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试讲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试讲教材)
教学理念:
本课将以课本内容为基础,以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古代诗词及视频材料等为载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史料和文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分析能力共同完成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对于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认识和早期文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作为选修三第二单元三课内容的第一课,起到了引领整个单元内容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文明的多样性,,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名族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而且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多样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地域文化发展”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教材后面的文化交流交互性和传承性的两个主题,共同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这个大主题。
教材将文明的多样性这一主题设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讲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世界意义;第二单元讲述西亚、非洲、欧洲、南亚、东亚、美洲的文化多样性。
具体看本课教材由“西亚苏美尔文明”、“非洲古埃及文明”、“西亚阿拉伯帝国文明”这三小节内容构成。所以应将授课重点放在上述三个地区文明多样性的介绍,通过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重点,同时也要引领学生分析文明发展的贡献,实现难点突破。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宁夏的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经历主要集中在宁南地区,对于历史课的基础较差,对于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了解较少,所以对本课相关内容缺乏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过去影视作品或书籍介绍的认识层次,对背景知识的把握也还不到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史料介绍和文物展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提供多种材料,尤其是图文音视频材料,从旁指导,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和思考。
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本课课标要求:
1、了解西亚、北非、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多样性;
2、感悟上述地区文明成果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不同地区文明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时空观念:借助地图和历史年代引领学生认识到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史料实证:借助史料认识早期文明神话统治者的目的。
历史解释:引领学生理解早期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这一观点。
家国情怀:对比早期人类各区域的文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培养民族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北非、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各种成果,理解文化多样性。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教师通过史料和文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分析能力共同完成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对于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认识和早期文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地图简要介绍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同时可以借鉴教材单元导读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其中要介绍到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二、新授:
1、借助教材中楔形文字图片介绍楔形文字。
对比甲骨文与楔形文字的差异,引领学生区分两种文字的差异,体会文明多样性的特点。
(从笔画、书写材料、书写方式、用途、发展结果这几个方面区分)
2、借助《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壁画引领学生理解西亚文明的特色。
3、借助教材16页的学思之窗中的思考题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照片,引领学生思考汉谟拉比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
让学生总结出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维护王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秩序。
4、借助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的照片过渡到古埃及文化的内容。
5、利用《拉美西斯一世》壁画的宗教内涵介绍古埃及的宗教特色:在这幅壁画中间是拉美西斯一世,他的右边头戴王冠,头部呈鹰形的是荷鲁斯神(法老的守护者-复仇之神),他的双眼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成为后来基督的雏形,他是上帝的化身;左边那个长着豺狼头人身的神叫阿努比斯,它是陵墓之神,还负责管理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它在阴间审判庭上担任重要角色,他手中握有进入冥世大门的钥匙。这是一幅将国王引入冥世的画。
借助17页学习聚焦中的介绍,在古埃及一目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古埃及的建筑与艺术深受宗教影响这一观点。再借助金字塔的结构变化和方尖碑的特点再次深化宗教对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并过渡到古埃及建筑对现代文明的影响(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的造型就是借鉴古埃及方尖碑的造型)。
6、利用阿拉伯帝国地图过渡到阿拉伯文明的讲授。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雄踞世界,它占领的区域,如果用一只鹰来比喻,则鹰身是阿拉伯半岛,鹰头是现在的中东和土耳其地区,两翼则东至阿富汗和新疆,向西覆盖了整个北非直到大西洋,并且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囊括西班牙,直抵比利牛斯山。由于阿拉伯帝国兴起于欧亚非交界处,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7、借助阿拉伯文化的视频和教材19页的史料阅读中的阿拉伯诗歌与诗经的《关雎》片段,帮助学生用多种途径了解阿拉伯文明的特色,体会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同时理解阿拉伯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8、本课知识点总结:
古代西亚、北非、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各种成果,理解文化多样性,并分析区域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1、古代西亚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的文明成果是辉煌灿烂的。
2、不同区域的人类文明是有其独特特色的,体现了不同区域文明的多样性。
3、不同区域的文明是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4、区域文化会推动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与整体人类文化的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所试讲的本课教材整体来看知识点容量适中,许多文明成果展示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处理,但是排版时本课缺少相关地图,学生对于西亚北非地区的地图了解容易缺失。尤其是西亚文明进程相对复杂,没有地图以及政权更迭示意图的介绍,感觉学生就更不好理解了。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地图只能依靠老师上课补充,否则不便于学生理解阿拉伯文化是欧亚文明桥梁这一主题。
建议本课可以适当增加重点地区的地图,我相信会更有利于上课和学生自学使用。
本课教材通过对其他区域文明的介绍,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本课内容是非常适合渗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课,也是对比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区域交流的重要一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本次试讲的一些个人感受,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PAGE
2(共24张PPT)
新教材选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
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楔形文字
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000年
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古代西亚文化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差异
《吉尔伽美什》节选
此人见过万物,足迹遍及天边;
他通晓一切,尝尽苦辣甜酸…
…洪水未至,他先带来了讯息。
…他修筑起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城墙,
神苑的宝库也无非这样…
……
自从吉尔伽美什被创造出来,
大力神塑成了他的形态,
天神舍马什授予他俊美的面庞,
阿达特赐给他堂堂丰采,
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
他有九指尺的宽胸,十一步尺的身材……
吉尔伽美什捕获狮子图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目的:为维护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部
石碑上的浮雕右边为太阳神,左
边为汉谟拉比。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
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
“君权神授”
图中国王接受神授的权标是在宣扬什么?
胡夫金字塔——现存最大的金字塔,在1889年埃菲尔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哈夫拉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
古代埃及文化
在这幅壁画中间是拉美西斯一世,他的右边头戴王冠,头部呈鹰形的是荷鲁斯神(法老的守护者-复仇之神),他的双眼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成为后来基督的雏形,他是上帝的化身;左边那个长着豺狼头人身的神叫阿努比斯,它是陵墓之神,还负责管理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它在阴间审判庭上担任重要角色,他手中握有进入冥世大门的钥匙。这是一幅将国王引入冥世的画。
《拉美西斯一世墓壁画》?
金字塔演变过程
阶梯状金字塔
角锥体金字塔
法老可以沿着天梯到天上去
太阳光照在尖形物上,人们感觉到有一种炫目的色彩和光亮,肃然起敬,使大家更加相信法老就是太阳神的儿子。
胡夫金字塔——最大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垒砌而成,每块巨石重约1.5-160吨。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从胡夫金字塔取下的小石块加以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更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
此外埃及神殿的特征是在殿门口矗立着一对象征太阳的方尖碑。
碑尖用金属包裹,当太阳照到碑尖时,他会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美国人1884年为总统华盛顿和这个国家设计的巨大的石柱建筑物——美国华盛顿纪念碑,高169公尺,造型仿的便是古埃及的方尖碑,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十分复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所以人们称象形文字为“神说的字”。当时书吏的职责就是以象形文字抄写、记录文件和农产品的产量。
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曾雄踞世界,它占领的区域,如果用一只鹰来比喻,则鹰身是阿拉伯半岛,鹰头是现在的中东和土耳其地区,两翼则东至阿富汗和新疆,向西覆盖了整个北非直到大西洋,并且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囊括西班牙,直抵比利牛斯山。
大约771年,一位印度学者把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于是就在帝国内推广应用。以后,阿拉伯人通过西班牙人把这种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对比
二位稍停步,共吊情人处。
里瓦沙丘上,当年度朝暮。
人去故土在,历历旧景物。
黄沙卷狂风,庭迹一如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25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
A
B
C
D
国家
A.埃及
(约公元前3500年)
B.巴比伦(约公元前3500年)
C.印度
(约公元前2500年)
D.中国
(约公元前2070年)
发源地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长江、黄河
流域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梵文
甲骨文
王权
法老(太阳神之子)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
皇帝
代表性建筑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空中花园
泰姬陵
长城
、秦始皇兵马俑
古代西亚:
苏美尔文明
古代非洲:
古埃及文明
阿拉伯:
阿拉伯文明
文明的贡献
研究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历程
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制度等成就
推动区域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