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16:1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圆明园的毁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
2.根据上下文理解“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揭示课题。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图片,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毁”,提示“毁”的笔顺、结构。
2.学习生词。
通读全文,并学习生词。
第一组:
众星拱月
辉煌殿堂
安澜园
武陵春色
饱览
境界
宏伟
唐代
玲珑别透
第二组:
毁灭
不可估量
闯进
统统
销毁
奉命
灰烬
要点1:正音。“剔透”的“剔”是第一声,“灰烬”的“烬”是前鼻音。
要点2:指导书写汉字。如:“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是有区别的,不要多一竖;“辉”和“煌”的偏旁要看清,不要混淆。
要点3:教师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两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描写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第二组词语与圆明园的毁灭相关。
3.梳理文脉。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并交流课文结构。
要点1:快速默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要点2:要提示学生,这句话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板书:辉煌
毁灭)
学习活动二:抓关键词,感知价值
1.抓关键词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同时提醒学生关注两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
(2)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课文中评价圆明园价值的句子,以加深对“不可估量”的理解。
提示: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国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交流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与圆明园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壮观与绮丽,理解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板书:资料拓展)
提示: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整理资料,如圆明园的历史、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圆明园在建筑史上的价值、中外作品中的圆明园等。
3.指导朗读
教师要着重强调“不可估量”这个词,并引导学生尽可能读出痛惜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关键词句,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领悟到文章的表达特点。
3.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到《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词句,结合相关资料,领悟到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对比感悟,激发情感
1.俯瞰圆明园,了解“众星拱月”
(1)引导学生结合圆明园分布图,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结合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等数据资料,感受圆明园的布局宏伟。(板书:规模宏大)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圆明园的规模宏大。
2.近观圆明园,感受宏伟精巧。
请学生圈出圆明园里的建筑、景观,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提醒学生注意第3自然段中的分号。这里作者运用了对举的方式,来介绍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高大建筑对小巧建筑;热闹繁华的街市对宁静和谐的乡村;仿建对创建;民族建筑对西洋景观。
(1)找一找第3自然段中一共用了几个“有”,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能感受到圆明园里的景观有很多,建筑风格多样
(2)这些建筑、景观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交流,进一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建筑宏伟)
(3)请学生设想自己漫步园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
(板书:自豪)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骄傲、自豪之情。
3.细品圆明园,感悟文物珍贵
(1)请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圆明园中的历史文物。
(2)教师相机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提间: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历史悠久、种类多、数量多、价值高。
(板书:文物珍贵)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骄傲、自豪之情。
4.痛惜圆明园,铭记历史耻辱。
(1)默读第5自然段,用笔圈出表示时间的词,体会其作用。
提示:从中感受圆明园损失巨大及侵略者的贪婪残暴等。
(2)体会段落中“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掠走”“搬运”“破坏”“毁掉”等词语的运用。
要点1:“闯进”写出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点明了英法联军暴力的强盗行为。“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表现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行径之恶劣,程度之深。
要点2:第5自然段第二句话以排比的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运用“掠走”“搬运”“破坏”“毁掉”等词语一步步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无耻,还从侧面说明了圆明园规模宏大,奇珍异宝不计其数。这么多的瑰宝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揭示出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3)勾连第3、4自然段,教师引读: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着整个北京城。圆明园里曾收藏着的青铜礼器——没有了,名人书画——没有了,各种奇珍异宝——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这座曾无比辉煌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在大火中——被毁灭了。
(4)播放视频《中国永远的痛——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引导学生谈谈感受。(板书:愤恨)
(5)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痛惜、愤恨之情。
(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提示:正如在“写作特点”中所说,在这里作者让前文中描绘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和后文中描绘的圆明园毁于一旦的悲惨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在让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其民族使命感。(板书:对比感悟)
学习活动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阅读拓展。
(1)从书上的“阅读链接”里任选一篇默读,结合下面的注释,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提示1:《七子之歌》用诗歌的方式,以及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并激发其振兴中华、收复失地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提示2:《和平宣言》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表达的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的主题。
(2)引导学生阅读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补充资料,全方位地了解那一段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
2.思维拓展。
(1)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铭记历史教训,激发当代少年儿童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组织讨论:请学生对“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的问题,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外延伸
课后安排“电影驿站”活动,鼓励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故宫》《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并在小组里交流观影感受。
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自豪)
毁灭(愤恨)
规模宏大
建筑宏伟
文物珍贵
不可估量
对比感悟
资料拓展
精彩片段
师:快速读中间部分,然后说说你对咱们的圆明园又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圆明园本来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园林。
师:你找到了“金碧辉煌”,还有没有别的来形容圆明园的词?
生:举世闻名。
生:万园之园。
师: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万园之园”圆明园。再找一找,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了“万园之园”?
生:凭宏伟的建筑。
生:还凭奇珍异宝。
师:找到写宏伟建筑的那一段话,边读边看边找,这一段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时一共用了几个“有”?
生:7个“有”。
师:写圆内景观时,作者用了7个“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景物多,而且价值连城。
生:全国各地有特点的景观都集中在这里了,这儿好似个“聚宝盆”。
师:王老师要问,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
生:无数个。
生:从“不仅…还有……”体会到“多”。
生:我从各地名胜这里体会到“数之不尽”
师: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这就是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圆明园
师:(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把大家带到圆明园里去?(学生读)在这样的圆明园里漫步,你还想出来吗?我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出来了,因为它的确太迷人了。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里面的奇珍异宝。
生: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祖国太伟大了!
师:(出示连续图片)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万园之园”。
(生读)陶醉了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园子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这般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师:什么是强盗?强盗来了,会有同情心吗?
生:老师,强盗来了,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我搜集了一份资料—《圆明园之最”,读了以后,你肯定能解除一部分心中的疑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师:读完这份资料,你的心受到震撼了吗?是什么让你受到震撼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大”震撼了。640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多么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撼到了。
点评:
王老师以“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这个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思维容量大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潜心会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了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和情感。对7个“有”的巧妙解读,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美景之多,更对下文的教学进行了引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广的领地,个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语文实践。而此时,教师又提供了一份学习资料,对文本进行补充。一个个“最”毁灭了,让人何其痛心,可以说这一资料的引用,让学生离圆明园又近了一步,它将情感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