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 第三单元作文指导(二) 议论要言之有据(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 第三单元作文指导(二) 议论要言之有据(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2 14: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作文指导(二)
议论要言之有据
学习导航
1. 明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
2. 学会搜集和正确地使用材料,保证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与观点一致。
3. 综合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议论言之有据。
方法导航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又包括具体事例和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道理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怎样才能做到议论言之有据呢?
1.使用材料时,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为了阐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作者列举了王阳明院中静坐、面竹而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人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而非作者的杜撰,因而能使人信服。
2.使用材料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同学们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的同学拿来证明“求贤若渴的精神很重要”就很有说服力,而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以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佝偻丈人专心承蜩、总统与黄包车夫做各自工作的例子为事实论据,还引用了《礼记》、孔子、朱子的论述作为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一)谈诚信
  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就是讲信用。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有时却找不到它的身影。就说吃饭这件事吧,有时你给某人帮了点忙,他便常常会说,改天请你吃饭。可是,等来等去,已经过去了无数天,却始终没能兑现,后来便不了了之。(从阐释“诚信”的含义开始,联系日常生活,指出诚信的缺失,为下文议论张本。)
范文评点
这看似是小事,反映出来的却是诚信的问题。《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引用古人的话,阐明人们应“言而有信”的道理。)现代社会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往往令人十分无奈。那些不讲信义的人为了自身利益,毫无意识地或毫无羞耻地丢掉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诚信。试想,说话不算数,人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情义可讲?(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强调人应该讲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引用《论语·为政》中的话,帮助
证明自己的观点。)请记住,不讲诚信,不但会降低别人对你的信任,最终使别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对你感到厌恶,不再与你交往,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最后自食其果害了自己。(从反面加以论证,使说理更加全面。)
刘基在《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商在过河时因触礁翻船,他在水中大声呼喊:“谁能救我,我就给他100两金子!”一个善良的渔夫把他救上了岸,可是富商只给了他10两,渔夫指责富商不讲信用,富商则训斥渔夫太贪婪。富商第二次坐船过河,不巧又翻进了水里,他仍旧在水中
喊:“谁能救我上岸,我就给他100两金子!”曾经救过他的渔夫告诉周围的人这个富商言而无信,结果没人愿意救富商,他便淹死了。(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不讲诚信,后果很严重。)
由此看来,不讲诚信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诺千金”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优良传统,我们岂能把这种优良传统丢掉?
  如何培养诚信这种美德呢?关键还得从小事做起。如小时候向朋友或同学借本漫画书,说好第二天就还,那你就必须在第二天把书还回去,这可不
仅是一本漫画书的问题,是关乎人的品德!你可以想象,当借给你这本书的人按时拿到你归还的书时,会有多么高兴!而当别人对你不讲诚信时,你又会有多么失望!所以说,要拥有诚信首先要能考虑到他人,替他人着想。(结合日常小事,谈如何培养诚信这种美德。)
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让我们争做诚信人,多做诚信事吧,让社会处处都充满诚信!(回扣开头。)
教师评点:
1.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文章从阐释诚信的含义开始,提出“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然后借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加以论证,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结构严谨,首尾照应。文章开头提出“诚信”的问题,结尾发出倡议,号召人们争做诚信人,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二)“先忧后乐”,令人景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本意是忧国忧民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这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不仅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大臣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国家主人翁的我们更需要。(运用递进句式开头,强调突出“先忧后乐”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不乏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情怀的仁人志士。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战火连天,老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对此深感忧虑,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有职无权,心情非常失落。但他同情人民疾苦,写出了《捕蛇者说》,揭露中唐苛征重税的罪恶,希望统治者关心民生。海瑞一生两袖清风,关心百姓,无论是饥荒还是水灾,都时刻奋战在一线,冲风冒雨,亲劳胼胝。近现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世界大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鲁迅先生忧虑国民精神的
衰落,弃医从文,用他锋利的文笔来唤醒沉睡的国人。这些仁人志士,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僻处江湖,他们担忧的都是百姓,都是国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多个正面人物的事例,很好地阐述了“先忧后乐”的内在含义,并且使行文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先忧后乐”令人景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少数人口是心非,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室内杂乱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他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
以扫天下?”一家之不忧,何以忧天下?有的人天天嘴上说忧国忧民,其实连给自己、给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都做不到,这样的人怎么去安定天下?怎么去“忧”天下?(反面事例的引用恰到好处,很好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范仲淹尚且具有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如今的我们更应如此。倘若人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来要求自己,并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富强,民族何愁不兴盛呢?(结尾突出强调“先忧后乐”的思想要付诸行动的观点。)
教师评点:
本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思路清晰。文章首先阐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的意义,接着列举孟子、柳宗元、海瑞、孙中山、鲁迅等名人的事例,加以论证;再列举东汉少年陈蕃的反面事例,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行为,指出“先忧后乐”的时代要求,从而画龙点睛得出结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②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卢那察尔斯基)
  ③两个错误加不出一个正确。(欧洲谚语)
  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作文训练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