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辉煌与危机
——追忆篇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斯大林模式内容(经济) =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梦想与现实
——探究篇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
——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乱 了
亲爱的国民们,农业问题一直是
我国战后初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改革!!解决农业困境
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玉米
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
药,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
样飞腾起来。我们改革的目标是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的玉米梦
种植玉米宣传画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探究: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三:(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节选自《苏联兴亡史论》
设计者: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
“我力求体现的是一种哲学理念,经过生与死两种力量的不断斗争,生命、人性才会得到升华和进化,生与死、白天与黑夜、善与恶紧紧交织在一起,虽不规则,但又是一个整体。”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
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
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
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
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
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
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
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
“发达社会主义国家”。
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梦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世界现代史》
戈尔巴乔夫的所有制梦想
戈尔巴乔夫
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所有制的根本改革
政治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1991.12.26 苏联解体
“经济发展落后说”
“政治体制僵化说”
“民族冲突说”
“苏共蜕变说”
“西方和平演变说”
“戈氏改革失败说”
……
苏联的解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借鉴与展望
——反思篇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
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
东欧效苏
改革体制
东苏剧变
中国崛起
探
索
照
搬
困
境
1917年
1945年
1956年
1989年1991年
1979年现在
曲
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