:这是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这是一种“与天不老”“与国无疆”的磅礴气势。
(3)师生配乐朗读全文。
(4)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提示:第1自然段按顺序记住“智、富、强……”这些字词,就能很快记住八个分句;第2自然段按顺序记住“红日、河流、潜龙……”这些事物,并想象画面,就能很快记住这一段。
学习活动五:开展体验活动,牢记强国梦想
1.制作小报
(1)交流中国百年来各行业中为了实现“强国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代表的典型事迹。
提示:可以关注袁隆平、邓稼先、周恩来、孔繁森、钟南山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人物卡片“我的偶像”,由教师择优张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我的偶像”人物卡片
2.开展相关主题诵读拓展活动
相关主题诵读活动的方式,除了独诵、小组朗诵、男女声朗诵外,还可进行创新,如:领诵与合诵结合、配乐朗诵、在情境中朗诵等。
提示:可利用班队课,结合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拓展学习。
板书设计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中国少年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壮哉
少年中国
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美哉
副板书:
搜集资料
了解背景
借助注释
理解内涵
结合意象
体会情感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先默读第1自然段,然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小声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下面请大家来分享。
生:第1自然段的后八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分句都有“少年……则国……”这一相同结构。
师:是的,这是了不起的发现!请看——
用竖排的方式出示第1自然段后半部分的八个分句: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你能从这样的排列方式里找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吗?
生:每一句话都是“少年……则国……”的结构,相似句式的八个分句组成了排比句,而且由短到长,所以朗读起来富有鲜明的节奏与越来越磅礴的气势。
师:梁启超真不愧是百年前的演说家!那如果让我们选用现代文中熟悉的关联词把前后两部分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你会找哪一组?
生1:可以用“如果……就……”,连起来说就是“如果少年强,中国就强……”。
生2:可以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就是“因为少年强,所以中国强……”。
生3:可以用“只要……就……”,连起来说就是“只要少年强,中国就强……”。
生4:还可以用“只有……才……”,连起来说就是“只有少年强,中国才能强……”。
师:同学们选用了这么多关联词,那你们觉得哪个更合适呢?
生:我觉得用“只有……才……”好像更加有力一点。
师:你的感觉很正确。确实,“只有少年强,中国才能强……”似乎更能体现中国少年对于少年中国那无可取代的重要性。这就是文言词“则”的妙处,我们只有不断去体会,长此以往,语感才会得到加强。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智、富、强……”这些关键字词能否调换先后顺序?
生:我认为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些字词是层层递进的。
用竖排的方式出示关键字词
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板书: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我也觉得不能调换,因为这些词语的意思是步步深入的。智慧了才能富足,富足了才能强盛,强盛了才能独立,独立了才有自由,追求进步。
师:梁启超在那样让人沮丧的时代背景下,大声疾呼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来自“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时隔一个多世纪,重温这篇演讲,它仍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少年肩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重任,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脊梁。因此,少年必须发愤图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牢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师先读前两句,生读后面的)。
(教师可先引读,再让学生自由练,最后指名朗读)
师:大家已经发现了文字背后的密码了。只有深入理解了内容,我们才能由内而外地朗读好。让我们一起牢牢地记住!(师生配乐读第1自然段。师读前两句,生读后面的)
点评:
课文中的这一段脍炙人口,而教师深知连贯而有气势的朗读,势必要先品语言之妙,悟情意之深。教师通过重构文本,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了排比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关系,让学生把关联词放“少年”与“中国”之间,细细品读从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少年”与“中国”的关系,夯实了情感基础,激发了强国意识;通过凸现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范围和内涵的层层推进,使其豪迈气势油然而生,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国少年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