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3 08:15:49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综合思维)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掌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关系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温馨提示1】
(1)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思考]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右图为南斯拉夫的“猫咪山”。
请思考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其表现主要是什么?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提示 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和侵蚀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图中b、c处。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③在板块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图1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叫背斜,形成山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向斜,形成谷地。
图2中背斜成为谷地,向斜成为山岭,此现象被称为地形倒置。
图2
【温馨提示2】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②断层:图1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组合类型
岩层特点
图示
实例
地垒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
华山、泰山
地堑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温馨提示3】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类型:火山喷发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地表形态:
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形成玄武岩高原。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火山口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思考] 2019年9月8日6时42分,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分析此次地震的能量来源及具体成因。
提示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探究点1 板块运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参考答案 (1)A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及日本福岛地震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而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知能升华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4)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3.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素养凝练
读冰岛某岛屿示意图(如下),完成(1)~(2)题。
(1)该岛位于(  )
A.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D.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2)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解析 第(1)题,冰岛位于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D正确。第(2)题,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玄武岩,A正确。
答案 (1)D (2)A
探究点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
观测点





海拔/米
531
512
563
615
575
出露岩层代号
Q
P
Q
S
Q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
A.L1线
B.L2线
C.L3线
D.L4线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B.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C.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M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参考答案 (1)D (2)B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判断海拔的大小,图中只有L2线和L4线的高度超过了600米;根据各点海拔的数值变化规律可知,L4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说明该地M处为背斜构造,N处为向斜构造。背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易受外力侵蚀,向斜不易被侵蚀
知能升华
1.褶皱构造与地貌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据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2.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找油气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修隧道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建采石场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找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素养凝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解析 第(1)题,图示三地的表层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向斜。第(2)题,乙处为向斜的槽部,有利于储存地下水,不宜开挖隧道。
答案 (1)B (2)D
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
新西兰、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小组称在澳大利亚以东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西兰蒂亚(Zealandia)。平均海拔为海平面以下1
100米,总面积约4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三分之二,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
3.新“大陆”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抬升
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张裂分离
C.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分离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解析 由图示可知新“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D正确。
答案 D
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完成4~5题。
观测点海拔(米)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4.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
A.储水构造
B.储油构造
C.铁矿带
D.储气构造
5.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解析 第4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向斜岩层下凹,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故A对。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故B、C、D排除。第5题,乙处是背斜,岩层上拱,排除B、D;海拔高度比两翼低,形成谷地,排除A,选C。
答案 4.A 5.C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岩层的弯曲状态看,图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中属于向斜构造的是________处。
(2)在地貌上,乙地是________,在甲、乙两地地貌差异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填“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
(3)若该地区发现有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则在甲处能开采出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背斜和向斜的岩层形态即可判断出来。第(2)题,注意理解概念,区别“地质构造”和“地貌”两个概念,从图上可看出乙地应为谷地,形成其地质构造的主要作用应为内力作用,即地壳受水平挤压或者拉伸。第(3)题,甲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比较封闭,利于油、气的储存。
答案 (1)乙
(2)谷地 内力作用
(3)石油和天然气
一、选择题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2.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分布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其中③示意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是南美洲,右侧是非洲。第3题,位于非洲和南美洲的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答案 1.D 2.A 3.B
北京时间11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大量黑色火山灰喷发到1
500米高空。下图为巴厘岛位置示意图及阿贡火山喷发图。据此完成第4题。
4.下列关于阿贡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在板块的张裂区,地壳深处的岩浆活动引起火山喷发
C.当地地震多发,因地震引发了此次火山喷发
D.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厚厚的花岗岩
解析 阿贡火山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则A正确;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区,是消亡边界,则B错误;阿贡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岩浆活动引起此次火山喷发的,则C错误;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是玄武岩,花岗岩是侵入岩,则D错误。
答案 A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B.断层
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
6.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A处可能存在油田
D.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
解析 第5题,丙处山脉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所以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所以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6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
答案 5.D 6.C
读下图,回答7~8题。
7.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8.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山地形成的示意图可知,图中山地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山地类型为断块山。第8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7.C 8.B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第9题。
9.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因而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区地貌类型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构造的两翼被侵蚀形成的,所以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下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11.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
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
解析 第10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第11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A错误;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无关,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B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同时也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C项正确;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于其开发,D错误。
答案 10.B 11.C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山脊
D.谷地
13.图中甲处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能是(  )
A.480米
B.360米
C.450米
D.280米
解析 第12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图中构造等高线的数值由外向里减小,表明岩层是向下弯曲,因此该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所以A项正确。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点岩层顶部的海拔为60米,对应地表的海拔范围为400~500米,那么该岩层埋藏深度的范围为340~440米,结合四个选项,只有360米适合,所以B项正确。
答案 12.A 13.B
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图)。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14~15题。
14.底部岩石按成因属(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沉积——地壳抬升——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解析 第14题,底部岩层有分层构造,应为沉积岩。第15题,蘑菇石顶部应为喷出岩,岩浆喷发应发生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之后再经历风化侵蚀形成现在的景观。
答案 14.C 15.A
二、非选择题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l)②、③分别代表的板块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图中的________(数字)和________(数字)板块的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通常形成的宏观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和海岸山脉,板块内部地壳运动________(活跃/稳定)。
(4)地震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请说明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非洲板块,③为美洲板块。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3)题,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第(4)题,地震多发于板块交界处,其地壳运动活跃。
答案 (1)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2)① ④(可互换) 消亡
(3)岛弧 海沟(可互换) 稳定
(4)位于多个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17.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
(3)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山系。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露出海平面,为海岭;B处为岩浆的发源地即地幔。第(2)题,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第(3)题,岩浆涌出地壳不断冷却凝固,推动两侧地壳向远处移动。按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第(4)题,结合大陆板块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其为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答案 (1)海沟 海岭 地幔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18.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丁________。
(2)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________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________地找到地下水。
(3)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丁处岩层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第(2)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甲处为背斜,可能有石油或天然气分布;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乙处为向斜,可能有地下水。第(3)题,背斜顶部的缺失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从上面分析可知,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而缺失。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处有断层,修建水库易出现渗漏;水库储水后区域地壳压力增大,使地层不稳定,可能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且工程难度较大,因此此处不适合修建水库。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甲 乙
(3)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
(4)不合适。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
19.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 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 (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案例,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一、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3.过程
[思考]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 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物理风化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例如寒冻风化或冰劈作用。
(4)物理风化的产物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
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残留在原地。
【温馨提示1】 影响风化壳的因素:气温、降水等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
①类型:下切侵蚀、溯源侵蚀、侧向侵蚀。
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侵蚀类型
对河谷的影响
发生地区
形成的地貌
下切侵蚀
加深河床或沟床
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
V形谷
溯源侵蚀
使沟谷或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
瀑布位置的后退
侧向侵蚀
弯曲的河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山区,使河谷展宽,在平原地区使河谷变弯曲
曲流带、牛轭湖
【温馨提示2】 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①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②曲流河段: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
(2)沉积作用
①概念: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②特点:河流流速越大,沉积物的颗粒越大,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③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3.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①类型: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
①形成的地貌:沙丘。
②沙丘的形成过程: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形成沙丘。
[思考] 
提示 “数家新住处”应在河流凸岸,“沙里淘金”应在河流凸岸。
探究点1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
“黄河石林”地貌奇观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外力侵蚀
B.外力堆积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2)
“黄河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相比(  )
A.都是喀斯特地貌
B.都位于湿润区内
C.都与地下径流有关
D.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参考答案 (1)A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文字材料及图示黄河石林的形态,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黄河石林的成因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湿润区,而黄河石林分布在甘肃省等相对干旱的地区,不是喀斯特地貌,但甘肃及云南都位于我国西部
知能升华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阳光曝晒、冻融作用、冰劈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
雅丹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丹霞地貌,V形谷,坡面破碎,沟壑纵横、瀑布、“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冰川
峡湾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水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冰碛丘陵
流水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海水
沙滩
滨海地区
风力
沙丘、沙垄
干旱内陆及邻近区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3.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①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如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素养凝练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
“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解析 第(1)题,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主要外力是风力,蘑菇群岩层是风蚀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第(2)题,根据材料,“蘑菇沙漠”由风力侵蚀形成,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
答案 (1)A (2)D
探究点2 河流地貌与风积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A (2)B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等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知能升华
1.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凹岸、凸岸的判别及应用
(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图示法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3)应用:凹岸侵蚀——需加固堤岸、建港口(水深且不易淤积),凸岸堆积——淘金,聚落分布。
3.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类型:
类型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风向的判定
河流流向判定
地貌与自然灾害
冲积扇——泥石流“V”型谷——滑坡、泥石流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沙丘——荒漠化
素养凝练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1)~(2)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解析 第(1)题,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第(2)题,图示②④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答案 (1)B (2)D
读图,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解析 第1题,流水的侵蚀作用使黄土高原地区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地表就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征。第2题,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化和风蚀作用。
答案 1.C 2.B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解析 ②处为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偏向凹岸,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造成②岸侵蚀,①岸堆积。
答案 3.B 4.A
5.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请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表现出的地貌形态特点是_______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与该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_______图(填数字),这种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多分布在图中________地(填字母),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
(3)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________图(填数字),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是在海南三亚进行研学旅行,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填数字),研学期间该地多吹________(海风或陆风)。
解析 第(1)题,地貌景观照片①为黄土高原,其地貌形态据图可以看出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图中A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因而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与该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或水文、土壤)。第(2)题,暑假我国最热的地区应该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沙漠中,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④图,沙漠中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沙丘,沙漠一般形成于内陆地区,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夏季升温快,多大风,蒸发旺盛,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因而形成了沙漠。第(3)题,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更有戏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神秀天下无。”丙同学拍摄的照片应是③图,漓江位于云贵高原,其地表崎岖,峰丛林立。第(4)题,海南三亚的热带滨海风光最具吸引力,因此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②图,暑假海南岛近地面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较低,气压高,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答案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 气候(或水文、土壤)
(2)④ 沙丘 B 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3)③ 峰丛林立,地表崎岖
(4)② 海风
一、选择题
读冰劈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冰劈作用属于(  )
A.内力作用
B.板块扩张运动
C.化学风化作用
D.物理风化作用
2.下列地区中,冰劈作用较明显的是(  )
A.昼夜温差较大的高纬度地区
B.中纬度低山丘陵地区
C.低纬度降水丰富地区
D.昼夜温差较小的热带地区
解析 第1题,风化作用是指使地表岩石受到破坏的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会破坏岩石,因此冰劈作用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第2题,冰劈作用主要分布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地区,其中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冰劈作用明显。
答案 1.D 2.A
“诸山平地拔起,流水清澈,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是我国某著名风景区的真实写照。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L河流在该地地貌形成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4.构成地貌岩体的岩石主要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3题,根据文字描述及图中景观可以判断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区,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第4题,喀斯特地貌区的岩石为石灰岩,其属于沉积岩。
答案 3.B 4.C
读福建省南碇岛“规则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回答5~6题。
5.形成玄武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海浪侵蚀
D.风化作用
6.导致沿岸许多石柱折断倒伏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 第5题,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受到压力之后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第6题,由图可知,玄武岩石柱群位于沿海地区,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石柱折断倒伏的现象。
答案 5.B 6.C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解析 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向下或向源头侵蚀,使河谷加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与堆积作用加强,使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答案 7.D 8.A
读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回答9~10题。
9.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10.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
A.含沙量
B.流量
C.汛期
D.结冰期
解析 第9题,该瀑布形成过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图中的砂岩。再经过地壳的抬升,隆起成为高地,水流下泻时,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瀑布。D对。第10题,该瀑布每年因侵蚀后退,砂岩被侵蚀成细沙,导致河水的含沙量增加,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含沙量,A对。瀑布不会影响流量、汛期、结冰期,B、C、D错。
答案 9.D 10.A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解析 第11题,河流阶地是在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第12题,阶地是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垂直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1.A 12.A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13~14题。
13.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14.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 冰川融化后,冰川中携带的物质会发生沉积,沉积物大小混杂,棱角明显。冰水扇是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的扇形堆积体。因此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 13.C 14.D
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下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第15题。
15.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解析 据材料,雅丹地貌发育先是形成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再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土墩和沟槽,沟槽加宽加深;之后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故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约6
300
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填序号)
(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填序号)
(3)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
a、图
b、图
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之巅,为冰川地貌,对应地貌②;乙处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对应地貌为④;丙处为三峡,对应①地貌;丁处为河口三角洲,对应地貌主要为③。第(2)题,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三峡,流水侵蚀地貌)②(冰蚀地貌)④(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图示可知,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变细。
答案 (1)② ④ ① ③
(2)①②④ ③⑤⑥
(3)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变细。
17.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移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
解析 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移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D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1)西北 风力侵蚀
(2)东北 风力搬运、堆积
(3)上升 (4)喀斯特(岩溶)
1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甲图,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 第(1)题,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故甲是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冲积扇由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F E (3)C (4)B
19.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 第(1)题,AB河段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容易遭受侵蚀,又位于河流上游,水流急,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强,河道较深。第(2)题,CD河段地形平坦,河道曲折,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第(3)题,EF河段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堆积]。
答案 (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或答左(F)岸堆积]。(共43张PPT)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图示的判别。
2.板块运动:类型及形成的地貌。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4.地质构造:类型、判别、形成的地貌、在实践中的应用。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6.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及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及地质构造等,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地形、地貌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地形与人类活动(聚落、交通)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地质学类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
2
成都理工大学
A+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
4
南京大学
A
5
同济大学
A-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相对固定的
成分和物理属性的天然
或单质,是组成
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4)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

(5)自然界常见的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等。
化学
化合物
岩石
石英
【温馨提示1】
①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
②快速区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的方法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萤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③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
观察颜色
磁铁反应
磁铁矿
铁黑色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
铜灰色或暗红色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2.岩石
(1)概念: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
集合体,是构成_________圈的主要物质。
(2)类型:岩浆岩、沉积岩、
岩。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_________冷凝形成的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_________冷凝形成的
安山岩、_________
矿物
岩石
变质
地表以下
喷出地表
玄武岩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______、______形成的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于______、______等条件变化,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片麻岩、________、石英岩
沉积
固结
温度
压力
大理岩
[思考] 安徽黄山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构成黄山山体的岩石类型是什么?
提示 (侵入型)岩浆岩。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岩石之间可以相互

(2)岩石的转化
转化
岩浆岩
变质
沉积
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
(地球内能)。
(3)循环过程:
(4)地理意义:大地的沧桑巨变、
的持续转化。
软流层
放射能
地壳物质形态
【温馨提示2】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思考]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高温重新熔化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凝形成岩浆岩。
探究点1 岩石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请分析下列问题。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2)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3)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参考答案 (1)矿物。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2)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3)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矿物是岩石的基本单元,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综合思维
结合图示,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化石所存在的岩石、片麻岩与花岗岩的关系
知能升华
1.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原料
注:①石灰岩形成于温暖海洋,其主要成分是CaCO3;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须有可溶性石灰岩。
②花岗岩多为球形巨石,岩体为一整体;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①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②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例如:上图中大理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石灰岩、岩浆岩。
素养凝练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3)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解析 第(1)题,通过地层剖面图考查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破坏了⑥④③②岩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⑥④③②各层,其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岩层。第(2)题,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变质形成大理岩。第(3)题,①处岩石在地表部分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喷出岩,因岩浆喷出时,大量挥发性物质从中溢出,因而有许多气孔构造;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是大理岩,按成因分类属于变质岩;而选项A和D都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答案 (1)C (2)C (3)B
探究点2 岩石圈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橘子洲为湘江中游的沉积沙洲,在其洲头矗立着青年毛泽东的雕像(图1),该雕像全部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冷却凝固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2)按岩石成因分类,花岗岩属于图2中的(  )
A.Ⅰ类岩石
B.Ⅱ类岩石
C.Ⅲ类岩石
D.Ⅳ类岩石
参考答案 (1)C (2)A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综合思维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及图2,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Ⅰ类岩石为侵入岩,Ⅳ类岩石为喷出岩;Ⅲ类岩石为沉积岩;Ⅱ类岩石为变质岩
知能升华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图1
(1)用指向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一般三个箭头指向,若只有一种岩石生成岩浆,则该岩石为变质岩。例如图2中D为变质岩。
图2
②岩浆岩: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岩浆也只能生成岩浆岩。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两个箭头指向。
(2)用图中的关键词来判别
①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转变为沉积岩,如图2中C为沉积岩。
②若岩浆指出两个箭头,则分别为喷出岩与侵入岩。如图2中B为喷出岩,A为侵入岩。
③地幔指向的为岩浆(岩浆来自于上地幔软流层)。如下图中A为岩浆。
图3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素养凝练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1)~(2)题。
(1)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多气孔,所以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第(2)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浮石形成为③,C项正确。
答案 (1)A (2)C(共37张PPT)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案例,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风化
一、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
、侵蚀、搬运、
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3.过程
堆积
平坦
[思考]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 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
变化、水、大气及
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
风化和
风化。
(3)物理风化主要是因
变化引起的,例如寒冻风化或冰劈作用。
温度
生物
化学
生物
温度
(4)物理风化的产物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
化学风化的产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随水流失;部分难溶物质残留在原地。
【温馨提示1】 影响风化壳的因素:气温、降水等
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水蚀作用
①类型:下切侵蚀、溯源侵蚀、
侵蚀。
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侵蚀类型
对河谷的影响
发生地区
形成的地貌
下切侵蚀
______河床或沟床
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
____形谷
溯源侵蚀
使沟谷或河流向源头方向_______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_____之处
瀑布位置的后退
侧向侵蚀
弯曲的河段凹岸______,凸岸______
在山区,使河谷展___,在平原地区使河谷变_______
曲流带、牛轭湖
侧向
加深
V
伸长

侵蚀
堆积

弯曲
【温馨提示2】 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①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②曲流河段: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
(2)沉积作用
①概念: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②特点:河流流速越大,沉积物的颗粒越大,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_____。
③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
、三角洲等。

冲积平原
3.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①类型:吹蚀作用和
作用。
②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
①形成的地貌:沙丘。
②沙丘的形成过程:在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变
,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
,形成沙丘。
磨蚀

堆积
[思考] 
提示 “数家新住处”应在河流凸岸,“沙里淘金”应在河流凸岸。
探究点1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
“黄河石林”地貌奇观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外力侵蚀
B.外力堆积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2)
“黄河石林”与云南“路南石林”相比(  )
A.都是喀斯特地貌
B.都位于湿润区内
C.都与地下径流有关
D.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参考答案 (1)A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文字材料及图示黄河石林的形态,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黄河石林的成因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湿润区,而黄河石林分布在甘肃省等相对干旱的地区,不是喀斯特地貌,但甘肃及云南都位于我国西部
知能升华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阳光曝晒、冻融作用、冰劈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
雅丹地貌,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丹霞地貌,V形谷,坡面破碎,沟壑纵横、瀑布、“红色沙
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蚀作用
冰川
峡湾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海水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碛丘陵
流水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海水
沙滩
滨海地区
风力
沙丘、沙垄
干旱内陆及邻近区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3.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①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如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素养凝练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
“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解析 第(1)题,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主要外力是风力,蘑菇群岩层是风蚀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第(2)题,根据材料,“蘑菇沙漠”由风力侵蚀形成,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
答案 (1)A (2)D
探究点2 河流地貌与风积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A (2)B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等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知能升华
1.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凹岸、凸岸的判别及应用
(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图示法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3)应用:凹岸侵蚀——需加固堤岸、建港口(水深且不易淤积),凸岸堆积——淘金,聚落分布。
3.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类型:
类型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类型
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风向的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河流流向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貌与自然灾害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
沙丘——荒漠化
素养凝练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1)~(2)题。
(1)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解析 第(1)题,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第(2)题,图示②④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答案 (1)B (2)D(共32张PPT)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案例,掌握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聚居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
的场所。
②范围: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③在聚落形成和发展中,
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地形
(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平原地区
丘陵和山区
地形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规模
一般较_____
一般较小
分布
多呈团聚型、______式的格局
空间分布相对______
人口
聚居的人口较____
聚居的人口较少

棋盘
分散

【温馨提示1】 我国古村落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的原因:河谷阶地靠近河流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没。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密度:我国地势
高东
,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为西部_______,东部

西

稀疏
稠密
(2)影响形态: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
状;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
”字形分布。
(3)选线: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影响

网络

减弱
[思考] 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
为什么古代的聚落大多建在河流的“汭位”呢?
提示 河流曲流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河流凸岸(即“汭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_____。
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塑造着新的_____________。
增大
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2】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2)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是否顺应了自然规律。
[思考] 有人说,在南方丘陵地区修梯田利于农业生产,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修梯田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减轻水土流失。
探究点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古镇周边环境图示及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1)B (2)B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文字材料及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靠近湖泊建设新城可能会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靠近古镇建城,可能会对古镇造成破坏,不利于保护古镇原有风貌;凹岸水较深,又远离湖泊,可发展港口运输,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弯曲的河段受弯道环流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知能升华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4)河流冲积地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5)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4.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易错提醒】 (1)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热带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因其地势高,气候凉爽。
素养凝练
下图是位于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城卫星三维图片,图中甲处为某开发商新建楼盘,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1)~(2)题。
(1)泸定县城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属于(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2)对甲处楼盘选址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位于凸岸,易受河水侵蚀坍塌
B.位于凹岸,易受河水侵蚀坍塌
C.位于凸岸,泥沙淤积,不易坍塌
D.位于凹岸,泥沙淤积,不易坍塌
解析 第(1)题,图示县城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因河流流速减缓使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甲处位于凸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面积逐渐扩大而不易坍塌。
答案 (1)B (2)C
探究点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济州岛(属于火山岛),韩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度蜜月之地,岛内公路四通八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岛内公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
B.地形
C.景点
D.河流
(2)岛内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居住人口少
C.自然灾害较少
D.面积小,公路运输灵活方便
参考答案 (1)B (2)D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岛上多山地丘陵,沿海公路呈环形,密度较大;岛屿中间公路密度小,说明受地形影响大。济州岛是韩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度蜜月之地,人口多;济州岛为火山岛,自然灾害较多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该岛面积小,修建铁路里程短,加上火山岛地形起伏较大,铁路的建设成本高,灵活性差,而公路运输灵活方便,建设成本低
知能升华
山区交通线选择的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网密度
一般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素养凝练
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大山的古栈道闻名全国。古人在山区发现“有谷必有水,遇水必有源,源头必相连”。据此完成(1)~(2)题。
(1)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都是“沿溪开道”,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坡度小
B.施工取水方便
C.扩大运输市场
D.劳工数量充足
(2)栈道修建时,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少占耕地,保障农业用地
B.减少投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C.减少坡度,保障行人安全
D.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
解析 第(1)题,秦岭山区地形崎岖,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平坦,修建交通线成本较低,故A正确;故B、C、D错误。故选A。第(2)题,从材料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栈道修在陡崖的石壁上,与耕地无关,故A错误;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会加大投入,故B错误;层数增多与坡度无关,故C错误;层数增多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 (1)A (2)D(共35张PPT)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综合思维)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掌握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太阳能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________及地球重力能等
表现形式
_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__等
风化、____、搬运和____等作用
对地表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关系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侵蚀
堆积
【温馨提示1】
(1)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思考]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下图为南斯拉夫的“猫咪山”。
请思考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其表现主要是什么?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提示 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和侵蚀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分为
大板块,其中A为
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________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
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为
、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大陆板块隆起形成岛弧或
。如图中b、c处。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
山脉、青藏高原。
③在板块张裂地区,形成
或海洋。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亚欧
印度洋
南极洲
消亡边界
海沟
海岸山脉
喜马拉雅
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
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图1
地壳运动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
,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叫
,形成山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
,形成谷地。
图2中背斜成为
,向斜成为
,此现象被称为地形倒置。
图2
弯曲
背斜
向斜
谷地
山岭
【温馨提示2】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②断层:图1中C处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组合类型
岩层特点
图示
实例
_____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
华山、泰山
地堑
中间部分_________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断裂
位移
地垒
相对下沉
【温馨提示3】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类型:火山喷发可分为
和中心式喷发。
(2)地表形态:
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形成
高原。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在地表形成
、火山口等火山地貌。火山口有时候会积水成

裂隙式喷发
玄武岩
火山锥

[思考] 2019年9月8日6时42分,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分析此次地震的能量来源及具体成因。
提示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探究点1 板块运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参考答案 (1)A (2)D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及日本福岛地震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而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知能升华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4)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3.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素养凝练
读冰岛某岛屿示意图(如下),完成(1)~(2)题。
(1)该岛位于(  )
A.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D.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2)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解析 第(1)题,冰岛位于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D正确。第(2)题,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玄武岩,A正确。
答案 (1)D (2)A
探究点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
观测点





海拔/米
531
512
563
615
575
出露岩层代号
Q
P
Q
S
Q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
A.L1线
B.L2线
C.L3线
D.L4线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B.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C.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M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参考答案 (1)D (2)B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判断海拔的大小,图中只有L2线和L4线的高度超过了600米;根据各点海拔的数值变化规律可知,L4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说明该地M处为背斜构造,N处为向斜构造。背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易受外力侵蚀,向斜不易被侵蚀
知能升华
1.褶皱构造与地貌
?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据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
背斜
向斜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2.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找油气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修隧道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建采石场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找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素养凝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解析 第(1)题,图示三地的表层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向斜。第(2)题,乙处为向斜的槽部,有利于储存地下水,不宜开挖隧道。
答案 (1)B (2)D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案例,掌握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②范围: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③在聚落形成和发展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区
丘陵和山区
地形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
规模
一般较大
一般较小
分布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人口
聚居的人口较多
聚居的人口较少
【温馨提示1】 我国古村落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的原因:河谷阶地靠近河流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没。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密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2)影响形态: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3)选线: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减弱。
[思考] 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
为什么古代的聚落大多建在河流的“汭位”呢?
提示 河流曲流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河流凸岸(即“汭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
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2】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2)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是否顺应了自然规律。
[思考] 有人说,在南方丘陵地区修梯田利于农业生产,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 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修梯田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减轻水土流失。
探究点1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古镇周边环境图示及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⑤河岸d在洪水期相对于a、b和c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1)B (2)B
[设问视角]
综合思维
结合文字材料及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靠近湖泊建设新城可能会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靠近古镇建城,可能会对古镇造成破坏,不利于保护古镇原有风貌;凹岸水较深,又远离湖泊,可发展港口运输,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弯曲的河段受弯道环流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知能升华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4)河流冲积地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5)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和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4.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易错提醒】 (1)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热带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因其地势高,气候凉爽。
素养凝练
下图是位于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城卫星三维图片,图中甲处为某开发商新建楼盘,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1)~(2)题。
(1)泸定县城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属于(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2)对甲处楼盘选址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位于凸岸,易受河水侵蚀坍塌
B.位于凹岸,易受河水侵蚀坍塌
C.位于凸岸,泥沙淤积,不易坍塌
D.位于凹岸,泥沙淤积,不易坍塌
解析 第(1)题,图示县城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因河流流速减缓使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甲处位于凸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面积逐渐扩大而不易坍塌。
答案 (1)B (2)C
探究点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济州岛(属于火山岛),韩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度蜜月之地,岛内公路四通八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岛内公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
B.地形
C.景点
D.河流
(2)岛内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居住人口少
C.自然灾害较少
D.面积小,公路运输灵活方便
参考答案 (1)B (2)D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岛上多山地丘陵,沿海公路呈环形,密度较大;岛屿中间公路密度小,说明受地形影响大。济州岛是韩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度蜜月之地,人口多;济州岛为火山岛,自然灾害较多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该岛面积小,修建铁路里程短,加上火山岛地形起伏较大,铁路的建设成本高,灵活性差,而公路运输灵活方便,建设成本低
知能升华
山区交通线选择的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线网密度
一般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素养凝练
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大山的古栈道闻名全国。古人在山区发现“有谷必有水,遇水必有源,源头必相连”。据此完成(1)~(2)题。
(1)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等都是“沿溪开道”,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坡度小
B.施工取水方便
C.扩大运输市场
D.劳工数量充足
(2)栈道修建时,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少占耕地,保障农业用地
B.减少投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C.减少坡度,保障行人安全
D.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
解析 第(1)题,秦岭山区地形崎岖,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平坦,修建交通线成本较低,故A正确;故B、C、D错误。故选A。第(2)题,从材料在陡崖的石壁山,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者石桩,在木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栈道修在陡崖的石壁上,与耕地无关,故A错误;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会加大投入,故B错误;层数增多与坡度无关,故C错误;层数增多加大栈道承重量,增加安全稳固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 (1)A (2)D
下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会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成条带状分布
2.关于b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b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b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解析 第1题,a位于黄河上游,地形属于高原、山地。结合提取信息:聚落主要分布于深切的河谷两岸→成条带状。第2题,b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结合提取信息: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多→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泥沙含量大→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答案 1.D 2.A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第3题。
3.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
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
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解析 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答案 D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将哈尼人的生活和劳作,都滋养得舒适与方便。读图回答4~5题。
4.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5.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解析 第4题,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第5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答案 4.A 5.B
6.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l)从内外力角度分析,图中山地的形成主要是以________作用为主,图中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以流水作用中________作用为主。
(2)图中C位置往往会形成________地貌,D位置会形成________地貌。
(3)B城镇沿________分布,规模较A城镇________(大或小),这样的分布可以为城镇提供丰富的________和便利的________。
(4)现在计划修建一条从A村落到B城镇的公路,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内外力分析,图中山地的形成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地壳隆起形成山脉。图中河流地貌有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形成主要以流水作用中搬运、堆积作用为主。第(2)题,图中C位置往往会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地貌,D位置会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第(3)题,B城镇沿河流两岸分布,规模较A城镇大,沿河布局可以为城镇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第(4)题,计划修建一条从A村落到B城镇的公路,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②方案,理由是沿谷地修建,地势平坦,难度小,成本低。①线路需要穿越山脉,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难度大,成本高。
答案 (1)内力 搬运、堆积(或堆积、或沉积)
(2)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3)河流 大 水源 水运(交通)
(4)② 沿谷地修建,地势平坦,难度小,成本低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最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⑤
2.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城镇,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解析 第1题,②和⑤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为城镇。第2题,交通便利是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城镇的主要因素。
答案 1.D 2.D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却能看到“S”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据此回答3~5题。
3.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4.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5.村民在位于甲岸地带的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黄河近,水量丰富
B.离聚落近,取水方便
C.岩层过滤,水质较好
D.位置较高,不易被淹
解析 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接着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乾坤湾。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该段黄河含沙量较大,水较浑,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过滤,水质较好,C正确;距黄河近、水量丰富、取水方便、位置较高等不是村民在此打井饮用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答案 3.C 4.A 5.C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完成6~8题。
6.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7.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8.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 第6题,铁路线与天山南麓的1
000米等高线大体平行,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行车安全。第7题,根据比例尺可知城镇(吐鲁番市、鄯善县城)离铁路太远,铁路对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第8题,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绿洲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城镇建设和发展。
答案 6.D 7.B 8.B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据此完成9~10题。
9.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10.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9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10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
答案 9.C 10.A
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
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
12.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A.左汊水速较快
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
D.左汊有江豚栖息
13.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
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
B.改左汊为主航道
C.在左汊修拦水大坝
D.疏浚右汊浅滩区
解析 第11题,和畅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第12题,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右汊径流量小;从图中看出,左汊有江豚栖息区,不宜作航道。第13题,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左汊目前不能作为航道,只能疏浚右汊浅滩区,拓宽航道,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答案 11.B 12.D 13.D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解析 第14题,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15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处河谷形状的区别:①处河谷呈V型,②处河谷呈U型。原因分别是: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________________侵蚀为主;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________________作用加强,河谷展宽。
(2)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________,加上海水的________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________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________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________。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特征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图中①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向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所以①处河谷呈V型。②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以向河谷两岸侵蚀,即侧蚀为主,所以②处河谷呈U型。第(2)题,河流在②处汇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三角洲。形成过程可表述为:河口水流速度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如果①处及附近地区林地变为耕地,会导致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②处河口地貌面积将扩大。第(3)题,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在分布密度上的差异是河流中下游比上游大,因为相对河流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中下游取水更便利;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
答案 (1)向下蚀和溯源(向源头) 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
(2)三角洲 慢 顶托 堆积 水土流失 扩大
(3)大 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 取水更便利 河流流速平缓,航运便利,联系更加便利
17.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该地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濒临大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岳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有多种类型,除火山类型外,北部山地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2)d城市坐落在________(地貌名称)上。修建b村镇到d城的公路,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用字母连线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以________为主,计划修建a村到b村镇的交通线路,在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线路①距离短,修建公路工程量小
B.线路①路途短,经济效益高
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D.线路②工程量大,成本高
(4)a与b两地相比,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山地的类型。山地类型有火山、褶皱山、断块山等。第(2)题,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判读及公路线路的选址。读图,d位于沿海平原,河流的入海口,多形成三角洲地貌,故d城市坐落在三角洲地貌上;b到d的交通线路位于沿海平原地区,考虑经济因素,应选择bced线路,经过的村镇多,服务的人口多,运输效益好。第(3)题,本题考查山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选线。山区地势起伏大,运输方式以公路位置,在山区修建交通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图示①线路穿山越岭,地势起伏大,修建难度大,②线路沿谷地分布,避开陡坡,呈“之”字型分布,难度小,成本较低,比较合理,故选②。第(4)题,本题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读图,a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而b位于河流交汇处,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故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b。
答案 (1)褶皱山 断块山
(2)三角洲 bced 连接村镇较多,运输效益好
(3)公路 ② C
(4)b b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且有便利的交通
18.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解析 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答案 (1)“V”型 槽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2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哈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平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碛;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盆地内有很多距今约3
000年前的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下图为哈密盆地古城堡、古墓群和现代城镇分布及附近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简析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的原因。
(3)说出图中区域交通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析 第(1)题,图示地貌属于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且具有层理结构,据此推测其形成过程。第(2)题,结合图示现代城市和古墓群相对位置可知,人类活动向河流上游地区移动,导致古城堡及古墓群逐渐废弃,这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根据图示区域环境特征,从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1)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长期在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下形成。
(2)古城堡及古墓群均为古代绿洲所在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及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使古代绿洲荒漠化加剧,绿洲被废弃;古代绿洲被废弃后,人类活动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形成新的绿洲(城镇),从而使得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
(3)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夏半年太阳辐射强烈;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不利于路基建设;沿线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沿线地区城镇稀少,后勤补给不便等。(共15张PPT)
章末小结2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见图示]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岩层倾斜或弯曲说明有褶皱,岩层倾角不一致,可能发生多次褶皱。如图4中至少出现2次褶皱。
图4
(3)断层的岩层是倾斜的说明先褶皱后断层,如图4乙处先发生褶皱后断层。
(4)未断裂的岩层断层后形成,断裂的岩层断层前形成。
(5)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6)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7)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8)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从岩石的形成开始。
二、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地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第二种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第三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严格讲地球上的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只不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因此在分析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褶皱
背斜山
向斜谷
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岩层受挤压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
断层
断块山
断层谷
断层崖
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地带,岩层沿断裂面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陷形成断层谷,断裂面形成断层崖
岩浆活动
火山
熔岩
高原
地下炽热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或熔岩高原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
沟谷
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冰川侵蚀地貌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沉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3.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背斜谷向斜山
内外力作用
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内外力作用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沉积而形成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图示的判别。
2.板块运动:类型及形成的地貌。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4.地质构造:类型、判别、形成的地貌、在实践中的应用。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6.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及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及地质构造等,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地形、地貌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地形与人类活动(聚落、交通)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地质学类专业学校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
2
成都理工大学
A+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
4
南京大学
A
5
同济大学
A-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说出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属性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4)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5)自然界常见的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等。
【温馨提示1】
①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
②快速区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的方法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萤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③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观察颜色
磁铁反应
磁铁矿
铁黑色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
铜灰色或暗红色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2.岩石
(1)概念: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思考] 安徽黄山山体主要由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构成,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构成黄山山体的岩石类型是什么?
提示 (侵入型)岩浆岩。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岩石的转化
①岩浆岩浆岩。
②各类岩石变质岩。
③各类岩石沉积岩。
④各类岩石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放射能(地球内能)。
(3)循环过程:
(4)地理意义:大地的沧桑巨变、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温馨提示2】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思考]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高温重新熔化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凝形成岩浆岩。
探究点1 岩石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请分析下列问题。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2)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3)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参考答案 (1)矿物。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2)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3)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矿物是岩石的基本单元,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综合思维
结合图示,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化石所存在的岩石、片麻岩与花岗岩的关系
知能升华
1.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用途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原料
注:①石灰岩形成于温暖海洋,其主要成分是CaCO3;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必须有可溶性石灰岩。
②花岗岩多为球形巨石,岩体为一整体;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①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②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例如:上图中大理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石灰岩、岩浆岩。
素养凝练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3)①处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解析 第(1)题,通过地层剖面图考查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破坏了⑥④③②岩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⑥④③②各层,其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岩层。第(2)题,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变质形成大理岩。第(3)题,①处岩石在地表部分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喷出岩,因岩浆喷出时,大量挥发性物质从中溢出,因而有许多气孔构造;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是大理岩,按成因分类属于变质岩;而选项A和D都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答案 (1)C (2)C (3)B
探究点2 岩石圈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橘子洲为湘江中游的沉积沙洲,在其洲头矗立着青年毛泽东的雕像(图1),该雕像全部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冷却凝固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2)按岩石成因分类,花岗岩属于图2中的(  )
A.Ⅰ类岩石
B.Ⅱ类岩石
C.Ⅲ类岩石
D.Ⅳ类岩石
参考答案 (1)C (2)A
[设问视角]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综合思维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及图2,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Ⅰ类岩石为侵入岩,Ⅳ类岩石为喷出岩;Ⅲ类岩石为沉积岩;Ⅱ类岩石为变质岩
知能升华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图1
(1)用指向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一般三个箭头指向,若只有一种岩石生成岩浆,则该岩石为变质岩。例如图2中D为变质岩。
图2
②岩浆岩: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岩浆也只能生成岩浆岩。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两个箭头指向。
(2)用图中的关键词来判别
①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转变为沉积岩,如图2中C为沉积岩。
②若岩浆指出两个箭头,则分别为喷出岩与侵入岩。如图2中B为喷出岩,A为侵入岩。
③地幔指向的为岩浆(岩浆来自于上地幔软流层)。如下图中A为岩浆。
图3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素养凝练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1)~(2)题。
(1)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因此浮石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迅速降低形成的,因冷却较快与气体挥发,多气孔,所以质轻,能浮于水面,A项正确。第(2)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浮石形成为③,C项正确。
答案 (1)A (2)C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
A.矿产
B.矿物
C.岩石
D.地壳
解析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单质或化合物,B对。由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有用矿物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矿产,A、C、D错。
答案 B
“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2~3题。
2.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3.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解析 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血迹石”是海生生物遗体,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奇特岩石,成因属于沉积岩中的石灰岩。“千人石”是喷发出的岩浆冷凝形成,成因类型相同是岩浆岩中的玄武岩。C对。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不是岩浆喷出形成的,A错。大理岩、片麻岩是变质岩,B、D错。第3题,根据材料,“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属于沉积岩,A对。
“血迹石”形成于海洋中,没有经历风化作用,侵蚀、搬运作用也不在形成过程中,B错。“千人石”是岩浆冷凝形成的,沉积岩中一般含有化石,C错。“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冷凝作用,D错。
答案 2.C 3.A
“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流纹岩广布,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左图为雁荡山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甲乙丙丁戊为三大岩类、岩浆和沉积物,a、b、c、d为各类地质作用。完成4~5题。
4.雁荡山的典型岩石是(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5.与该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相符的是(  )
A.甲 a
B.乙 c
C.丁 d
D.戊 b
解析 第4题,由题意可知流纹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故其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故选C。第5题,由图可知甲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丙,故甲为沉积物,丙为沉积岩,则戊为变质岩,三个箭头指向丁应为岩浆,乙为岩浆岩,故选B项。
答案 4.C 5.B
6.青岛某中学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去野外进行岩石考察,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岩石的图片(如下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①图中的岩石是________岩,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白而致密的大理石又称汉白玉。泰姬陵就是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的。汉白玉按成因属________岩,它是在________条件下,由________岩变质形成。因其色泽美观,被广泛用作________和装饰材料。
(3)去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同学带回了不少五大连池中的岩石,这些岩石大部分都有气孔构造,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4)湖南张家界红色地层中的岩石最有可能是________岩(成因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的岩石________成因与其相似。
(5)青岛崂山“怪石”主要是岩浆岩中的________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常呈现圆滑而巨大的岩石形态。该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大,易辨认,常见的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三种)
解析 第(1)题,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CaCO3;该岩石的主要用途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第(2)题,汉白玉是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第(3)题,五大连池是岩浆穿过沉积岩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的火山口,因而其中的岩石为喷出岩(玄武岩等);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其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散发,而形成了气孔构造。第(4)题,图中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而为沉积岩。第(5)题,图中的岩石多为球形巨石,岩体为一整体,判断为花岗岩;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答案 (1)石灰 CaCO3 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2)变质 高温高压 石灰 建筑
(3)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从熔岩中逸出而形成大小和数量不同的气孔。
(4)沉积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①
(5)花岗(侵入) 石英 长石 云母
一、选择题
根据下面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A.岩浆、岩石、土壤
B.岩石、矿物、矿产
C.矿产、岩石、矿物
D.矿物、矿产、岩石
2.下列物质不属于a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石英
D.玄武岩
解析 第1题,图中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形成矿物(a),有用的矿物质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形成矿产(b),矿产存在于岩石(c)中,故D正确。第2题,a是矿物,不属于a的是玄武岩,玄武岩是岩石,故选D项。
答案 1.D 2.D
3.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图中X代表的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B.砂岩
C.花岗岩
D.板岩
解析 石灰岩遇到岩浆受热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 A
有研究表明,形成沉积岩的沉积物亮度能反映其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沉积物的亮度与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而碳酸盐多生成于湿润环境。读某地不同深度沉积岩中沉积物亮度变化图。完成4~5题。
4.该类岩石具有的突出特征(  )
A.颜色艳丽
B.具有层次
C.硬度较大
D.疏松多气孔
5.图示沉积物亮度变化能反映该区域古气候具有的特征是(  )
A.干湿交替
B.冷暖交替
C.以湿润为主
D.以干旱为主
解析 第4题,从材料中分析,该岩层为沉积岩,并且亮度随深度波动,所以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B项正确。颜色艳丽和硬度较大的岩石多为变质岩;疏松多气孔的岩石多为玄武岩,故A、C、D项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沉积物的亮度与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而碳酸盐多生成于湿润环境”,
并且亮度随深度波动,图示沉积物亮度变化能说明反映该区域古气候具有的特征是干湿交替,A项正确。
答案 4.B 5.A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戊是沉积物,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或岩浆,①~⑤代表某种地质作用。完成6~7题。
6.①~⑤中代表重熔再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物质属于图中甲代表的是(  )
A.岩浆
B.石灰岩
C.大理岩
D.流纹岩
解析 第6题,戊是沉积物,则甲为沉积岩,沉积岩可以形成变质岩乙,丙处有三个箭头指向,且只有一个箭头外指向丁,故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指向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故③代表重熔再生,选C。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甲为沉积岩,选项中,大理岩、流纹岩、石灰岩分别属于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故本题选B。
答案 6.C 7.B
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9.“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8题,结合题意,古文中的“火”指的是岩浆,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C项正确。第9题,“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指的是岩浆岩(喷出岩)的生成。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故C项正确。
答案 8.C 9.C
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
11.关于图中数字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解析 第10题,a是岩浆冷却凝固,b是重熔再生,c是变质作用,d是外力作用。第11题,岩浆冷却凝固形成②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代表,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三大类岩石受外力作用都可变成①沉积岩;板岩是变质岩。
答案 10.C 11.B
下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12~13题。
12.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3.在右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2题,根据材料中“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可以得知其属于变质岩,D正确。第13题,右图中所有物质均能指向C证明C为岩浆。C只能指向A证明A为岩浆岩。又根据D中含有化石可以判断D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冷却凝固。翡翠属于变质岩,形成的作用为变质作用,②正确。故选择B。
答案 12.D 13.B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15.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解析 第14题,沉积岩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因此沉积岩由先到后的顺序是④③②①;岩浆岩只会侵入到已形成的岩层中,因此岩浆岩形成晚于沉积岩,同理⑥形成晚于⑤,因此图中岩石形成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⑤⑥,C正确。第15题,⑤是岩浆,岩浆温度高,石灰岩受热形成大理岩,因此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大理岩,B正确。
答案 14.C 15.B
二、非选择题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________岩,B处为________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侵入到别的岩层中,为岩浆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位于沉积岩层之中;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应喷出地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成时位置的不同。第(3)题,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第(4)题,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第(5)题,B地层侵入到A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A,再形成B。
答案 (1)沉积 岩浆
(2)见下图,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存在化石
(5)先形成A,再形成B
17.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箭头,以正确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将字母A、B、C、D所代表的作用填在图中箭头旁。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处在不断运动中,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相互转化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具体体现。变式图将教材图简化,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将转化的箭头画出。第(2)题,每一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根据岩石的成因,作出正确的选择。第(3)题,将全过程予以概括: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答案 (1)(2)如下图
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3)从岩浆形成转化为各种岩石,各种岩石又形成新岩浆
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1)按照成因,甲是________岩,乙是________岩。乙岩石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________构造,二是常含有化石。
(2)从分布位置看,两岩石形成于________(填“地表”或“地下”),丁岩石形成于________(填“地表”或“地下”)。
(3)从形成条件看,②作用是________,形成了丙岩石。③作用是________,形成了丁岩石。
(4)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能量来源①是________。丙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其可变质成________(填岩石名称)。丁岩石最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________。
解析 第(1)题,按照成因,甲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乙岩石为沉积岩,它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常含有化石。第(2)题,图中显示,两岩石形成于地下,丁岩石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形成于地表。第(3)题,从形成条件看,丙岩石为岩浆喷发形成的侵入岩,则②作用是侵入作用。③作用与丁岩石相连,丁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则③作用是喷出作用。第(4)题,①是地球内部或放射性物质衰变或放射热,它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能量来源。丙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其可变质成片麻岩。丁岩石是喷出岩,最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
答案 (1)变质 沉积 层理
(2)地下 地表
(3)侵入 喷出
(4)地球内部或放射性物质衰变或放射热 片麻岩 玄武岩
19.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3)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下图)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海浪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第(2)题,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第(3)题,台湾“女王头”的“玉颈”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不断变细的。第(4)题,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答案 (1)岩浆岩 变质岩
(2)③ ②
(3)② 
(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章末小结2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见图示]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岩层倾斜或弯曲说明有褶皱,岩层倾角不一致,可能发生多次褶皱。如图4中至少出现2次褶皱。
图4
(3)断层的岩层是倾斜的说明先褶皱后断层,如图4乙处先发生褶皱后断层。
(4)未断裂的岩层断层后形成,断裂的岩层断层前形成。
(5)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6)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7)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8)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从岩石的形成开始。
二、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地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第二种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第三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严格讲地球上的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只不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因此在分析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褶皱
背斜山向斜谷
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岩层受挤压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
断层
断块山断层谷断层崖
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地带,岩层沿断裂面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陷形成断层谷,断裂面形成断层崖
岩浆活动
火山熔岩高原
地下炽热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或熔岩高原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冰川侵蚀地貌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沉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3.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思考方向
地理术语
背斜谷向斜山
内外力作用
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内外力作用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沉积而形成
读P地地层剖面图,回答第1题。
1.P地区的地壳演化过程是(  )
A.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
B.断层—褶皱—岩浆侵入—沉积
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褶皱
D.沉积—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解析 图中呈水平分布的岩层属于沉积岩,说明有沉积过程;同时沉积岩层不连续分布,出现了断层;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花岗岩部分穿插到沉积岩中,则有岩浆侵入过程;最上面有沉积物,说明最后有沉积过程。
答案 D
如下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
2.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答案 C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第4题,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故选D。
答案 3.C 4.D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的地貌景观是位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或洪积扇),由于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的流水,流出山口流水速度减缓,碎石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
答案 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