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语文 专题十一 诗歌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语文 专题十一 诗歌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2 18:41:20

文档简介

INCLUDEPICTURE"课时.TIF"
INCLUDEPICTURE
"F:\\学业水平\\语文\\课时.TIF"
\
MERGEFORMATINET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
曾 几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下作
韦 庄
西塞山①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D.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寄韦太守陟①
王 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
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③高馆:驿馆。
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该诗首联“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自然之意。
“自”不仅写出了孤城的萧条衰败,更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凉。“空”,空旷寂寥之意。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望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意思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①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②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③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之情。
PAGE(共48张PPT)
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学考目标
考情分析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
考点
设置
考查方式
命题重点
考查方向
客观选择题
主观简答题
古典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分类
概念
说 明
示 例
表达方式
记叙
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议论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表达方式
描写
正面描写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虚实
结合
现实的景和事与想象的景和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色彩
渲染
景物描写时,色彩杂陈可以传达愉快或伤感的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角度
变化
远近上下,俯视仰视,视觉形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小
见大
小:细小、具体的事物、景物、动作等。大:事物的背景显示的境界,典型意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借景
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
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表现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衬托
从侧面描写以突出主体,分正衬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比
对照
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抑扬
同时说出贬抑方面褒扬方面,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照应
对前面所写作必要的回答。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修辞手法
比喻
化抽象为形象:含蓄生动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借代
使语言精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夸张
有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拟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排比
语气连贯,加强语势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钟火,梦中身。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世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分 类
示 例
1.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5.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人直士呼声,反映现实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
分 类
示 例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分 类
示 例
1.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带有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思念亲人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6.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分 类
示 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情怀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分 类
示 例
1.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思乡念亲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5.漂泊哀伤之情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行》
分 类
示 例
1.对恋人的挚爱
《诗经·静女》
2.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韦庄《思帝乡》
3.对负心者的不满
《诗经·氓》
4.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
《孔雀东南飞》
学业水平过关·点击进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