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2 14:38:53

文档简介

必修(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https:?/??/?www.21cnjy.com?/?8?/?160310?/??)
【课标要求(2017)】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探讨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认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根源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时空观念、家国情还、史料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知道王守仁、李贽、黄宗羲的思想观念,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进一步认识明清进步思想未能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动手制作手抄报,知道明清时期中国在科技、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认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科技和文化的辉煌,但与西方相比中国科技正在走向衰落。(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4、创设情境,印象明清,感悟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家国情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对比分析法、图表图示法。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更加生动的历史事件来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科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原因、表现、评价。
“经济发展与局限”一目,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上,自明朝中期起,
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亩产量大,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茶树、甘蔗、花卉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进一步推广蚕桑、植棉等,福建、四川、广东等省的多种经营都颇见成效。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
手工业方面,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到了明后期,松江地区的棉布再加工的暑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万历年间,松江府城西有暑袜店百余家,经销用洁白的尤墩布缝制的尤墩暑袜,及其轻美,四方征购。“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这里的暑袜店商人已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买主,商业资本转化成了产业资本;以做暑袜为生的“合郡男妇”,向暑袜店中“给筹取值”,变成了暑袜店的雇佣工人。清代资本主义萌芽较之明代又有了缓慢滋长。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景德镇的制瓷业,乾、嘉时有手工作坊主或工场主数千户。他们“靡不借此滋生”,雇佣“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平均每个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不下百十个。清代矿冶业中大量使用雇佣劳动的现象是普遍的。
商业方面,1.白银的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2.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在清代,“福州之米,取给于台湾、浙江;广东之米,取给于广西、江西、湖广;而江浙之米,皆取给于江西、湖广。”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布却又仰给于外省。
3.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4.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湖北汉阳县的汉口镇,“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亿俱全”,“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粮食之行,不舍昼夜”。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广东南海县的佛山镇,乾、嘉间已发展成有622年大街小巷和数十万人口的工商业市镇,“实岭南一大都会”。河南开封府的朱仙镇,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也成为有名的商业市镇。
从局限的角度来看:由于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商品经济发展艰难,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商人李某意再添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时官衙织造司以低价采办丝料,逼迫李某为织造、染练。李某深受其累,本欲就此束手。恰有亲戚自南洋归,言海外需求甚巨。心大动,于是请来船户,打造远洋帆船,意欲出海谋利。官衙闻讯,竞以李某结交海盗之名,强行入狱,后经家人多方营救方得以出狱。回顾往事,感慨道:购田置地,衣租食税,方为稳妥之道。倾其所有,尽置田亩,日积月累,家境渐饶。”
最终导致中国社会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本课第二目“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上。
其变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思想上,文化专制政策,礼乐和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其表现:
对传统的继承:王阳明的心学。
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同时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在吸收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隐含着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对传统的批判:这一部分教材处理的较为简单,仅仅是结论的简单罗列。需要我们补充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有较深刻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要表现为: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李贽《焚书》的相关材料来让学生得出观点。“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主张主要有: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顾炎武也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在政治上,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曾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一些限制君主专制的主张,应以“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中提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在经济上,黄宗羲也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的“工商皆本”主张。
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这些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传统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后世的变革革命有深刻影响;但是在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环境之下,这些进步思想未占据主流地位,也未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说戏剧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设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今年福布斯富豪榜的首富是谁?中国有哪些人在名列其中呢?(学生答)大屏幕展示:今年杰夫·贝索斯,中国的马云、马化腾、许家印入围。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富豪榜了,编写的人就是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了从战国到汉初的众多富豪。如(大屏幕展示),但老师今天要向你们介绍另外一组富豪,他们富可敌国,其资产有的甚至是比尔盖茨的两倍、马云的4倍。(大屏幕展示)他们商业范围之广、商业交易规模之大,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清商业盛世局面,明清商业的盛况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哪些影响,是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15课明清经济和文化,来感受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迟滞。
宏观把握:本节课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卷:繁荣与迟滞——
经济
第二卷:觉醒与叹息——
思想
第三卷:传统与近代——
科技
戏剧
小说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繁荣与迟滞——
经济
一、繁荣与迟滞——
经济
(大屏幕展示)法国史学家谢尔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
1、一份经济调查报考
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起来简单介绍你们调查情况。
学生1: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农业。
①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粮食产量提高。
②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③很多农民经营农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学生2: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明朝后期,在江南丝织、制瓷等行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学生3:主要介绍了明清商业发展的状况。
①白银大量流通,商业资本活跃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③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④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明清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康乾雍经济的盛世局面。
一场经济改革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正式的摊丁入亩,始自雍正初年,直隶巡抚李维钧鉴于本省“无地穷丁”甚多,而“北五府(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和宣化)丁浮于地,尤为苦功苦累,故条奏摊丁(入亩)”。后来,李维钧又根据“北五府地少人多,难就本州县之丁银摊入本州县地银之内”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通省计摊,“统为核算”,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马金华《中国赋税史》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
明清时期赋役制度改革、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进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促进了明清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
伴随着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和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人的资本和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商帮,有晋商、徽商等,每个商帮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3、一群伟大的商人
材料一:明末顾炎武编纂《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和商业精神: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走长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千万金之家也,微人四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这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
著名的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忧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清潮嘉庆以后,社会不情,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青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必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邦会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清代都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张玉明、赵书华《明清晋商与经营》
据材料概括明清会商和晋商等商帮崛起的主观原因?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生答(略)
教师: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勤俭节约、团队合作是明清时期商业的精神。我们要学习明清商人身上的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诚信重义的商业理念、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感。
4、一个特殊的市场
材料一: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且织、煅、纱等分工都很细致。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等处“听大户呼织”。
材料二: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已相当发达。这里的“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依据材料分析这个市场“特殊”在哪里?
教师:这个市场的特殊性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5、概念解读: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将以华《西台漫纪》卷四
(1)依据材料指出“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三要素:
生产目的: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劳动关系:雇佣劳动
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问题探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满分5
manfen5.com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2)结合材料二和课本91页第一段,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学生答:(略)
教师:(1)经济:农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3)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4)思想:科举入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以致用:一个商人的故事
商人李某意再添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时官衙织造司以低价采办丝料,逼迫李某为织造、染练。李某深受其累,本欲就此束手。恰有亲戚自南洋归,言海外需求甚巨。心大动,于是请来船户,打造远洋帆船,意欲出海谋利。官衙闻讯,竞以李某结交海盗之名,强行入狱,后经家人多方营救方得以出狱。回顾往事,感慨道:购田置地,衣租食税,方为稳妥之道。倾其所有,尽置田亩,日积月累,家境渐饶。
故事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
教师:自明代中期以后,
在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经济结构难于分解,封建政权对新生产力的压抑,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是在强大封建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
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的运动。但它毕竟在漫漫封建长夜里的挣扎中露出了一线曙光,为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慢慢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过渡提供了一种非制度式的发展方向。
二、觉醒与叹息——
思想
明清之际,中国逐渐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因素的不断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群最敏锐的心灵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不断觉醒。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觉醒与叹息——
思想。
一群敏锐的心灵
材料一:(王守仁)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结合教材和材料,概括王阳明“良知”的内涵?王阳明认为怎样找到“良知”?
内涵:就是人的是非之心
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材料二: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2)结合教材和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主张:①蔑视权威和教条。
②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主张男女平等
④童心说。
李贽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斗争精神。
材料三:(黄宗羲)“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即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3)结合教材,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黄宗羲、王夫之思想的共同性。
政治:否定君主专制。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强调工商皆本。
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主张经世致用。
2、圣人的觉醒
材料一: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
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
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在跳。
--梁启超
依据材料分析,概括明清思想家的觉醒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冲击君主专制,带有思想启蒙的作用,影响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倡导经世致用,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3、历史的叹息
历史学家臧嵘说: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他们是从明亡的教训中看清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了批判的武器。他们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他们终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
问,其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仍沿袭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明清思想家的主张令人“叹息”?
明清进步思潮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三、传统与近代——
科技
戏剧
小说
一份手抄报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全面总结期,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异常活跃,呈现出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格局和面貌,其成就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请你以“明清时期的文化”为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你会介绍小说、戏剧、科技的哪些成果,为什么?
课堂小结——印象明清
历史学家费正清是这样看的。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
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
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费正清的观点,写一遍历史小论文,主题为“印象明清”。(字数200字以内)
生答:(略)
结束语:明清时期,大一统的天下,多民族国家传统的延续,使明清时期占尽风光的同时也铸就了历史的惰性;陶醉于华夏文明优越的光环之中,却不知天下已变而渐渐落伍,一如火红的夕阳。
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明清农业
明清手工业
【教后反思】
优点:
1、借助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历史人物导入,瞬间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眼球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设良好氛围。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次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一个特殊的市场”、“一群伟大的商人”“一群敏锐的心灵”“印象明清”等环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认识明清在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徽行,但又要反思明清时期的衰落。
3、历史学习概念、事件众多,学生很是苦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抓住主干。为此我紧扣本节课标要求,以明清变化为主线,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解:变化一:繁荣与迟滞——
经济、变化二:觉醒与叹息——
思想、变化三:传统与近代——
科技
戏剧
小说。
4、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无论“一份调查报告”“一份手抄报”“印象明清”等环节环节,还是读史料学历史等设计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积极思考,互帮互助,集思广益,踊跃发言,而老师只是起导演、点拨的作用。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我以后教学的改进留下很多空间。
1、本节课,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要提前预设,科学分配课堂时间。
2、由于时间调控不合理,少数学生可能还没进入角色,参与度还不高。
3、内容不能面面俱到。
思想的觉醒
辉煌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的繁荣
迟滞
传统儒学依然占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共34张PPT)
必修(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18福布斯富豪榜
比尔·盖茨
微软
900亿美元
沃伦·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
840亿美元
杰夫·贝索斯
亚马逊
1120亿美元
马化腾
腾讯
453亿美元
许家印
中国恒大
303亿美元
马云
阿里巴巴
390亿美元
司马迁富豪榜


中国商人的圣祖
子贡
巴寡妇清“政府采购”催生的女军阀


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
邓通
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猗顿
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
明清富豪榜
乔致庸
晋商
山西首富
沈万三
龙游商帮
江南第一首富
胡雪岩
徽商
清末第一巨商
吴秉鉴
广州商帮
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周莹
陕西商帮
陕西女首富
虞洽卿
宁波商帮
"赤脚财神"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二卷:觉醒与叹息
——
思想
第一卷:繁荣与迟滞
——经济
第三卷:传统与近代
——科技
戏剧
小说




第一卷--繁荣与迟滞




(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一份经济调查报告
农业组
手工业组
商业组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一子目1-3段和搜集材料,写一份明清经济情况调查报告,找出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手工业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一份经济调查报告
①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粮食产量提高。
②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③很多农民经营农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②明朝后期,在江南丝织、制瓷等行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①白银大量流通,商业资本活跃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③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④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高度发展的农耕经济
横向
比较
耕地面积
明初8.5亿亩;清朝10亿亩
人口数量
明初6600余万;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
.1亿
国民生产总值GDP
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
城市状况
50万人口城市世界10个,中国占6个
白银拥有
200余年间世界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世界地位
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综合国力
保持领先地位
让我们一起回味明清经济的盛世气象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康乾盛世
材料: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正式的摊丁入亩,始自雍正初年,直隶巡抚李维钧鉴于本省“无地穷丁”甚多,而“北五府(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和宣化)丁浮于地,尤为苦功苦累,故条奏摊丁(入亩)”。后来,李维钧又根据“北五府地少人多,难就本州县之丁银摊入本州县地银之内”的实际情况,最后决定通省计摊,“统为核算”,即将全省“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全省)二百零三万四千百余两地银之内,仍照顾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大体上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钱许。接着,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相继推行。至雍正七年(1729年)便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
——马金华《中国赋税史》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原因?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一场经济改革
一群伟大的商人
材料一:明末顾炎武编纂《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和商业精神: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走长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千万金之家也,微人四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这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
著名的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忧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清潮嘉庆以后,社会不情,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青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必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邦会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清代都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张玉明、赵书华《明清晋商与经营》
据材料概括明清会商和晋商等商帮崛起的主观原因?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勤俭节约、团队合作是明清时期商业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明清商人身上的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诚信重义的商业理念、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感。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材料一: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且织、煅、纱等分工都很细致。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等处“听大户呼织”。
材料二: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已相当发达。这里的“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一个特殊的市场
依据材料分析这个市场“特殊”在哪里?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概念解读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将以华《西台漫纪》卷四
(1)依据材料指出“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概念解读
资本主义萌芽
机工
雇佣
资本主义萌芽三要素:
生产目的: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劳动关系:雇佣劳动
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机户
出资
利润
出力
工资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手工工场
经营
劳动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材料一: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满分5
manfen5.com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结合材料二和课本91页第一段,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问题探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
重农抑商,购置田产,阻碍资本扩大再生产
农民贫困且自给,购买力低,缺乏国内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自然经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国际市场
重农抑商
、海禁
、闭关锁国
思想观念
文化专制、传统儒家思想的阻碍
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学以致用:一个商人的故事
商人李某意再添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时官衙织造司以低价采办丝料,逼迫李某为织造、染练。李某深受其累,本欲就此束手。恰有亲戚自南洋归,言海外需求甚巨。心大动,于是请来船户,打造远洋帆船,意欲出海谋利。官衙闻讯,竞以李某结交海盗之名,强行入狱,后经家人多方营救方得以出狱。回顾往事,感慨道:购田置地,衣租食税,方为稳妥之道。倾其所有,尽置田亩,日积月累,家境渐饶。
故事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
一、繁荣与迟滞——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在古代中国巨大的农耕大树下,没有养分,没有阳光,最多只能长成萌芽,永远是萌芽。”
农耕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一、帝国的荣光和彷徨——帝国的彷徨
自明代中期以后,
在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经济结构难于分解,封建政权对新生产力的压抑,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是在强大封建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
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的运动。但它毕竟在漫漫封建长夜里的挣扎中露出了一线曙光,为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慢慢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和过渡提供了一种非制度式的发展方向。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膨胀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束缚
商品经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科技文艺
束缚
束缚
新旧冲突
第二卷:觉醒与叹息




王守仁


黄宗羲
王夫之
二、觉醒与叹息——明清思想
一群敏如的心灵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1)结合教材和材料,概括王阳明“良知”的内涵?王阳明认为怎样找到“良知”?
内涵:就是人的是非之心
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守仁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材料二: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2)结合教材和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李贽
主张:①蔑视权威和教条。
②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主张男女平等
④童心说。
二、觉醒与叹息——明清思想
一群敏如的心灵
李贽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斗争精神。
材料三:(黄宗羲)“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即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3)结合教材,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黄宗羲、王夫之思想的共同性。
政治:否定君主专制。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强调工商皆本。
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主张经世致用。
二、觉醒与叹息——明清思想
一群敏锐的心灵
二、觉醒与叹息——明清思想
圣人的觉醒
材料一:清初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
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几位大师--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
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在跳。
--梁启超
(4)依据材料分析,概括明清思想家的觉醒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历史学家臧嵘说: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他们是从明亡的教训中看清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了批判的武器。他们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他们终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
问,其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的发展,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仍沿袭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但也阻碍思想的发展
(5)依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明清思想家的主张令人“叹息”?
二、觉醒与叹息——明清思想
历史的叹息
第三卷:传统与近代
明清小说、戏剧、科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全面总结期,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异常活跃,呈现出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格局和面貌,其成就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请你以“明清时期的文化”为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你会介绍小说、戏剧、科技的哪些成果,为什么?
三、传统与近代——明清戏剧、小说、科技
一份手抄报
明清科技文化的成就有哪些?
领域
成就
戏曲
小说
科技
三、传统与近代——明清戏剧、小说、科技
戏曲创作:长篇化,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明:汤显祖,清: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清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形成京剧。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体裁。
明朝: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杰作。
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红楼梦》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天工开物》
地理: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大型典集:明太祖《永乐大典》;清乾隆《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促进西方科技传播,传播了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西学东渐”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在此过程中双方都表现得相对平和,以及传教士采取的有利策略,迎合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并得到皇帝的赏识,故当时西学在中国蔚然成风。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西学在中国渡过一个“蜜月”之期,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并没有继续演下去,中国也没有将西学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突破。
三、传统与近代——明清戏剧、小说、科技
一份手抄报
历史学家费正清是这样看的。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
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
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课堂小结——印象明清
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费正清的观点,写一遍历史小论文,主题为“印象明清”。(字数200字以内)
明清时期,大一统的天下,多民族国家传统的延续,使明清时期占尽风光的同时也铸就了历史的惰性;陶醉于华夏文明优越的光环之中,却不知天下已变而渐渐落伍,一如火红的夕阳。
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