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2 18:22:48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内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案例,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的内容
1.分析区域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1)地形状况:分析地貌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情况、______特征等。
(2)气候状况:判断气候______
,分析温度和降水的______变化及其______关系。
(3)植被状况: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______及分布特征。
(4)水文状况: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______概况,以及径流量及______变化等。
(5)土壤状况:分析主要土壤______及分布特征。
基本形态
组合
分布
类型
季节
组合
类型
分布
季节
类型
2.归纳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方法
常采用__________、实地调查、综合思维、
______比较等方法。
2.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步骤
收集资料→______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______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包括气候特征分析、水文特征分析、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________关系分析和______分析。
文献查阅
差异
要素
整体
多要素
综合
[思考] 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提示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导图构建]
探究点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素养设问]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参考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30°N~40°N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知能升华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及用语
要素
内容
用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要素
内容
用语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
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要素
内容
用语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素养凝练
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该国中部地区年均温在22
℃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图乙为图甲中①地的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安哥拉的地形特征。
(2)简述①地的气候特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分别从地形类型、分布状况和地势起伏状况来描述。第(2)题,描述气候特征,首先要根据①地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进行气候的综合性描述,然后分别从气温、降水及季节分配角度进行描述。
答案 (1)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为高原,西部有狭小的沿海平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气候凉爽;全年温差较小;全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分配不均。
学会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案例展示】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下表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进行的区域差异分析。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位于43°N~48°N之间,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大陆性较强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
以黑土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石油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
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甜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
农业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生产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方法总结】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交流讨论]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秦岭南北的迥异风光。下面是该片的部分解说词和图像材料。据此完成(1)~(2)题。
解说词一:“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1)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境内河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D.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解说词二:“迥异于南方梯田的润泽,黄土高原上为旱地梯田。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
(2)陕西梯田的南北差异表现为(  )
A.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
B.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
D.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和图示可知,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秦岭、渭河;陕南河流冬季不结冰,陕北泾河、渭河整体上是由高纬流向低纬,不会出现凌汛,黄河由低纬流向高纬,可能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第(2)题,秦岭为我国南北方、亚热带和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陕南以水稻为主,陕北以小麦为主;陕南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陕北为背风坡,降水少,需引水灌溉;陕南为亚热带,温度更高,陕北温度较低,地膜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保水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1)D (2)D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2.结合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1.地表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表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整体性的表现
一是要素的内在关联性,二是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三是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二、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地表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提示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三、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尺度来看,相对其他星球的环境,地表环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2.从地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的地表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思考] 青藏地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 高寒。
四、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从全球角度来看,地表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思考]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5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1 地表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材料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材料二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
m,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主要体现了地表环境的什么要素?
(2)(综合思维)材料二中所说的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3)(综合思维)两材料反映出了地表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
(2)水文。
(3)整体性
知能升华
1.地表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图解地表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INCLUDEPICTURE
"../D57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8.tif"
\
MERGEFORMAT
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表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四大圈层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上图所示。
素养凝练
1.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表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表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表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答案 (1)A (2)D (3)C
探究点2 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INCLUDEPICTURE
"../D57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9.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
(2)(综合思维)近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3)(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
参考答案 (1)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近代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
(3)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知能升华
1.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地表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INCLUDEPICTURE
"../D58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0.tif"
\
MERGEFORMAT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不同区域内的地表环境具有一致性特征。例如,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共同构成了该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INCLUDEPICTURE
"../D5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1.tif"
\
MERGEFORMAT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例如桂林“山水”就是在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INCLUDEPICTURE
"../D58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2.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2.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表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表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表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地表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第(2)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1)C (2)C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交流讨论] 试绘制关联图示意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西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参考图示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D58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读下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58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4.tif"
\
MERGEFORMAT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1.B 2.B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INCLUDEPICTURE
"../D58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5.tif"
\
MERGEFORMAT
3.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4.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解析 第3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第4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流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答案 3.D 4.B
5.下图表示的是地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INCLUDEPICTURE
"../D58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6.tif"
\
MERGEFORMAT
(1)此图反映出地表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 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下图为地表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58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7.tif"
\
MERGEFORMAT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1题,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体现了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右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
答案 1.A 2.D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58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8.tif"
\
MERGEFORMAT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解析 第3题,读图可以看到,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绝,B对。第4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答案 3.B 4.D
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4.tif"
\
MERGEFORMAT
5.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相互影响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5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6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答案 5.A 6.C
读早春短命植物大致分布范围图,回答7~8题。
INCLUDEPICTURE
"../D58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89.tif"
\
MERGEFORMAT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早春短命植物分布在内陆地区,这些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②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 ③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④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我国伊犁(伊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是(  )
A.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
B.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
C.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
D.从河谷到高海拔地区落差大,植物种类多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分布的地区看早春短命植物一部分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区会受到海洋气团控制,①错;植物利用早春融化雪水或雨水生长发育,②对;夏秋季无植物的原因是该区域夏季炎热,短命植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逃避干旱的夏季休眠现象,这些地区不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错;短命的原因是一年中只有早春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④对。选择D。第8题,冬季受北冰洋气流影响,降雪量大,早春积雪融化,为植物提供充足水源,这些只能说使植物生长好,不是物种多的主要原因,A、B错;条件差别大,植物种类多,D对;夏季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速度快,不是植物种类丰富,C错。
答案 7.D 8.D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INCLUDEPICTURE
"../D59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0.tif"
\
MERGEFORMAT
9.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0.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 第9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10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答案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
"../D59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1.tif"
\
MERGEFORMAT
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地表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热带雨林。 地表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400余千米,大部分海拔在1
200米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下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
INCLUDEPICTURE
"../D59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2.tif"
\
MERGEFORMAT
(1)说出图中山地东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差异。
(2)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
(3)说明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山地西侧地形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理由。
解析 第(1)题,读等高线图可知,图中区域东侧等高线稀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图中区域西侧等高线数值大于1
000米,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中间区域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数值从200米升到1
000米,为太行山区。第(2)题,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图中山地为太行山,太行山冬季阻挡了西北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时,太行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第(3)题,山地西侧是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还可以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轻风、旱、涝灾害。
答案 (1)东侧: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西侧: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
(2)山地阻挡了冬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水土流失,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并积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或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减缓地表径流,有利于泥沙沉积,防止水土流失);减轻风、旱、涝等灾害,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速生杨树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根深叶茂,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种速生杨树,为我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提供制作家具木材、建房材料、燃料和造纸原料等,对我国北方人们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每年4~5月份正是北方各地速生杨树开花时节,雌性杨树释放白絮,造成杨树花絮漫天飞舞,导致空气污染,并传播疾病,引起人们皮肤过敏,并诱发火灾,给人们的出行和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下图为速生杨树幼苗和成年杨树对比图片。
INCLUDEPICTURE
"../D59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3.tif"
\
MERGEFORMAT
(1)分析速生杨树生长对小区域内气候、土壤的影响。
(2)分析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
(3)每年的4~5月份我国南方杨树花絮污染很轻,试分析原因。
(4)面对杨树花絮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请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 第(1)题,森林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分析;对土壤的影响则应从对土壤表层和土壤较深层的对比来说明。第(2)题,20世纪60年代,华北平原广泛引种速生杨树的原因主要结合杨树生长习性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分析。第(3)题,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杨絮污染较轻的主要原因应从树种数量和气候两个方面来分析。第(4)题,治理杨絮空气污染问题应从更换树种、选择性栽种、生物改良、增加洒水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对气候: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湿度;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小。对土壤:杨树根系发达,吸收较深土壤中的养分;每年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地表,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
(2)杨树易成活,生长速度快,成材时间短,可满足生产、生活对木材的迫切需求;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
(3)南方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树种繁多,速生杨树较少;南方地区降水多,湿度大,杨絮难以浮起。
(4)砍伐病残危杨树,原地补种当地其他树种;只栽种雄性杨树,不栽雌性杨树;采用生物措施,修剪生长茂盛的雌性杨树,降低飞絮总量;增加洒水次数,用水沾湿花絮,降低污染;加强林业科技投入,加快对杨树树种的改良等。(共31张PPT)
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结合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1.地表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_______、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表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
___________

气候
相互影响
3.整体性的表现
一是要素的内在________,二是环境特征的________
,三是发生发展的________。
二、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____________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联性
一致性
统一性
地表环境
[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提示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三、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尺度来看,相对其他星球的环境,地表环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具有______系统以及__________功能等。
2.从地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的地表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征。
生命
自我调节
相对一致性
[思考] 青藏地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 高寒。
四、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从全球角度来看,地表环境具有统一的___________与发展过程。
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特征的___________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发生机制
发生原因
[思考]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回归线上的“绿洲”,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导图构建]
探究点1 地表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材料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材料二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
m,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主要体现了地表环境的什么要素?
(2)(综合思维)材料二中所说的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3)(综合思维)两材料反映出了地表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
(2)水文。
(3)整体性
知能升华
1.地表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图解地表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表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四大圈层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上图所示。
素养凝练
1.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表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表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若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表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答案 (1)A (2)D (3)C
探究点2 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
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是什么?
(2)(综合思维)近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3)(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
参考答案 (1)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近代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
(3)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知能升华
1.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地表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不同区域内的地表环境具有一致性特征。例如,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共同构成了该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例如桂林“山水”就是在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素养凝练
2.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表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表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地表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地表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第(2)题,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1)C (2)C
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交流讨论] 试绘制关联图示意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 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西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参考图示如下图: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内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案例,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的内容
1.分析区域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1)地形状况: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2)气候状况: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3)植被状况: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4)水文状况: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径流量及季节变化等。
(5)土壤状况: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2.归纳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方法
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
2.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步骤
收集资料→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包括气候特征分析、水文特征分析、其他要素特征分析、多要素关系分析和综合分析。
[思考] 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提示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59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INCLUDEPICTURE
"../D59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5.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上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参考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30°N~40°N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知能升华
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及用语
要素
内容
用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素养凝练
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该国中部地区年均温在22
℃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图乙为图甲中①地的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INCLUDEPICTURE
"../D596甲.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6甲.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6.tif"
\
MERGEFORMAT
(1)描述安哥拉的地形特征。
(2)简述①地的气候特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分别从地形类型、分布状况和地势起伏状况来描述。第(2)题,描述气候特征,首先要根据①地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进行气候的综合性描述,然后分别从气温、降水及季节分配角度进行描述。
答案 (1)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为高原,西部有狭小的沿海平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气候凉爽;全年温差较小;全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分配不均。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学会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案例展示】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下表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进行的区域差异分析。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位于43°N~48°N之间,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大陆性较强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
以黑土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石油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
农业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甜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
农业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生产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方法总结】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59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7.tif"
\
MERGEFORMAT
[交流讨论]
纪录片《航拍中国》带观众领略秦岭南北的迥异风光。下面是该片的部分解说词和图像材料。据此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59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8.tif"
\
MERGEFORMAT
解说词一:“一山一水决定了陕西的格局,把陕西一分为三……早春时节,自北向南,黄土高原大雪飘飞,关中平原小麦滴翠,陕南山地鲜花怒放。”
(1)关于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B.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境内河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D.陕南山地位于亚热带
解说词二:“迥异于南方梯田的润泽,黄土高原上为旱地梯田。陕北的春天来得晚,春播之后的梯田,常常要铺上塑料薄膜。”
(2)陕西梯田的南北差异表现为(  )
A.南方种春小麦,北方种冬小麦
B.北方梯田热量更充足,土壤更肥沃
C.南方梯田更重视引水灌溉工程
D.北方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保温、保水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和图示可知,陕西的“一山一水”分别指秦岭、渭河;陕南河流冬季不结冰,陕北泾河、渭河整体上是由高纬流向低纬,不会出现凌汛,黄河由低纬流向高纬,可能出现凌汛,故D项正确。第(2)题,秦岭为我国南北方、亚热带和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陕南以水稻为主,陕北以小麦为主;陕南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陕北为背风坡,降水少,需引水灌溉;陕南为亚热带,温度更高,陕北温度较低,地膜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保水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1)D (2)D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有(  )
①文献查阅 ②实地调查 ③综合思维 ④差异比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 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
答案 B
2.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对该省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侵蚀强烈
B.光照强烈,氧气不足
C.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D.河水浑浊,含沙量大
解析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光照强烈,氧气不足是青藏高寒区的特征;黄沙漫漫,驼铃叮当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 D
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据此回答3~4题。
3.为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收集各个要素的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主要收集数据 ④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时,需要进行(  )
①单要素特征分析 ②多要素关系分析 ③综合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第3题,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数据资料,也需要影像、地图等资料。第4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的内容。
答案 3.D 4.D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本,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INCLUDEPICTURE
"../D59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99.tif"
\
MERGEFORMAT
(1)结合图文资料,简述盐地碱蓬在我国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乙地相比,指出甲地所处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地形比较平坦,排水不畅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即可。第(2)题,甲地是黄河宁夏平原段,乙地是黄河晋陕大峡谷南部段。甲地地形平坦、地势高,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是我国著名的凌汛河段。
答案 (1)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温较低;地形排水不畅;多盐碱荒地;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
(2)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引自沈从文《边城》。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省市交界)。据此,回答1~2题。
1.茶峒所在地区(  )
A.山区植被茂密,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河流水运发达,河流一年中有春、夏两次汛期
C.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沿岸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农业生产发达
2.当地居民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
A.寒潮、沙尘暴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洪涝
D.海啸、风暴潮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地带,地势起伏大,以山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一年中有夏汛一个汛期。第2题,由于地势起伏大,夏季多雨,所以当地居民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台风、洪涝、海啸和风暴潮等灾害影响较小。
答案 1.C 2.B
读我国某区域(图中阴影区域)分布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60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0.tif"
\
MERGEFORMAT
3.该区域(  )
A.地处我国地势的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B.年平均气温接近0

C.年降水量接近800
mm
D.是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
4.该区域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低平,湿地广布 ②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生物交错带 ③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区域为秦岭淮河一线地区,最冷月均温接近0
℃,该地区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降水量接近800毫米。第4题,因该地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且地势起伏大,水热组合差异大,故植被类型多样。
答案 3.C 4.B
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闪,山水之间,白云飘荡。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据此完成5~7题。
5.材料描述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横断山区
B.亚马孙平原
C.东非裂谷带
D.科罗拉多峡谷
6.“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坡向
7.材料描写的区域(  )
A.气温季节变化大
B.全年高温多雨
C.昼夜长短年变化最小
D.湖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存在“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闪”这种景观,排除A项;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分布区,科罗拉多峡谷地带干旱少雨,不会出现“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闪”的情况,排除B、D两项;东非裂谷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会出现材料中的景象,C项正确。第6题,仙人掌生长反映地理环境干旱,“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山坡储水条件差,较干旱,发育了耐旱的仙人掌、仙人球,故B项正确。第7题,东非裂谷带主要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终年气温较高,气温季节变化小,干湿季明显交替,并非终年高温多雨,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年变化最小,该地区未必是赤道地区,A、B、C三项错误;裂谷带内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D项正确。
答案 5.C 6.B 7.D
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据此完成8~10题。
INCLUDEPICTURE
"../D60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1.TIF"
\
MERGEFORMAT
8.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山高坡陡
B.终年高温
C.潮湿多雾
D.蛇虫较多
9.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
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
D.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10.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  )
A.黄土高原
B.大兴安岭
C.云贵高原
D.西双版纳
解析 第8题,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全年高温,但区域多山地,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据此选B。第9题,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并不是层层宽敞;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需将保暖作为民居的建设目的;但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适用于民居建设,选D。第10题,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吊脚楼依山而建,说明区域地势较高;吊脚楼层数较多,能居住的人较多,这说明当地适合建筑的平地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少数的山间低地中,结合选项,云贵高原一带地势崎岖,人口及产业活动集中在山间坝子地带,且该地苗族居多,最为符合材料,选C。
答案 8.B 9.D 10.C
有“世界花王”美誉的大王花(见下图)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吸取营养的器官退化成菌丝体状,侵入宿主的组织内,全年均可冒芽。大王花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花径最高纪录可达1.4
m,重10多千克,花期最多只有四天,一生就开一朵花。据此完成11~12题。
INCLUDEPICTURE
"../D60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2.TIF"
\
MERGEFORMAT
11.大王花的生长地(  )
A.冬冷夏热
B.物种单一
C.降水集中
D.无明显四季
12.大王花开花期间发出奇怪的臭味,有助于(  )
A.吸引大型动物啃食
B.吸引腐食动物为其传粉
C.吸引蝴蝶蜜蜂为其传粉
D.避免人类采摘
解析 第11题,据材料可知,大王花全年均可冒芽,这说明大王花的生长地无明显四季,故D项正确。第12题,据材料可知,大王花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主要依赖于腐食动物的传粉。臭味对腐食动物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为其传粉,故B项正确。
答案 11.D 12.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491
km,流域面积30
260
km2。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固有无定河之名。榆溪河是无定河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下图为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INCLUDEPICTURE
"../d60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3.tif"
\
MERGEFORMAT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2)和纳林河相比,指出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无定河属于黄河的重要支流,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黄土高原,无定河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西北部河流少,说明地形较平,东南部支流密布,反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第(2)题,据图可知,榆溪河与纳林河相比,支流多,流域面积大,由于榆溪河流经黄土高原,降水相对多,河流径流量大,含沙量大。
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流域以高原地形为主;流域西北部(或北部)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地表较平坦,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或仅答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特征:榆溪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水网密;河流水量大且较稳定;含沙量较小(答对三点即可)。榆溪河水量大,原因:榆溪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区(纳林河流经毛乌素沙地),榆溪河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大,植被较好,支流多,补给多。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图1中“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INCLUDEPICTURE
"../D60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4.tif"
\
MERGEFORMAT
(1)简述法国的地形特征。
(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第(1)题,作答时要注意特征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的描述要从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势起伏状况、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结合图例,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南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第(2)题,降水差异要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描述: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冬季或夏季),或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从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因为甲地处于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小。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冬季。因为乙地处于地中海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第(3)题,要注意区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描述,而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等方面进行描述。塞纳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为充沛、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冬季气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地处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慢。
答案 (1)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
(2)差异: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成因: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3)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15.读世界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
"../D60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5.tif"
\
MERGEFORMAT
(1)描述本区域的地形特征。
(2)说说区域内主要气候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简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解析 第(1)题,根据河流的流向及等高线分布,推测地形、地势特点。图中河流是向心状水系,结合经纬网可知,该地区是非洲的刚果盆地,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知,其地形特征是:中部低,四周高。第(2)题,根据图中区域位置,结合世界典型气候类型的分布,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径流层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位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非洲的刚果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比较封闭。
(2)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地处赤道,终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上升气流,终年多雨。
(3)流量大;水位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共55张PPT)
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
1.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自然带的形成及其差异是重要体现。
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其变化,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有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4.地表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5.地表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三个方面: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6.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应该从地表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表环境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表环境特征的表现,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1
北京大学
A+
2
北京师范大学
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5
南京师范大学
A-
6
武汉大学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读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4.说出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______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1)成因:不同地域所处的_________和海陆位置不同,
_________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_____分布。
(3)命名:以_____类型命名。
组合
3.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包括__________分异规律和__________分异规律。
纬度位置
水热状况
带状
植被
水平地域
垂直地域
[思考]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提示 不是。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规律:大致与______平行,沿______方向延伸、
______方向更替。
(2)成因:
______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
______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纬线
东西
南北
热量
水分
[思考]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在低、高纬度变现显著?
提示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很小。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___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___方向更替。
(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向内陆不同的_______条件控制。
(3)分布:在__________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海岸
海岸
水分
中纬度
[思考]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最突出?
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
(1)概念: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_______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
__________

__________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纬度越_____,山体越____,自然带越丰富。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_________。
高度
热量状况
水分条件


不吻合
(3)案例
举例
形成原因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3°S~30°S之间的狭长荒漠带
__________的影响及__________的阻挡
天山伊犁河谷的绿洲环境
______水汽和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秘鲁寒流
安第斯山
大西洋
高山冰雪融水
[思考] 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提示 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导图构建]
探究点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战士李刚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怎样的相关性?
(3)(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我国内蒙古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带一样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自然景观的不同与不同地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有关,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
(2)因为气候是影响自然带的主要因素,所以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分布基本吻合,但是自然带的分布还受地形、洋流和水源等因素的影响,故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并不一一对应。
(3)不一样。因为内蒙古高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东南沿海,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的气候类型不同,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也不相同。
知能升华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素养凝练
1.气候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2)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4)图中____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所以为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第(2)题,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3)题,C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结合“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可知,C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4)题,温带大陆性气候按降水多少,分别形成了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1)西风带 画图略(提示 西南风)
(2)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3)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F D E
探究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2)(综合思维)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区域认知)据图分析,自欧亚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欧亚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综合思维)欧亚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知能升华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素养凝练
2.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解析 第(1)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2)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答案 (1)B (2)B
探究点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如何确定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地带所处的热量带?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珠峰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珠峰南北两坡相比,自然带较丰富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4)(综合思维)如何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
参考答案 (1)根据山地山麓自然带与所在纬度水平自然带一致的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珠峰南坡山麓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处于亚热带。
(2)自然带的形成是从水热状况及其组合方面分析。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自然带丰富。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复杂。
(4)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珠峰南坡的积雪冰川带分布的海拔较低,说明降水较多,为迎风坡。
知能升华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3.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4.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5.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若出现这种情况则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6.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1)雪线的分布
(2)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项目
影响因素
过程原理
雪线
①纬度(温度)
②山地降水
③坡度、坡向
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等
①纬度越低(高),0
℃温度出现高度越大(小),雪线越高(低)。②同座高山湿润气流迎风坡固态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坡度大,冰雪重力作用强,不利于冰雪储存,雪线高。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通过影响气温、降水影响雪线高度变化
项目
影响因素
过程原理
林线
①纬度
②坡向
③海陆位置
④大气环流
①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②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③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④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⑤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素养凝练
3.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下图)。据此回答(1)~(2)题。
秦岭—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解析 第(1)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答案选B。
答案 (1)D (2)B
认识天山牧场的转场放牧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面两幅图示为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交流讨论]
(1)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2)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提示 (1)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2)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单元小结5 地表环境的特征
INCLUDEPICTURE
"../知识网络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知识网络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专题归纳整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专题归纳整合.tif"
\
MERGEFORMAT
专题1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寒带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高原植被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和成因分析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对点训练]
1.读马达加斯加岛沿20°S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60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7.tif"
\
MERGEFORMAT
(1)与甲地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刚果盆地
(2)乙地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1)题,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为山地,东部(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东非高原地区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与甲地相同。第(2)题,理论上该岛的自然带应为热带草原带,但乙地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这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1)B (2)D
专题2 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60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8.tif"
\
MERGEFORMAT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60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09.tif"
\
MERGEFORMAT
[对点训练]
2.读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61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10.tif"
\
MERGEFORMAT
(1)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山地荒漠草原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下列关于高山雪线下界在北坡与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少、坡度陡
B.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多、坡度缓
C.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低、降水多
D.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 第(1)题,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山麓植被与当地水平基带植被一致,①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正确。第(2)题,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来自海洋,水汽丰富,迎风坡降水多,所以南坡雪线低。
答案 (1)D (2)B第五单元 地表环境的特征
    
INCLUDEPICTURE
"../本单元要点.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本单元要点.tif"
\
MERGEFORMAT
1.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自然带的形成及其差异是重要体现。
2.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其变化,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有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4.地表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5.地表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三个方面: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6.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应该从地表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INCLUDEPICTURE
"../核心素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核心素养.tif"
\
MERGEFORMAT
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表环境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表环境特征的表现,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INCLUDEPICTURE
"../生涯规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生涯规划.tif"
\
MERGEFORMAT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1
北京大学
A+
2
北京师范大学
A+
3
华东师范大学
A
4
南京大学
A-
5
南京师范大学
A-
6
武汉大学
A-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INCLUDEPICTURE
"../D5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1.tif"
\
MERGEFORMAT
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读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4.说出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地表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表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自然带的形成
(1)成因: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以植被类型命名。
3.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提示 不是。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思考]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在低、高纬度变现显著?
提示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很小。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向内陆不同的水分条件控制。
(3)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思考]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最突出?
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
(1)概念: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
(3)案例
举例
形成原因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3°S~30°S之间的狭长荒漠带
秘鲁寒流的影响及安第斯山的阻挡
天山伊犁河谷的绿洲环境
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
[思考] 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提示 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55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1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战士李刚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气温-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怎样的相关性?
(3)(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我国内蒙古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带一样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自然景观的不同与不同地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有关,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
(2)因为气候是影响自然带的主要因素,所以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分布基本吻合,但是自然带的分布还受地形、洋流和水源等因素的影响,故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并不一一对应。
(3)不一样。因为内蒙古高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东南沿海,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的气候类型不同,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也不相同。
知能升华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INCLUDEPICTURE
"../D55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5.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1.气候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55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6.tif"
\
MERGEFORMAT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2)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4)图中____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所以为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第(2)题,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3)题,C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结合“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可知,C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4)题,温带大陆性气候按降水多少,分别形成了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1)西风带 画图略(提示 西南风)
(2)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3)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F D E
探究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INCLUDEPICTURE
"../D55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7.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2)(综合思维)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区域认知)据图分析,自欧亚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欧亚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综合思维)欧亚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知能升华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INCLUDEPICTURE
"../d62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2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2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624.tif"
\
MERGEFORMAT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INCLUDEPICTURE
"../D55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8.tif"
\
MERGEFORMAT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INCLUDEPICTURE
"../D558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8A.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2.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55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59.tif"
\
MERGEFORMAT
(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解析 第(1)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2)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答案 (1)B (2)B
探究点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INCLUDEPICTURE
"../D56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0.tif"
\
MERGEFORMAT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如何确定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地带所处的热量带?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珠峰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珠峰南北两坡相比,自然带较丰富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4)(综合思维)如何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
参考答案 (1)根据山地山麓自然带与所在纬度水平自然带一致的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珠峰南坡山麓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处于亚热带。
(2)自然带的形成是从水热状况及其组合方面分析。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自然带丰富。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复杂。
(4)迎风坡降水较为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珠峰南坡的积雪冰川带分布的海拔较低,说明降水较多,为迎风坡。
知能升华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3.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4.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5.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若出现这种情况则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56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1.tif"
\
MERGEFORMAT
6.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1)雪线的分布
INCLUDEPICTURE
"../D56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2.tif"
\
MERGEFORMAT
(2)影响山地雪线和林线的因素
项目
影响因素
过程原理
雪线
①纬度(温度)②山地降水③坡度、坡向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等
①纬度越低(高),0
℃温度出现高度越大(小),雪线越高(低)。②同座高山湿润气流迎风坡固态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坡度大,冰雪重力作用强,不利于冰雪储存,雪线高。④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通过影响气温、降水影响雪线高度变化
林线
①纬度②坡向③海陆位置④大气环流
①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②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③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④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⑤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素养凝练
3.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下图)。据此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56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3.tif"
\
MERGEFORMAT
秦岭—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解析 第(1)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答案选B。
答案 (1)D (2)B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认识天山牧场的转场放牧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面两幅图示为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INCLUDEPICTURE
"../D56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4.tif"
\
MERGEFORMAT
[交流讨论]
(1)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2)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提示 (1)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2)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内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1~3题。
INCLUDEPICTURE
"../D56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5.tif"
\
MERGEFORMAT
1.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
A.①
B.④
C.⑥
D.⑩
2.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3.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
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 第1题,①位于低纬度,干燥度最小,可能为热带雨林,其对全球的水循环影响最大。第2题,⑨位于寒带以南,最可能为亚寒带针叶林。第3题,④位于热带,气候干旱,其代表的植被类型应为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少;⑧主要位于温带,干燥度较大,其代表的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荒漠,因距海遥远,降水少。
答案 1.A 2.C 3.B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4~5题。
INCLUDEPICTURE
"../D56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6.tif"
\
MERGEFORMAT
4.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4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第5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4.C 5.D
6.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56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7.tif"
\
MERGEFORMAT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______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一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形成的。
(3)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A是热带雨林带、B是热带草原带、C是热带荒漠带、D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由图中各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分布大体以赤道为对称轴,各自然带大体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是在热量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第(3)题,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因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从南向北经过,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自然带沿着海岸线狭长分布。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对应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3)本格拉寒流 7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56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8.tif"
\
MERGEFORMAT
1.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2.图中植被由A到B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1题,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是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第2题,图中植被由A处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B处的温带荒漠,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B 2.A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56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69.tif"
\
MERGEFORMAT
3.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4.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4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 3.B 4.A
“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INCLUDEPICTURE
"../D5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0.tif"
\
MERGEFORMAT
图1
INCLUDEPICTURE
"../D57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1.tif"
\
MERGEFORMAT
图2
5.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6.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图2与图1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自然带的分布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图1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濒临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气候湿润,图2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与欧亚大陆仅相隔狭窄的红海,由于受欧亚大陆强大的干燥气流影响,降水稀少,沙漠一直分布到大陆东岸,A错误、C正确;图2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濒临红海,没有受到沿岸洋流的影响,B错误;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图2所示的非洲北部地形起伏小,因此地形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小,D错误。第6题,图2中甲自然带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
答案 5.C 6.B
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INCLUDEPICTURE
"../D57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2.tif"
\
MERGEFORMAT
7.图中③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带
B.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
8.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C.西坡的海拔较东坡高
D.东坡的热量较西坡丰富
解析 第7题,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所在的纬度均较高,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不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③所代表的自然带分布在灌丛林之下、落叶阔叶林之上,最可能为森林带,因其分布的海拔较高,应为针叶林带。第8题,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而出现森林带;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未出现森林带。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差异。
答案 7.B 8.A
读图,完成9~10题。
INCLUDEPICTURE
"../D57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3.tif"
\
MERGEFORMAT
9.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0.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第10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答案 9.D 10.C
二、非选择题
11.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此次考察的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57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4.tif"
\
MERGEFORMAT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地区
项目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②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3)③→④→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①地和④地的自然带有何不同?
(5)五个活动区域可以看到完美的垂直带谱的是________,该山地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③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⑤地位于欧洲西部50°N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第(2)题,②地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③地位于刚果盆地,终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地形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的自然带不同。第(3)题,③→④→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是导致自然带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第(4)题,①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5)题,②地有乞力马扎罗山,可以看到从热带到寒带的自然带的变化特征。
答案 (1)见下表:
地区项目  
③地
⑤地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形成原因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2)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热带草原气候。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4)①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② 乞力马扎罗山
1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57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5.tif"
\
MERGEFORMAT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体现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和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________________地区。
解析 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同纬度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向两极 垂直地域 (3)无 南半球该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13.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120°E附近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5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576.tif"
\
MERGEFORMAT
(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
(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⑤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________因素影响。
(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来判断自然带。图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1)热带荒漠带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水分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共18张PPT)
单元小结5 地表环境的特征
专题1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寒带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地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高原植被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2.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和成因分析
(1)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成因分析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对点训练]
1.读马达加斯加岛沿20°S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与甲地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刚果盆地
(2)乙地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1)题,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为山地,东部(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东非高原地区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与甲地相同。第(2)题,理论上该岛的自然带应为热带草原带,但乙地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这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1)B (2)D
专题2 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对点训练]
2.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山地荒漠草原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下列关于高山雪线下界在北坡与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少、坡度陡
B.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多、坡度缓
C.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低、降水多
D.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 第(1)题,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山麓植被与当地水平基带植被一致,①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正确。第(2)题,喜马拉雅山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来自海洋,水汽丰富,迎风坡降水多,所以南坡雪线低。
答案 (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