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背景、进程、影响。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
内容回顾: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背景
进程
影响
①生产领域(纺织,冶金,采煤等)
②动力突破(瓦特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领域(蒸汽机车,汽船等)
1、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的出现
2、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3、社会关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自由主义和殖民扩张。
5、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6、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7、工业革命对环境破坏逐渐加重。
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前提)
②资本: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
⑤市场原料:海外殖民地
新课导入:P25
史料阅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双城记》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材料
《双城记》的理解:
“双城”指巴黎和伦敦
“这个时代”指“英国工业革命”时代。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
另一方面: 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明显,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强,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主流毋庸置疑是进步的。
工业革命前后发生的变化
英国:
① 在生产方式上,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新课展述:
一、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③美国出现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为有条不紊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有力保障,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
中国:
②工业革命时期,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随即形成。致使工业革命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
图片比较: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兴起。
图一 图二
一、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中国: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如张謇,范旭东等。
天津永利碱厂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A、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猛增,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英国涌现出了等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尤其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青岛等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升。
史料阅读:P26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迹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这里,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解析:
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造就了一批伦敦这样的大城市。
材料
B、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巨大方便。
工业革命中,英国的运河、公路、铁路交通发展迅速,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是著名的水运枢纽,并形成了不列颠的水路运输网,近代中国水陆交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1807年 富尔顿 汽船
学思之窗:P26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法术”指英国工业革命,其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是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材料
C、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大量人口从农业时代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公路、火车、厂房和高楼大厦。
D、交通工具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时间,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时间观念得以加强。大本钟作为伦敦的重要标志,准点报时,同样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伦敦大本钟
E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原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英国政府以立法确定教育的合法性,加大教育经费支持,促进教育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工人学校,著名的有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
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P27
1921年冬,毛泽东偕李立三等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为了取得合法地位和公开活动的条件,以便广泛接触工人群众,决定从办平民教育入手,来发动和组织工人,在老后街五福巷租用了这栋房子的楼上三间做校舍,办起了平民小学,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入学,李立三担任教员,住在二楼。自办了平民小学后,李立三经常以访问学生家长名义广泛接触工人,在这个基础上,于1922年创办了第一所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工人上课,所以补习学校也被称为夜校。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取得胜利,夜校规模扩大,学员达到1000余人。
思考:工人夜校创办的意义?
工人夜校的开办,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为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建立和发展党、团、俱乐部组织创造了条件。
材料
F、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9世纪,旨在改善产业工人待遇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上班途中的童工
本课小结:
工
业
革
命
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与工厂
二生活方式变化
A、英国工业革命后,工厂和工厂制度出现,极大提高生产力
B、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工厂制度,表现不俗
A、促进城市化进程,人口猛涨,逐渐重视城市规划
B、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形成大不列颠水陆交通网
C、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们走出乡村生活
D、时间观念不断加强,准时准点成为准则
E、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政府立法推动教育发展
F、给民众带来消极影响,民众生存环境恶劣,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问题探究 P28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且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结合时代背景,请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
解析: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人需要熟练操作机器,对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材料
学习拓展 P28
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飙升,工人在巨大压力下饱受折磨的故事。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帽来拧,并且将自己卷进流水线的皮带里。
请同学们观看这部电影,想一想它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问题。
材料
参考答案:
(1)黑白的影像深刻鞭挞了工业化对人性的压榨与摧残。
(2)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获取最大利润,工人的悲惨处境。
(3)折射出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心态的影响。
(4)作者对底层工人的同情显而易见,反映出对社会弊病的深刻思考。
拓展感悟: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
角度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角度二:建设性、破坏性
政治: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经济: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课堂检测:
1、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 .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中间缺少的是生产力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即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由手工工场时代的数百人到工厂制时期的上千人。
答案:D
D
2、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 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3、193、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4、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5、下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该图作者的立意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
A.不断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D.环境污染严重,藉以引起对环境问题重视
作业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 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 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剧性的。1834年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 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房屋、树木、雕塑、桥梁等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1)概括上述三段材料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借鉴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以立法促发展(或圈地运动和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了工业革命);以科技带动进步;加速了城市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或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或加速了贫富分化);导致环境恶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