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件(45张)+视频(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课件(45张)+视频(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2 11:31:13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假如你是那时的一位君主,将用哪些方法管理国家和人民?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法治
(1)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
(2)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礼教
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我们这里指的就不完全是这层含义了,主要指礼仪教化。
“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出现
春秋时期郑国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马克思说
“旧法律是从这些旧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也必然同旧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它们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统治形式等等。”
材料研读一
问题一
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个基本观点。
问题三: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材料一的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成文法出现。
?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哪个基本观点。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井田制瓦解,社会变革剧烈,矛盾冲突加剧,为稳定秩序,出现成文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问题三: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材料一的历史意义。
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
在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以至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
教材学习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两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积极之处与不足。
儒家与法家
【积极之处】儒家重视民生、民意具有积极意义,法家重视富国强兵,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不足】儒学不适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法家严刑峻法,它的法治内容强调严刑管理是错误的。
从秦朝到清,中国古代疆域面积有什么变化?
从秦朝到清,中国古代人口数量有什么变化?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和教化
教材学习二
请阅读教材,完成不同时期的法律名称
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三国
唐朝
《法经》
《秦律》
《九章律》
《魏律》
《永徽律疏》
这些法律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
考古发现
文献记载
史学家的努力
仁井田升的《唐令拾遗》
教材学习三
这一时期法律的基本特点及影响,为什么和儒学紧密结合。
从秦汉至隋唐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1、法律条款由繁治简。
2、儒家思想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3、唐律成熟,以礼入法,标志中华法系的形成。
为什么这一时期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家与法律的制定与解释,统治者的提倡,维护三纲五常。
材料研读二
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唐律基本精神的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唐律基本精神的形成原因。
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伦理。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儒学的重视。
唐律的影响
唐律成为后世各朝修法的楷模,沿用不废。从五代至清朝虽有所损益,其基本内容大同。
唐律还对朝鲜、越南的法律的产生影响。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最大,日本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篇目、顺序和唐律基本一致,只是内容有了简化。
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和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典一样,是世界上著名的成文法典。
家训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颜氏家训》
《太公家教》
因为语言通俗,很多书籍收藏家认为没有保留价值,以致散失。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据考证为唐朝宰相姜公辅编撰),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
家训
“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孝子事父,晨省暮参。
“勤耕之人,必丰谷食;勤学之人,必居官职……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
“立身之本,义让为先……与人共食,慎莫先尝……路逢尊者,侧立路旁……
《太公家教》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和教化
宋到清朝基本沿用唐律,明朝在律以外,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明清的例实际上是皇帝临时命令后上升的单独法规。不同于我们讲的西方判例。
这一时期,统治者继续坚持用儒学进行教化
请观看视频,说出这种治理模式的名称
乡约
教材学习四
问题一:乡约的缘起
问题二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什么变化
问题一:乡约的缘起
北宋的吕氏乡约
问题二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什么变化
从理学家的非强制性提倡到皇帝强制性的命令,从强调个人道德自律到重视基层秩序的稳定。
?
?
?
材料研读三
问题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问题二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基本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从民间规范到与法律合流。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基本观点。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上层建筑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中国古代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礼法结合,以礼入法,以礼教化的特点。
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伦理道德。
起到了稳定社会、道德自律的积极作用。
其内容中重视人本,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国一体的情怀,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同一时期优于西方国家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