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3 06:47:42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4.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5.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6.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7.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实例。
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对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地理学类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大学
A+
2
北京师范大学
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5
武汉大学
A-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案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温馨提示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思考]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类型?
提示 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温馨提示2】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等。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部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温馨提示3】 自然地理系统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组成要素提供的物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②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指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思考]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这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还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提示 不是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完成的,而是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类利用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1)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2)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思考]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对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 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探究点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的影响;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的原因
知能升华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典例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素养凝练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探究点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和温度,这种特性与其原产地有关,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照(14~17小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叫长日照植物;反之,即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被称为中国的母亲之花。花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花农让萱草花在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前夕开花的办法最可能是(  )
A.增施有机肥
B.白天用黑布笼罩
C.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
D.种植时间提前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②长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③短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④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⑤菊花为短日照植物 ⑥萱草花为长日照植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
与上述现象原理类似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1)C (2)B (2)A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因此低纬度地区光照时间短。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夏季极圈到极点之间出现极昼,因此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菊花秋季开花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夏季开花为长日照植物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可知,萱草花花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为长日照植物。母亲节是5月份,光照时间较短,花农可以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纬度不同光照和热量不同,影响植物生长
知能升华
1.人类利用资源,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3.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
素养凝练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地下径流增大
B.水汽蒸发增多
C.地表径流加快
D.下渗量增大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第(2)题,桑基鱼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后,地面硬化程度加大,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减小,地下径流减小,水域面积减小,水汽蒸发减少。
答案 (1)D (2)C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
C.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D.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显著
解析 第1题,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C。第2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作用强,故B项正确。
答案 1.C 2.B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第3题。
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解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
答案 B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5.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4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5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答案 4.C 5.B
6.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解析 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
答案 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一、选择题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位置判断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第2题,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
答案 1.A 2.D
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图完成3~4题。
3.我国南方地区的树木比北方地区发芽要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4.图中体现了(  )
A.林地土壤较草地肥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林地光照优于草地
D.土壤决定植被类型
解析 第3题,我国南方气温回升早,北方晚,影响南北方树木发芽早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第4题,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综合影响,这说明地理环境各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3.A 4.B
区域内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M代表(  )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植被破坏
D.修建水库
6.M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  )
A.地下水量增多
B.气温年较差变大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河床向“V”型发展
解析 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M带来的影响可判断M代表植被破坏。第6题,由上题分析再结合选项可得出M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大。
答案 5.C 6.B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7~8题。
7.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8.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解析 第7题,读图可以看到,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绝,B对。第8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答案 7.B 8.D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9~11题。
9.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1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9题,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因此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第10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第11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答案 9.A 10.D 11.C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13.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解析 第12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13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答案 12.C 13.B
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14~15题。
14.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4题,C是沉积岩,与水循环关系最密切,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中的径流对地貌形态有塑造作用。第15题,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是降水,丁是径流,丙是蒸发。a是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作用(迎风背风),而四川盆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现象;b是径流对岩石圈的作用,云贵高原多地下河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是地形(海拔)对降水的影响作用,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就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作用较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d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不是地形对径流的影响。含义和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②③。
答案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看出,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其中生物(植被)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区域的环境标志。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文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由气候所决定的;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调节;植被破坏可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在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的。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有机质含量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人为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案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少 稀疏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8.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湖________(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第(2)题,从图中1960~2010年咸海面积和形态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第(3)题,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答案 (1)咸海 特征: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到达。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
19.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 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答案 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章末小结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2)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
图1
图2 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下图,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如下图三地,丙地的纬度最低,甲地纬度最高。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①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②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①规律: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②原因: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如下图山地南坡为迎风坡。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思维流程]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其答题思路为:
→→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答题思路为:
→→→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气候
位置、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
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解析 第1题,由于自然带的界线大多是固定的,因此自然带界线不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化;由图可知,同一个自然带在南坡分布海拔上界比北坡低;南坡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多,因此南坡冰雪带下界比较低;南北坡由于山麓海拔高度和纬度的差异造成基带差异大。故C正确。第2题,由山麓基带的自然带为雨林季雨林带,结合由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山顶有永久冰雪带,山地海拔很高,近8
000米,故选A。
答案 1.C 2.A
某同学暑假去阿尔卑斯山研学旅行,图甲是其研学期间采集到的4种植被标本,图乙为该山地的局部南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图。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最有可能在①地采集到的植物标本是(  )
A.杉树叶
B.草
C.油橄榄叶
D.枫叶
4.下列与造成阿尔卑斯山南坡雪线高于北坡无关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坡度
D.距海远近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①地以下为山地针叶林带,而①地以上为高寒荒漠带,则该地位于森林与荒漠之间,最可能是二者之间过渡的草原或荒漠草原,选B。第4题,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背风坡,坡度较大,故南坡雪线高于北坡,因主要受西风影响,对阿尔卑斯山这座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山体而言,距海远近与雪线高低无关,选D。
答案 3.B 4.D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第5题。
5.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答案 A
6.“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
答案 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共53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综合思维)
2.读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综合思维)
太阳辐射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

(3)分布规律:沿
延伸,随
变化。
热量
纬线
纬度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分布。
(2)分异基础:
变化。
(3)分布规律:沿
方向变化。
(4)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3.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的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由下而上出现的沿
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海陆
水分
经度
海拔
等高线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
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

的明显差异。
(6)基带与山地所处水平带的
条件相适应。
(7)森林上限的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

,强风也有影响。
(8)雪线指永久冰雪带的

植被
阴坡
阳坡
水热
温度
降水
下界
【温馨提示1】 山地迎风坡降水分布规律及原因
规律:若山地海拔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呈现出随海拔升高降水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规律。
原因:暖湿气流在遇山地阻挡后,在迎风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在山麓地区,因抬升高度较小,空气温度下降幅度小,空气中的水汽未达到饱和而降水较少;随着海拔的进一步上升,空气温度进一步下降导致水汽凝结,降水增多;在山顶附近地区,因前期降水较多,导致空气变干,降水少。
4.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地方
、地方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表现出______和重复性的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
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的

②重复性:有相同
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
出现。
(3)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地貌部位、岩性、
等。
地形
气候
有序性
地形
更迭
发育历史
重复
土质
[思考] 边 词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诗中描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 诗中描述的现象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造成的。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概况
(1)划分依据:
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

植物
水分
2.名称及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温带常叶
阔叶林
温带落叶
阔叶林
常绿
硬叶林
常绿
阔叶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1)森林自然带:
①分布:湿润和
地区。
②特点:是生产量
的陆地自然带。
③根据纬度地带性,自赤道到极地自然带的更替为:
热带
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
带等。
(2)草原自然带:
①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
地区。
②因纬度和
条件不同,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半湿润
最大
雨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内陆
热量
(3)荒漠自然带:
①分布:
地区。
②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大致可分为
荒漠带和
荒漠带。
③特点:多生长
植被,种类贫乏,结构
;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

【温馨提示2】
①同类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
在中纬度地区,大陆的东西两岸可能都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大陆西岸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对应的则是温带季风气候。
干旱
热带
温带
旱生
简单
很少
②在同一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一定相同。
在中纬度大陆的内陆地区,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出现了两种自然带,一为温带草原带,二为温带荒漠带。
③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④在亚热带气候中,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许多同学的梦想。成都某校学生利用暑假沿铁路线从成都出发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他们会看到哪些自然带?
提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三、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
状况,
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及
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温馨提示3】 因地制宜,发展个性
①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②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
③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④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⑤湿地区域:退耕还湖。
分异
因地制宜
生态环境
[思考] 草原自然带不适宜大规律植树造林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草原自然带地区降水较少,树木成活率低;且树木的耗水量大,会加剧干旱。
探究点1 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地方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参考答案 (1)C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此分异规律类似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即东西更替,也可以说是沿着纬线方向更替,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沿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荒漠和草原带以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知能升华
1.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思路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素养凝练
下面图1所示为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图2所示为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1自然带沿①—②—③—④方向的更替,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图2所示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沿①-②-③-④方向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图2所示景观为热带草原带,对应图1中的②自然带。
答案 (1)A (2)B
探究点2 垂直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700~900米
B.1
300米左右
C.2
000米
D.2
200米
(2)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
A.700~900米
B.1
000~1
300米
C.1
800~2
200米
D.3
500~3
700米
(3)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参考答案 (1)B (2)C (3)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当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是因为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可知,在1
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知能升华
1.垂直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素养凝练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针叶林 常绿林
B.常绿林 草甸
C.草甸 草原
D.针叶林 草原
(2)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地势
C.水分
D.日照
(3)该山地可能是(  )
A.贺兰山
B.长白山
C.秦岭
D.天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②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①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第(2)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
答案 (1)D (2)C (3)A
探究点3 地方性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 (1)A (2)C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情况,不属于地带性分异规律,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风会将海岸的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知能升华
1.地方性分异规律(或非地带性现象)的概况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2.地方性分异规律(或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为海洋,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素养凝练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 第(1)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第(2)题,①材料信息:“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天然白桦林生长需要的气温相对较低;②图示信息:喇叭沟门位于北京市北部,海拔较高。由①②推断出形成该地区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 (1)C (2)D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综合思维)2.读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综合思维)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
(3)分布规律: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
(3)分布规律:沿经度方向变化。
(4)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3.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的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由下而上出现的沿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6)基带与山地所处水平带的水热条件相适应。
(7)森林上限的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也有影响。
(8)雪线指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温馨提示1】 山地迎风坡降水分布规律及原因
规律:若山地海拔较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呈现出随海拔升高降水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规律。
原因:暖湿气流在遇山地阻挡后,在迎风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在山麓地区,因抬升高度较小,空气温度下降幅度小,空气中的水汽未达到饱和而降水较少;随着海拔的进一步上升,空气温度进一步下降导致水汽凝结,降水增多;在山顶附近地区,因前期降水较多,导致空气变干,降水少。
4.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的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3)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地貌部位、岩性、土质等。
[思考] 边 词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诗中描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 诗中描述的现象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造成的。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概况
(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
2.名称及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1)森林自然带:
①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②特点: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③根据纬度地带性,自赤道到极地自然带的更替为: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
①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②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3)荒漠自然带:
①分布:干旱地区。
②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大致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③特点:多生长旱生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很少。
【温馨提示2】
①同类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
在中纬度地区,大陆的东西两岸可能都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大陆西岸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对应的则是温带季风气候。
②在同一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一定相同。
在中纬度大陆的内陆地区,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出现了两种自然带,一为温带草原带,二为温带荒漠带。
③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④在亚热带气候中,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许多同学的梦想。成都某校学生利用暑假沿铁路线从成都出发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他们会看到哪些自然带?
提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
三、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温馨提示3】 因地制宜,发展个性
①湿润地区:选择相应的适生树种,植树造林。
②干旱地区:培育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灌丛群落。
③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
④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
⑤湿地区域:退耕还湖。
[思考] 草原自然带不适宜大规律植树造林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草原自然带地区降水较少,树木成活率低;且树木的耗水量大,会加剧干旱。
探究点1 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地方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参考答案 (1)C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此分异规律类似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即东西更替,也可以说是沿着纬线方向更替,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沿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荒漠和草原带以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知能升华
1.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思路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纬度、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素养凝练
下面图1所示为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图2所示为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1自然带沿①—②—③—④方向的更替,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图2所示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自然带沿①-②-③-④方向的更替以热量为基础,主要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图2所示景观为热带草原带,对应图1中的②自然带。
答案 (1)A (2)B
探究点2 垂直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700~900米
B.1
300米左右
C.2
000米
D.2
200米
(2)太白山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是(  )
A.700~900米
B.1
000~1
300米
C.1
800~2
200米
D.3
500~3
700米
(3)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参考答案 (1)B (2)C (3)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变化曲线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当相邻海拔坡地面积变化越小,说明该海拔段的坡度越小;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是因为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可知,在1
3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知能升华
1.垂直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素养凝练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针叶林 常绿林
B.常绿林 草甸
C.草甸 草原
D.针叶林 草原
(2)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地势
C.水分
D.日照
(3)该山地可能是(  )
A.贺兰山
B.长白山
C.秦岭
D.天山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②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①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第(2)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
答案 (1)D (2)C (3)A
探究点3 地方性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 (1)A (2)C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情况,不属于地带性分异规律,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风会将海岸的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知能升华
1.地方性分异规律(或非地带性现象)的概况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2.地方性分异规律(或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陆地的缺失
北极地区
冰原带

为海洋,无陆地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硬叶林带
地处西风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伯利亚山地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素养凝练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 第(1)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第(2)题,①材料信息:“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天然白桦林生长需要的气温相对较低;②图示信息:喇叭沟门位于北京市北部,海拔较高。由①②推断出形成该地区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 (1)C (2)D
如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疏林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滴水叶尖”现象常年出现的地区应常年多雨,选项中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最易出现该现象。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滴水叶尖”现象在此出现较为普遍。
答案 1.D 2.B
图甲为“河北坝上草原”、图乙为“甘肃祁连山牧场”、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回答第3题。
3.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甲→乙→丙为从草原过渡到山地草原再到荒漠,水分越来越少,故其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选择C。
答案 C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4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故①④位于北半球。第5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其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4.C 5.D
6.读“三地区同学微信聊天图和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海南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
(2)北京到海南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出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以________为基础。
(3)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雪线高度较北坡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疆荒漠中形成绿洲,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性分异,影响因素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第(2)题,北京到海南自然带的变化,是从温带到亚热带到热带的变化,体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该分异以热量为基础。第(3)题,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为西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雪)量大,但因此导致雪线高度较北坡低。第(4)题,新疆荒漠中形成绿洲,这种现象属于地方性分异,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带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3)低 迎风坡降水(雪)量大
(4)地方 水分
一、选择题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针叶林
解析 图示反映了由赤道到北极的地域分异,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D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3.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 第2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答案 2.B 3.A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澳大利亚大陆
B.亚欧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5.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第4题,图示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亚欧大陆。第5题,图中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答案 4.B 5.B
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左图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右图为甲树种春季凋落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
6.乙树种广泛分布地区所属的自然带,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7.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充足
D.降水稀少
解析 第6题,乙树种凋落物集中在夏半年,秋季最多,冬季为零,说明秋季树叶落光,为落叶阔叶林,对应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第7题,甲树种为常绿林,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增强,树叶水分缺乏,出现落叶现象。
答案 6.D 7.B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8~9题。
8.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9.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解析 第8题,该山地位于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地带形成常绿阔叶林,B正确。第9题,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故选A。
答案 8.B 9.A
下图为北半球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0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
B.甲山地①为常绿阔叶林带
C.丙山地③可能为热带(季)雨林带
D.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 ③位于常绿阔叶林带下部,热量条件应好于常绿阔叶林带,而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植被,故③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图示针叶林带在甲、乙、丙三地海拔依次升高,说明三地热量条件依次变好,则纬度由低到高为丙、乙、甲;①为落叶阔叶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
答案 C
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表回答11~13题。
生物量植被带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总计生物量(吨/公顷)

98.25
1.61
0.13
233.49

97.87
2.08
0.05
524.55

97.41
2.45
0.14
415.81


95.06
4.94
20.86
11.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苔原
12.植被带Ⅲ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灌丛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3.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土壤
D.光照
解析 第11题,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乔木应是该海拔范围内最显著的优势物种。第12题,植被带Ⅲ海拔较高,以乔木为主,生物量也相对较大,应该是山地针叶林带。第13题,该地带位于贡嘎山的东坡,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Ⅱ、Ⅲ两个自然带位置降水量较大,生物量较大。
答案 11.A 12.C 13.B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疏林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4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疏林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15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疏林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答案 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体现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________地区。
解析 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同纬度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分异
(3)无 南半球该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17.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乙山脉可能是(  )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五指山(海南)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第(2)题,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五指山位于热带。第(3)题,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第(4)题,草原、雨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
答案 (1)A (2)B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疏林草原带。
18.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道:离开蒙特港区,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从蒙特港区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沙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对“沿途雪峰、火山、密林共存”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雪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山脉西部自然景观为________,而山脉东部自然景观为________,分析产生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探险线路西侧,经过安第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山顶被积雪冰川覆盖;同时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有火山分布;探险线路地处西风带,山脉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森林茂密。第(2)题,该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主要是水分差异,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森林景观;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草原、荒漠景观。
答案 (1)雪峰:山脉海拔高,气温低,降雪多
火山:位于板块的碰撞区(或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密林:盛行西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2)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荒漠
原因: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森林景观;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草原、荒漠景观。(共15张PPT)
章末小结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2)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
图1
图2 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下图,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如下图三地,丙地的纬度最低,甲地纬度最高。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①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②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①规律: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②原因: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如下图山地南坡为迎风坡。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思维流程]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其答题思路为: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答题思路为: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气候
位置、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
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共42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4.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5.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6.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7.地方性分异现象的实例。
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对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地理学类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大学
A+
2
北京师范大学
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5
武汉大学
A-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案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综合思维)
2.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大气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由
圈、水圈、
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
、水文、
和土壤等。
【温馨提示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岩石
气候
生物
[思考]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类型?
提示 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相互
、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
”。
【温馨提示2】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联系
制约
牵一
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
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

(2)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

等。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部分的
性和功能的________性。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
,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
,功能

能量
整体
结构
功能
完备
协调

简单
不协调
【温馨提示3】 自然地理系统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组成要素提供的物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②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指当演变强度
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会遭到
,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
的功能,形成

超过
破坏

新的平衡
[思考]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这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还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提示 不是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完成的,而是整个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类利用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
,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1)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

要素
自然环境
(2)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
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
,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
的考虑和

影响
配合
综合
对策
[思考]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对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 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探究点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的影响;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的原因
知能升华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典例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素养凝练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探究点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和温度,这种特性与其原产地有关,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照(14~17小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叫长日照植物;反之,即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被称为中国的母亲之花。花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花农让萱草花在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前夕开花的办法最可能是(  )
A.增施有机肥
B.白天用黑布笼罩
C.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
D.种植时间提前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②长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③短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④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⑤菊花为短日照植物 ⑥萱草花为长日照植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
与上述现象原理类似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1)C (2)B (2)A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因此低纬度地区光照时间短。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夏季极圈到极点之间出现极昼,因此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菊花秋季开花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夏季开花为长日照植物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可知,萱草花花期为6月上旬~7月中旬,为长日照植物。母亲节是5月份,光照时间较短,花农可以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纬度不同光照和热量不同,影响植物生长
知能升华
1.人类利用资源,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3.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
素养凝练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地下径流增大
B.水汽蒸发增多
C.地表径流加快
D.下渗量增大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第(2)题,桑基鱼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后,地面硬化程度加大,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减小,地下径流减小,水域面积减小,水汽蒸发减少。
答案 (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