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4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34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2 12:32:2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课前提问
1.铁犁牛耕最早在哪个历史时期出现?
2.列举春秋时期的三位霸主。
3.判断正误
A.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B.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C.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D.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都高举“尊王攘夷”大旗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兼并中走向一统
变革中富国强兵
创造中造福千秋
兼并中走向一统
战国形势图
请将战国七雄的名称填入地图中
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这反映了西周哪种政治制度的崩溃?
城濮大战(春秋时期)
长平大战(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用兵谋略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思考: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
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战争目的是兼并对方。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魏国遭重创
桂陵
之战
马陵
之战
长平
之战
魏(庞涓)
赵、齐(孙膑)
魏(庞涓)
齐(孙膑)
秦(白起)
赵(廉颇、赵括)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前4世纪中期
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前4世纪中期
战国后期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战国后期,秦逐步消灭东方六国,完成全国一统。
诸侯并立
七雄
一雄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材料研读
从诸侯争霸的春秋到列国争雄的战国,
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去全国一统。为什么是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帝国靠什么完成统一大业?
变革中富国强兵
偏居关中、西陲小国
秦国变法原因:西陲小国,诸侯卑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西

























立木为信
②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军事
奖励军功
①政治
建立县制,
废除世袭特权,
编定户籍,
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变法内容
废除井田制,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作用
材料一: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影响1: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影响2: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地主
农民
士兵
旧贵族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各阶层的作用
政治
经济
军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对地主最有利
对农民最有利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最触犯贵族利益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荒地开垦
出租
奴隶制
封建制
奴隶主
地主
奴隶
农民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主私田增多
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封建制度确立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看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同保守势力进行斗争。
青少年要与时俱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实践。
商鞅变法留给我们的启示
创造中造福千秋
材料一: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上悬江。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依据材料回答,战国时期秦国治理岷江的原因是什么?
1.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
1.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不断。
2.战略位置重要,事关秦统一大业。
2.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者及概况
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修建
主持者:
时间:
地点: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公元前256年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都江堰
渠首
灌溉网
1.鱼嘴
2.宝瓶口
3.飞沙堰
功能
(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综合水利工程,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材料一: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材料二: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
材料三:都江堰因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而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兴修水利
商鞅变法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时局之变
制度之变
生产之变

秦完成统一
军事
政治
经济
课堂小结
2.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土地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D
随堂演练
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D
3.2016年4月4日上午,2016年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启动仪式在都江堰隆重举行,以恢弘气势重现了已传承千年的放水盛况,吸引了两千余名中外嘉宾观看。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C
3.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B
4.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A
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C
战国时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也孕育了国家的大一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社会大变革,让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更导致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大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生产大发展,更是中国人人定胜天,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底色。
农业大变革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兴修水利
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生产关系大变革
公田
私田
奴隶
农民
奴隶主
地主
社会性质大变革
大发展
大动荡
大变革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本课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