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等过程,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形成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如下图所示: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纽带):物质交换、能量转化。
判断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
)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2.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判断
1.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
2.植树造林能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平衡功能的体现。(
√
)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答案 ② ③ ① ⑤ ④
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C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答案 图甲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错;围湖造田与温室效应增强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第2题,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C对。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2020·河南洛阳联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该漫画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
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
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
4.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
A.十里不同天
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秋分种麦正当时
D.一山有四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该图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反映了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B对。第4题,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对。
(2020·山师大附中月考)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的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概率越大,故答案选C。第2题,由题干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故答案选B。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性,B对。第4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使得龙血树的形态奇特,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2020·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期中)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5~6题。
5.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6.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故B项正确。第6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故选C项。
读图,回答7~8题。
7.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8.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①②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且①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第8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独立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过渡性
10.对于M环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荒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第10题,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使得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体现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选A。
(2020·江苏江都中学模拟)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人类过度破坏植被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水汽输送量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12.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
A.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植被破坏使蒸腾作用减弱,会导致该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B。第12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河流含沙量大小与降水量、土壤抗侵蚀强度及土地利用状况关系较大,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故选A。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选项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14.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形成人工湖,地下水位上升,A错误;增加库区的降水量,调节气温,改善局部气候,B正确;部分泥沙被拦在库区,下游泥沙沉积减少,C错误;对下游有防洪作用,D错误。故选B。第14题,修建水库会影响库区的土壤、地下水、生物、局部地区的气候,还可以影响下游地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
15.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特征。
(2)试分析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请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与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得干燥
C.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答案 (1)整体性
(2)大陆性气候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降水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3)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解析 (1)防护林建设和湖泊面积缩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下所示: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减轻→河水含沙量减少→泥沙淤积减缓→湖泊面积缩小减缓。由此可看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把握关键信息“自然环境”,依据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河流、水生生物、整体景观等方面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3)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加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进一步加剧荒漠化。
16.下图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M、图N分别为上图中M、N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
(2)径流变率增大(或水旱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共74张PPT)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2.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内容索引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INDEX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自然带的形成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热量
气候
植被土壤
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
自然带即气候带或植被带,植被带即自然带。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被带的名称来命名,但是自然带不等同于植被带或气候带,如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一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热带荒漠带的典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是热带荒漠。
思考
二、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1)概念:各自然带沿着
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自然带分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3)形成基础:
的变化。
(4)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和
纬度地带。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1)概念:在热量背景相同区域内,
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而引起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纬度
热量
低
高
年降水量
(2)自然带分布:干湿度地带大致与海岸线
,地带更替方向与海岸线
。
(3)形成基础:
条件的影响。
(4)表现明显的地区:宽广的
纬度大陆。
3.垂直地带性
(1)概念: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
的升高,气温
,一定范围内降水
,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垂直气候带,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
(2)形成原因:海拔的升高,引起热量、水分及
组合的差异。
平行
垂直
水分
中
海拔
降低
增加
水热
(3)规律:
①山麓所在的
地带就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
②垂直带谱基带的特性和垂直带谱的完整性,受垂直带谱所处
、距海远近、海拔、
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
③垂直带谱中不会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垂直带谱上部能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能否突破当地
高度。
④同一山体不同地段和坡向,垂直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_____
都有很大差别。
⑤山地垂直自然带类似于
地带性。
水平
纬度
相对高度
雪线
高度
纬度
4.地方性分异规律
在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之上,自然带因
、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陆地干湿度地带性最突出?
答案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从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思考
探究导引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形成自然带的最重要因素。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一
主要陆地自然带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__(填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中纬西风带
答案 画风向略(西南风)。
2.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_______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在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____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
F
D
E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核心归纳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方法技巧
自然带成因记忆法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跟踪训练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
解析 3月“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这说明树木冬季落叶,春季开始发芽,属于落叶阔叶林,选择B。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解析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这说明两侧管理力度不同,左图绿化管理较好,右图绿化管理较差,出现了杂树,属于行政管辖不同,选择D。
√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3~4题。
解析 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带。
3.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
4.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平原
D.东非高原
解析 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
探究导引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
探究点二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布的陆地自然带。如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归纳
?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
?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
中纬度地区
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5~6题。
5.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跟踪训练
√
6.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的方向发生的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体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产生的基础是热量。
√
读图,完成7~8题。
解析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荒漠。故选择B。
7.北京、乌鲁木齐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B.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
C.常绿硬叶林、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
解析 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纬度相差不大,但由于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发育的植被为森林;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发育的植被为荒漠,因此两地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选择C。
8.导致北京、乌鲁木齐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海拔
√
探究导引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如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探究点三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海拔较高,具有高寒的气候特征,不具备森林发育所需的水热条件,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位置低于北坡?
答案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雪线低;同时在重力作用下,积雪冰川下滑较多。
3.为什么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4.简析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呈现巨大差异的原因。
答案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图表示北半球。(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核心归纳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如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不同——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不同——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5)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①热量(气温):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
②纬度: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③降水:降水多,雪线低。
④光照:光照多,雪线高。
⑤坡向: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⑥坡度:坡度大,雪线高。
拓展延伸
地方性分异规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9~10题。
跟踪训练
9.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解析 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
10.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读图,完成11~12题。
解析 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为红壤,应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大多位于35°N以南地区,B正确。
1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5°N
B.25°N
C.35°N
D.45°N
√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所以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北坡,C正确。
12.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
1.美国东部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0·陕西汉中市期末)随着气温的下降,美国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秋天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读图,回答1~3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17
18
2.造成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水分
C.热量
D.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解析 从图中美国东部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分析,最佳赏秋时间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自北向南赏秋日期逐渐推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差异,所以主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第1题选A,第2题选C。
3.甲地位于美国的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区,该地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甲地位于美国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季较为温暖,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
℃以上,年降水量较多,该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17
18
4.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A.针叶林带 常绿林带
B.常绿林带 草甸带
C.草甸带 草原带
D.针叶林带 草原带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带,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②应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①位于落叶林带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带。
√
5.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地势
C.水分
D.日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解析 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该山地可能是
A.贺兰山
B.长白山
C.秦岭
D.天山
√
17
18
解析 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带,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图为“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17
18
7.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荒漠带全年高温干燥、降水少
B.草原上常见斑马、长颈鹿
C.森林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D.该区域景观展示的是亚洲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北温带地区,荒漠带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故A项错误;
该地草原是温带草原,不会经常看见斑马、长颈鹿,故B项错误;
森林带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
图中森林带所处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图中荒漠带内有绿洲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异规律是
A.热量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水分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热量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水分 地方性分异规律
√
解析 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地下河的水主要来自周围附近的高山冰雪融水,故影响绿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绿洲出现在温带荒漠带之中,对应的自然带本应该是温带荒漠带,故沙漠中的绿洲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故D项正确。
17
18
读图,完成9~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7
1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
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的陆地环境;马达
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1971~2004年我国四省市复种指数变化图”,完成11~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能力提升
11.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
解析 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在于两地热量的差异,体现的主要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1978年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1978年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的调整,B对。
√
17
18
贺兰山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的植被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敏感。右图示意贺兰山位置及其中段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13~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图例①~④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草原化荒漠、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荒漠化草原
B.草原化荒漠、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荒漠化草原
C.荒漠化草原、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草原化荒漠
D.荒漠化草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化荒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①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侧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西侧好,应为荒漠化草原;
④主要分布在贺兰山西侧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应为草原化荒漠;
③位于高山草甸下部,应为针叶林;
②位于针叶林下部,水热条件较针叶林地区好,应为针阔叶混交林,故选C。
17
18
14.野外调查发现,旱生灌丛大多分布于沟谷及阴坡地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降水
C.热量
D.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解析 旱生灌丛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沟谷及阴坡地段,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蒸发蒸腾少,土壤中可用水分较多,有利于旱生灌丛的生长,故选D。
17
18
如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
解析 图中Ⅰ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两者热量差异不明显,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半干旱性和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
17
18
16.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拔升高,相当于纬度增加,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分布在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
17
18
17.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和图2,完成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写出图1中序号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体现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纬度地带性分异
垂直地带性分异
无
南半球该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解析 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②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同纬度是不存在的。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
√
(2)乙山脉可能是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五指山(海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五指山(海南)位于热带。
√
17
18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17
18
解析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疏林草原带。
17
18
解析 草原、雨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共47张PPT)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索引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INDEX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
、水文、土壤和
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通过
、水循环等过程,实现它们之间的
和
,形成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如下图所示:
气候
生物
岩石圈物质循环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
。
3.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纽带):
、能量转化。
相互制约
物质交换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
)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判断
√
×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____
,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2.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
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
“
”。
(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也是
的,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有机
整体
相互制约
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互联系
1.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2.植树造林能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平衡功能的体现。(
)
判断
×
√
探究导引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②
③
①
⑤
④
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答案 图甲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核心归纳
(2)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跟踪训练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
解析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
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
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错;
围湖造田与温室效应增强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
2.右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 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C对。
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
(2020·河南洛阳联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该漫画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
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
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
√
解析 该图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反映了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B对。
4.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A.十里不同天
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秋分种麦正当时
D.一山有四季
解析 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对。
√
(2020·山师大附中月考)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
解析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的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概率越大,故答案选C。
16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题干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故答案选B。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性,B对。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
解析 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使得龙血树的形态奇特,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16
(2020·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期中)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故B项正确。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故选C项。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读图,回答7~8题。
7.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②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①②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且①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
16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
右图是“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9.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独立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过渡性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对于M环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荒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
解析 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使得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体现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选A。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江苏江都中学模拟)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人类过度破坏植被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水汽输送量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解析 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植被破坏使蒸腾作用减弱,会导致该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B。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A.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解析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河流含沙量大小与降水量、土壤抗侵蚀强度及土地利用状况关系较大,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故选A。
√
16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完成13~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下列选项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形成人工湖,地下水位上升,A错误;
增加库区的降水量,调节气温,改善局部气候,B正确;
部分泥沙被拦在库区,下游泥沙沉积减少,C错误;
对下游有防洪作用,D错误。故选B。
16
14.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解析 修建水库会影响库区的土壤、地下水、生物、局部地区的气候,还可以影响下游地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
16
15.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规模的扩大,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呈减缓趋势,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特征。
整体性
解析 防护林建设和湖泊面积缩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下所示: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减轻→河水含沙量减少→泥沙淤积减缓→湖泊面积缩小减缓。由此可看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6
(2)试分析甲图所示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大陆性气候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降水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解析 把握关键信息“自然环境”,依据整体性原理,从气候、河流、水生生物、整体景观等方面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16
(3)请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与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得干燥
C.植被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加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进一步加剧荒漠化。
A
B
C
16
16.下图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M、图N分别为上图中M、N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
答案 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答案 径流变率增大(或水旱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四周地形崎岖(或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