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2 17:48:54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1课时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的关系。(综合思维)3.据图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内力作用
1.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2.内力作用的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二、构造运动
1.分类
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分类
含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
垂直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
关系
两种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2.地质构造
(1)概念: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或变位。
(2)常见形式:褶皱和断层。
3.褶皱
(1)概念: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②有些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断层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或剪切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形成断块山、沟谷、陡崖等。
5.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2)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6.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INCLUDEPICTURE
"../../D18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0.tif"
\
MERGEFORMAT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①是美洲板块,②是太平洋板块,③是亚欧板块,④是印度洋板块,⑤是非洲板块,⑥是南极洲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思考] 解释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提示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1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1 内力作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近年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INCLUDEPICTURE
"../../D18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2.tif"
\
MERGEFORMAT
冰岛主要火山与冰原分布图
材料二 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刻画了构造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D18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3.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冰岛多火山喷发的原因。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参考答案 (1)冰岛处在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2)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知能升华
1.构造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构造运动又叫地壳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构造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INCLUDEPICTURE
"../../D18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4.tif"
\
MERGEFORMAT
构造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INCLUDEPICTURE
"../../D18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5.tif"
\
MERGEFORMAT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INCLUDEPICTURE
"../../D18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6.tif"
\
MERGEFORMAT
消亡边界
INCLUDEPICTURE
"../../D18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7.tif"
\
MERGEFORMAT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INCLUDEPICTURE
"../../D18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8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0.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1.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19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1.TIF"
\
MERGEFORMAT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 (1)A (2)C
探究点2 地质构造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华山
张乔
INCLUDEPICTURE
"../../D19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2.tif"
\
MERGEFORMAT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造成华山挺拔如削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除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3)(综合思维)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参考答案 (1)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2)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3)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知能升华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INCLUDEPICTURE
"../../D19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4.TIF"
\
MERGEFORMAT
图示
INCLUDEPICTURE
"../../D19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3.TIF"
\
MERGEFORMAT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INCLUDEPICTURE
"../../D19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5.TIF"
\
MERGEFORMAT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INCLUDEPICTURE
"../../D19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6.tif"
\
MERGEFORMAT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INCLUDEPICTURE
"../../D19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7.tif"
\
MERGEFORMAT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INCLUDEPICTURE
"../../D19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8.tif"
\
MERGEFORMAT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素养凝练
2.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19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99.tif"
\
MERGEFORMAT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答案 (1)A (2)C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地质的演化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随着时间的流逝,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的裂缝覆盖,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然后再堆积新的沉积物。经调查,下图所示地区的地层无层序颠倒和缺失现象。
INCLUDEPICTURE
"../../D20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0.tif"
\
MERGEFORMAT
[交流讨论]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提示 (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c、b、a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堆积—断层—地震c—堆积—断层—地震b—堆积—断层—地震a—堆积。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下图为某地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0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1.tif"
\
MERGEFORMAT
1.岩层①②③④按从老到新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沉积岩一般下老上新,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故岩层①②③④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④。第2题,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 1.C 2.B
3.日本列岛位于世界上非常活跃的火山地震带上,下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板块交界地带,该地区位于其中(  )
INCLUDEPICTURE
"../../D20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2.tif"
\
MERGEFORMAT
A.a处附近
B.b处附近
C.c处附近
D.d处附近
解析 a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4~5题。
INCLUDEPICTURE
"../../D20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3.tif"
\
MERGEFORMAT
4.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5.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山地形成的示意图可知,图中山地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山地类型为断块山。第5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答案 4.C 5.B
6.读图,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
"../../D20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4.tif"
\
MERGEFORMAT
(1)C、D两处,属于背斜的是    ,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C或D)处。
(2)D在地貌上是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四处,找油气应在图中    处。
解析 从岩层形态上可以看出,D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利于修建地下隧道,C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背斜顶部岩层由于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或盆地;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间可能含有油气资源。
答案 (1)D D (2)谷地或盆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3)D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0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5.tif"
\
MERGEFORMAT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第2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 1.C 2.D
下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20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6.tif"
\
MERGEFORMAT
3.上图中(  )
A.③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B.①处因地壳褶皱凹陷形成谷地
C.④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D.⑤处因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地
4.上图中④⑥两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由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
B.由地壳水平运动拉张形成
C.由地壳垂直运动断裂形成
D.在岩浆运动产生的顶托力作用下形成
解析 第3题,③处因发生断层,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A错。①处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地堑构造,形成谷地,B错。④处为背斜构造,其顶部易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C对。⑤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因槽部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D错。第4题,④⑥两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是地壳水平运动挤压形成的,故选A。
答案 3.C 4.A
读某地岩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INCLUDEPICTURE
"../../D20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7.tif"
\
MERGEFORMAT
5.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河(  )
A.发育于断层处,岩层破碎,侵蚀成河
B.发育于地堑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C.发育于向斜处,地势低,汇水成河
D.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
解析 第5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甲、丙、丁都位于向斜构造部分,向斜槽部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不易形成河流,A、C、D错误。乙位于背斜顶部,易侵蚀成谷地,出现河流,B正确。第6题,该河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C错,D对。图示岩层没有错动,没有断层形成,A、B错。
答案 5.B 6.D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7~8题。
INCLUDEPICTURE
"../../D20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8.tif"
\
MERGEFORMAT
7.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8.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所以本题选择D项。第8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答案 7.D 8.A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9~10题。
INCLUDEPICTURE
"../../d20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09.tif"
\
MERGEFORMAT
9.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的侵入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层发生断裂,同时有明显的花岗岩层,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选B。第10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之后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本题选D。
答案 9.B 10.D
二、非选择题
11.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21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0.tif"
\
MERGEFORMAT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    ;乙    ;丁    。
(2)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    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    地找到地下水。
(3)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题,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丁处岩层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第(2)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甲处为背斜,可能有石油或天然气分布;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乙处为向斜,可能有地下水。第(3)题,背斜顶部的缺失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从上面分析可知,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而缺失。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处有断层,修建水库易出现渗漏;水库储水后区域地壳压力增大,使地层不稳定,可能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且工程难度较大,因此此处不适合修建水库。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甲 乙
(3)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
(4)不合适。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
12.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21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1.tif"
\
MERGEFORMAT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    ,P处为    ,B处是    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岩。
(3)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的高大山系的名称是    山系。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海底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地带,为海沟;P处为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为海岭;B处为岩浆的发源地即地幔。第(2)题,H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第(3)题,岩浆涌出地壳不断冷却凝固,推动两侧地壳向远处移动。按距离B处远近即可判断岩石年龄的新老排序。第(4)题,结合N板块与M板块的相对位置可知N为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答案 (1)海沟 海岭 地幔
(2)喷出(岩浆)
(3)ECD
(4)美洲 科迪勒拉
13.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
INCLUDEPICTURE
"../../D212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2A.TIF"
\
MERGEFORMAT
”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21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2.tif"
\
MERGEFORMAT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INCLUDEPICTURE
"../../D21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3.tif"
\
MERGEFORMAT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    ,背斜往往形成    。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 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 (1)
INCLUDEPICTURE
"../../D212B.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2B.tif"
\
MERGEFORMAT
地形地质剖面图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共25张PPT)
第三节 地形与人类活动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________、
________等方面。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___________的_____平原地区。
(2)
_________的山地、_________的高原人烟稀少。
(3)在山区,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_________。
风俗习惯
文化传播
中低纬度
沿海
地表崎岖
寒冷干燥
山间盆地
[思考] 为什么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区而不是在平原地区?
提示 热带湿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因其地势较高,排水容易,较为凉爽;热带干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带,主要是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多。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2)山地:由于地面_____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_____发展。
(3)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_____________。
(4)坡度:通常超过_______,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______,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5)坡向:会造成_________和______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坡度
农业
高寒农牧业
7
25
太阳辐射
水分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1)平原地区
①一望无际的平原:建筑成本比较低,线路密度较_____。
②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________;_______比较发达。
(2)山区
①修筑公路、铁路的成本及_____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②山区的交通线往往_____前行,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____”字形分布的公路。

沼泽地
内河航运
技术
迂回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______,改变地貌发育______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______
,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______

过程
方向
条件
过程
[导图构建]
探究点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国内早期建设的国道省道以及县道乡道等大部分路段都是盘山的,高速路网逐步成型后,盘山公路的比例明显下降。在平原地带或东部地区,盘山公路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偏远山村和自然景点,但在西南和中部地区,盘山公路仍然是主体。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3)(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盘山公路有哪些弊端?
参考答案 (1)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3)破坏植被环境、公路等级受限、地质灾害侵袭、公路全程漫长以及行车路况危险等。
知能升华
1.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1)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2)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团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区。
(3)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可发展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3.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地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交通网密度大。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素养凝练
1.读下图,回答(1)~(2)题。
(1)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b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故制约该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避开陡坡,并尽量顾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四条线路相比,④线路沿线的地势起伏较小,且经过较多城镇,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答案 (1)C (2)D
探究点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下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知能升华
图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凝练               
2.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
将哈尼人的生活和劳作,都滋养得舒适与方便。读图回答(1)~(2)题。
(1)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2)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解析 第(1)题,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第(2)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答案 (1)A (2)B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米深处有一片浅滩,它是全新世(距今1.17万年至现在)以来形成的落潮流三角洲的浅滩边缘坝。该坝使北偏东方的波浪31%在浅滩上破碎,能量衰减77.8%,对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起到保护作用。蓬莱西庄自1500年建村以来,从未受到过海浪威胁。为整治航道,自1985年以来不断开挖水下浅滩,至1990年浅滩水深达2.6~3.1米,个别地方深达4米,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1990年1月29日~30日和2月23~24日两大风浪,造成海岸线后退20米,冲毁民房24间和农田300多亩。
[交流讨论]
(1)简述材料中海岸被严重侵蚀的原因。
(2)有人认为,有时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意想不到。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 (1)主要是由于不断开挖水下浅滩,浅滩变深,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造成波浪、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加强,海岸侵蚀速度急剧加快。
(2)认同。有时对地表形态微小的改变,会破坏原来的平衡,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材料中蓬莱西庄所经历的灾害就是例证。(共18张PPT)
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示意图,能够运用地层新老关系的规律识别地层年代。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质图,能够判读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推断地质构造历史。(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地质图
1.概念:是用于表示地质现象、岩石地层、矿产分布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
2.用途:分析地质构造、地质历史,预测地下矿藏的位置、储量及开采条件等。
二、地层年代的识别
1.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宇、界、系、统
宙、代、纪、世
2.地层的表示:用不同的代号。如果代号后面有下标,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___________。
3.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三个规律:地层层序律、______层序律和______律。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1.断层的判读: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______和______。
2.褶皱的判读
(1)在地质剖面图上:①根据岩层的__________可以判断褶曲类型。②根据地层的__________来判断。
(2)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__________判断褶皱曲的类型。
从老到新
生物
切割
位置
年代
弯曲状况
新老关系
新老关系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构造地貌的概念:由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常见构造地貌:山地类型有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谷地类型有背斜谷、向斜谷、断陷谷地等。
(3)判断方法: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
四、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1.根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该发生在被切割的___
_____形成之后。
2.方法:根据地质图上____
____的分布情况推断地质构造发生的大致地质年代。
(1)断层发生的时代:在被_____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最新地层
新老地层
错断
(2)推断褶皱发生的年代:发生在被_______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3)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往往发生在被_______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
1.概念: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_______状态。
2.类型:整合、假整合(____________)和不整合(___________)三种。
褶皱
切割
叠置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导图构建]
探究点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参考答案 (1)D (2)A
知能升华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层序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切割律确定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素养凝练
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但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关,故形成2次褶皱。
答案 (1)B (2)B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示意图,能够运用地层新老关系的规律识别地层年代。(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结合地质图,能够判读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推断地质构造历史。(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地质图
1.概念:是用于表示地质现象、岩石地层、矿产分布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
2.用途:分析地质构造、地质历史,预测地下矿藏的位置、储量及开采条件等。
二、地层年代的识别
1.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
2.地层的表示:用不同的代号。如果代号后面有下标,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从老到新。
3.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三个规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1.断层的判读: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位置和年代。
2.褶皱的判读
(1)在地质剖面图上:①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褶曲类型。②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2)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皱曲的类型。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构造地貌的概念:由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常见构造地貌:山地类型有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谷地类型有背斜谷、向斜谷、断陷谷地等。
(3)判断方法: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
四、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1.根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该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方法:根据地质图上新老地层的分布情况推断地质构造发生的大致地质年代。
(1)断层发生的时代: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推断褶皱发生的年代:发生在被褶皱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3)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往往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
1.概念: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
2.类型: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三种。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5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8.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参考答案 (1)D (2)A
知能升华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INCLUDEPICTURE
"../D25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9.tif"
\
MERGEFORMAT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D26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0.tif"
\
MERGEFORMAT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INCLUDEPICTURE
"../D26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1.tif"
\
MERGEFORMAT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层序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切割律确定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素养凝练
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6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2.tif"
\
MERGEFORMAT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但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关,故形成2次褶皱。
答案 (1)B (2)B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6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3.tif"
\
MERGEFORMAT
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2.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岩层上拱形态知,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背斜。第2题,分析图示知,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而岩浆岩后期又有被侵蚀现象。据此推知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
答案 1.B 2.D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26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4.tif"
\
MERGEFORMAT
3.图中内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4.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岩浆的喷出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解析 第3题,内力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第4题,该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
答案 3.B 4.D
读沿回归线所作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D26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5.tif"
\
MERGEFORMAT
5.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B.断层
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
6.关于图示区域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A处可能存在油田
D.丁处岩层最新
解析 第5题,丙处山地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丙处山地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山地为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地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地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6题,甲处为背斜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消亡边界附近,岩层不一定最新。
答案 5.D 6.C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6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6.tif"
\
MERGEFORMAT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第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故C项正确。第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INCLUDEPICTURE
"../D26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7.tif"
\
MERGEFORMAT
3.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4.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第4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石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形成时间晚。
答案 3.D 4.D
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D26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8.tif"
\
MERGEFORMAT
5.Ⅳ单元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死火山
6.Ⅱ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解析 第5题,Ⅳ有断层,Ⅳ应为断块山。第6题,Ⅱ单元岩层背斜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下沉受流水沉积而形成沉积物。
答案 5.C 6.A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手绘图。读图,完成7~8题。
INCLUDEPICTURE
"../D26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69.tif"
\
MERGEFORMAT
7.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8.图中(  )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
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
D.丁处地表形态由火山灰堆积而成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岩浆岩侵入时是沿着裂隙侵入,②处顶部岩层没有断裂,说明②处岩浆岩顶部的水平岩层在岩浆侵入后才形成,②上部的砂岩和断层左侧埋在地下最先形成的砂岩应为同一时期。①③处的岩浆岩穿过了砂岩,说明①③处岩浆活动是在砂岩形成后才形成的,故②处岩浆岩最先形成;③处岩浆岩形成后,顶部又经历沉积形成砂岩,而①处岩浆岩是在顶部砂岩形成后再喷出地表的,故形成时间晚于③。所以,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第8题,断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误;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处为石灰岩,是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又在岩浆岩旁边,可能因为岩浆带来的高温高压环境而形成变质岩,C正确;丁处地表形态是由岩浆冷凝堆积而形成的火山锥,D错误。
答案 7.B 8.C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9~10题。
INCLUDEPICTURE
"../D2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0.tif"
\
MERGEFORMAT
9.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INCLUDEPICTURE
"../D27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1.tif"
\
MERGEFORMAT
10.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 第9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选A。第10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正确。
答案 9.A 10.A
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翠玉白菜(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1~12题。
INCLUDEPICTURE
"../D27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2.tif"
\
MERGEFORMAT
11.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
B.L2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
C.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上升运动
D.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解析 第11题,翠玉为变质岩。①②为侵入岩,其周边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③变质岩。第12题,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是因为a受外力侵蚀作用强于b,地质作用差异的结果。L2时该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地壳下沉、外力沉积过程。岩层⑦-④-②-①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
答案 11.C 12.A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13~15题。
INCLUDEPICTURE
"../D27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3.tif"
\
MERGEFORMAT
1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14.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15.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解析 第13题,图示河流东岸依次分布着T1、T2、T3、T5地层,缺失了T4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东岸先下降沉积了T1、T2、T3三个地层,而在T4地层形成时期东岸上升,处于较高位置而没有堆积,即运动情况可能是先下降后上升。第14题,图示河流向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第15题,若地层年龄T3>T2>T1,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老,说明该地为向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向斜谷。
答案 13.D 14.A 15.A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6题。
INCLUDEPICTURE
"../D27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4.tif"
\
MERGEFORMAT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6.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
答案 D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INCLUDEPICTURE
"../D27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5.tif"
\
MERGEFORMAT
17.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18.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解析 第17题,根据图示信息,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的形成时间;形成③④的作用分别是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⑤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岩层⑥是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部分。第18题,a处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有气孔,不是优质石材;c处有河流流经,但处于断层位置,不适宜建坝蓄水;d处的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17.D 18.D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9~20题。
INCLUDEPICTURE
"../D2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6.TIF"
\
MERGEFORMAT
19.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0.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解析 第19题,图中M为岩层的分界面,其下侧为向斜,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的结果,为地质构造,N处为岩层层面,所以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第20题,向斜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岩层受挤压之后高低起伏,从图中可以看出右侧背斜与中间向斜相比缺少部分岩层,可判断是乙形成后受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甲在抬升之后持续接受沉积;乙位于甲的下侧,形成时间早;丙是地表沟谷,不位于斜坡上,主要是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9.D 20.C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INCLUDEPICTURE
"../本单元要点.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本单元要点.tif"
\
MERGEFORMAT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3.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构造运动可分为相互伴生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构造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5.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刻画了构造运动的规律和机制,解释了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
6.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常见形式有流水和风力作用,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7.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8.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包括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和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两个方面。
INCLUDEPICTURE
"../核心素养.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核心素养.tif"
\
MERGEFORMAT
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够运用地貌模型、地质简图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岩石、地形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观察、实验、绘图等方式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质地貌的基础知识,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说明地形变化原因和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质地貌现象,并说明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INCLUDEPICTURE
"../生涯规划.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生涯规划.tif"
\
MERGEFORMAT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地质学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南京大学
A+
2
中国地质大学
A+
3
北京大学
B-
4
西北大学
C+
5
吉林大学
C-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INCLUDEPICTURE
"../D15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2.tif"
\
MERGEFORMAT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结合资料,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综合思维)2.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举例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岩浆岩
(1)形成:是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
(2)常见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等。
2.沉积岩
(1)形成: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2)常见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3.变质岩
(1)形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2)常见岩石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思考] 地质学家说,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你能理解这种说法蕴含的道理吗?
提示 因为岩层的沉积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在沉积岩中,下层岩石年龄老,上层岩石年龄新。动植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沉积岩中的化石可以反映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环境。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INCLUDEPICTURE
"../D15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3.tif"
\
MERGEFORMAT
1.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是:①上升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侵蚀、搬运、堆积,④固结成岩作用、化学沉积作用,⑤重熔再生。
2.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思考]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高温重新熔化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凝形成岩浆岩。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15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INCLUDEPICTURE
"../D15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7.tif"
\
MERGEFORMAT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3)(综合思维)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4)(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补充完成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并写出①~④代表的地质作用。
INCLUDEPICTURE
"../D15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59.tif"
\
MERGEFORMAT
参考答案 (1)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2)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3)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4)
INCLUDEPICTURE
"../D16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1.tif"
\
MERGEFORMAT
①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知能升华
1.三类岩石的形成
(1)岩浆岩的形成
INCLUDEPICTURE
"../D16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2.tif"
\
MERGEFORMAT
(2)沉积岩的形成
INCLUDEPICTURE
"../D16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3.tif"
\
MERGEFORMAT
(3)变质岩的形成
INCLUDEPICTURE
"../D16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4.tif"
\
MERGEFORMAT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和方向来区分。
INCLUDEPICTURE
"../D16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5.tif"
\
MERGEFORMAT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素养凝练
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据此回答(1)~(2)题。
(1)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
INCLUDEPICTURE
"../D16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6.tif"
\
MERGEFORMAT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石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 第(1)题,冰壶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花岗岩从成因类型上看,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右图中①表示岩浆,②表示侵入岩,③表示喷出岩,④表示沉积岩。第(2)题,由地壳物质循环可知,各类岩石要变为岩浆岩,都要先经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然后经重熔再生作用变为岩浆,再经侵入和喷出形成。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答案 (1)B (2)A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认识页岩及其用途
由直径0.05~2毫米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为黏土岩。其中,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的称为页岩。页岩主要是鳞片状黏土矿物层层累积、平行排列并压紧而成。页岩致密而不透水,往往成为地下水的隔水层。但是,页岩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
贵州布依族石板房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布依族人民将传统生态观融入地方民居的杰作,多见于布依族聚居的黔中西部。布依族“石头寨”,石屋、石地板、石路、石围墙,从墙壁到门窗,再到屋顶的“瓦面”,全部由青白色石头铺砌而成。石板房的修建,与当地出产的页岩密切相关。
[交流讨论]
(1)页岩稍作加工,即可作为房屋的砌块或瓦片,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为页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
(2)贵州降雨日数多,相对湿度大。作为瓦片和墙面,页岩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但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页岩致密而不透水,所以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页岩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
(3)布依族民居为何不用黏土砖或夯土墙?
提示 因为贵州中西部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而页岩等岩石丰富,所以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材而不用黏土砖或夯土墙建造民居。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INCLUDEPICTURE
"../D16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7.tif"
\
MERGEFORMAT
解析 第1题,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外生矿产,其所在岩石为沉积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岩的一种),砂岩为沉积岩,而石英岩则是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第3题,本题的解答要抓住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关键点,即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答案 1.C 2.D 3.C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4~5题。
INCLUDEPICTURE
"../D16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8.tif"
\
MERGEFORMAT
4.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第4题,由题意可知,翡翠形成于低温、极高压条件下,且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属于变质岩。第5题,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②。
答案 4.D 5.B
6.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16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69.tif"
\
MERGEFORMAT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    ,由岩浆冷凝形成的是    。
(4)用简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图中数字、字母代表的含义是:a岩浆岩,b沉积岩,c岩浆;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沉积岩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
答案 (1)② ③
(2)岩浆岩 沉积岩
(3)b a 
(4)
INCLUDEPICTURE
"../D1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血迹石”是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17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1.tif"
\
MERGEFORMAT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相同的岩石分别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2.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却凝固作用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血迹石”和“千人石”分别属于沉积岩和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石灰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第2题,沉积岩是由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C 2.A
山东诸城被中外古生物专家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龙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认定诸城恐龙化石群是举世罕见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面含有大量气孔
B.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C.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D.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4.下列关于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C.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
D.与灼热的岩浆固结一起而形成
解析 第3题,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4题,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
答案 3.C 4.B
下图为“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D17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2.tif"
\
MERGEFORMAT
5.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6.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解析 第5题,通过地层剖面图考查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破坏了⑥④③②岩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⑥④③②各层,其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岩层。第6题,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5.C 6.C
江山的江郎山作为丹霞地貌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下图是江郎山的景观图以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7~8题。
INCLUDEPICTURE
"../D17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3.tif"
\
MERGEFORMAT
7.组成江郎山的岩石是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形成江郎山的岩石具有以下特征(  )
A.质地坚硬
B.含有气孔构造
C.具有球状风化景观
D.具有层理构造
解析 第7题,根据描述,江郎山的岩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甲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乙是变质岩;丙是岩浆岩;丁是岩浆。第8题,变质岩质地坚硬;喷出岩有气孔;花岗岩具有球状风化景观;沉积岩有层理结构。
答案 7.A 8.D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INCLUDEPICTURE
"../D17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4.tif"
\
MERGEFORMAT
9.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10.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 第9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变质成大理岩。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答案 9.C 10.C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17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5.tif"
\
MERGEFORMAT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    岩,B处为    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可侵入到别的岩层中,为岩浆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位于沉积岩层之中;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应喷出地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成时位置的不同。第(3)题,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第(4)题,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第(5)题,B地层侵入到A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A,再形成B。
答案 (1)沉积 岩浆
(2)见下图,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的。
INCLUDEPICTURE
"../D17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6.tif"
\
MERGEFORMAT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存在化石
(5)先形成A,再形成B
1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1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7.tif"
\
MERGEFORMAT
(1)填出图中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是:
①    ;③    ;④    。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    作用而固结成岩。
(4)用图中数码分别填出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
B.大理岩的形成(  )
C.含煤岩层的形成(  )
D.海底火山喷发(  )
解析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C为岩浆岩,①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沉积物沉积而形成沉积岩(A为沉积岩,④为固结成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B为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
答案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3)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4)③ ⑤ ④ ①
13.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A、B、C、D表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直线上加上箭头,以正确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INCLUDEPICTURE
"../D17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8.tif"
\
MERGEFORMAT
(2)图中A代表的岩石类型是什么?请简要描述由C到D的地质作用过程。
(3)一般来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    (填字母)。
解析 第(1)(2)题,由题图可以看出,B为地幔中的岩浆,C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D为沉积岩,A为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变为碎屑物,然后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3)题,沉积岩的岩层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层层沉积而成,所以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沉积岩岩层中常含有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
答案 (1)
INCLUDEPICTURE
"../D17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179.tif"
\
MERGEFORMAT
(2)变质岩。C(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变为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
(3)D单元小结2 地形变化的原因
INCLUDEPICTURE
"../知识网络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知识网络构建.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专题归纳整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专题归纳整合.tif"
\
MERGEFORMAT
专题1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27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8.tif"
\
MERGEFORMAT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INCLUDEPICTURE
"../D27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79.tif"
\
MERGEFORMAT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INCLUDEPICTURE
"../D28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0.tif"
\
MERGEFORMAT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对点训练]
1.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INCLUDEPICTURE
"../D2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1.tif"
\
MERGEFORMAT
(1)甲、乙两河(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第(2)题,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道变窄,C中因果关系倒置,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答案 (1)C (2)A (3)B
专题2 地貌的应用
1.风向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图:
INCLUDEPICTURE
"../D28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2.tif"
\
MERGEFORMAT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图:
INCLUDEPICTURE
"../D28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3.tif"
\
MERGEFORMAT
2.河流流向判定
(1)利用河谷的宽窄来判定流向:由于河流的上游以向下侵蚀为主,所以上游河谷深而窄;下游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所以下游河谷浅而宽。
如图:
INCLUDEPICTURE
"../D28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4.tif"
\
MERGEFORMAT
(2)利用三角洲、冲积扇的形状来判定流向:在山口和河口处形成的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向着下游方向展开的。
如图:
INCLUDEPICTURE
"../D28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5.tif"
\
MERGEFORMAT
(3)利用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来判定流向: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4)根据地势高低判定流向: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
3.判定地壳运动和气候
(1)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目前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已被侵蚀的古峰林,充分说明青藏高原气候的变迁是由亚热带湿热环境向高寒环境演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青藏高原已发生显著的上升运动。
(2)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现代雪线位于古冰斗的上方,则表明气候转暖或地壳下降;反之,现代雪线位于古冰斗的下方,表明气候转冷或地壳上升。
(3)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现在南北美洲的一些湿润地带发现有被茂密植被固定的沙丘和长满草的古风蚀盆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由干旱向湿润变化的特点。
4.判定自然灾害
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灾害,与该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紧密相连,如泥石流——冲积扇。
[对点训练]
2.在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8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86.tif"
\
MERGEFORMAT
(1)图甲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2)图乙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b河流域地势比cd河流域高,河流袭夺的结果只能是b河段的水不再流向a河段,或是流向a河段的流量减少,导致a河段流量减少,A正确。b河段位于袭夺河道处的上游河段,水量不受影响,B错误。c河段接受部分b河段的水量,流量增大,C错误。d河段也位于袭夺处上游河段,流量不受影响,D错误。第(2)题,读图,这里是山岭,地势高,外力以侵蚀为主,图中显示是河流分水岭,两侧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支流,说明这里降水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所以C正确。
答案 (1)A (2)C(共22张PPT)
单元小结2 地形变化的原因
专题1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对点训练]
1.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两河(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第(2)题,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道变窄,C中因果关系倒置,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答案 (1)C (2)A (3)B
专题2 地貌的应用
1.风向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图: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图:
2.河流流向判定
(1)利用河谷的宽窄来判定流向:由于河流的上游以向下侵蚀为主,所以上游河谷深而窄;下游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所以下游河谷浅而宽。
如图:
(2)利用三角洲、冲积扇的形状来判定流向:在山口和河口处形成的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向着下游方向展开的。
如图:
(3)利用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来判定流向: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4)根据地势高低判定流向: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
3.判定地壳运动和气候
(1)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目前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已被侵蚀的古峰林,充分说明青藏高原气候的变迁是由亚热带湿热环境向高寒环境演化的过程,也就是说青藏高原已发生显著的上升运动。
(2)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现代雪线位于古冰斗的上方,则表明气候转暖或地壳下降;反之,现代雪线位于古冰斗的下方,表明气候转冷或地壳上升。
(3)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现在南北美洲的一些湿润地带发现有被茂密植被固定的沙丘和长满草的古风蚀盆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由干旱向湿润变化的特点。
4.判定自然灾害
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灾害,与该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紧密相连,如泥石流——冲积扇。
[对点训练]
2.在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2)图乙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b河流域地势比cd河流域高,河流袭夺的结果只能是b河段的水不再流向a河段,或是流向a河段的流量减少,导致a河段流量减少,A正确。b河段位于袭夺河道处的上游河段,水量不受影响,B错误。c河段接受部分b河段的水量,流量增大,C错误。d河段也位于袭夺处上游河段,流量不受影响,D错误。第(2)题,读图,这里是山岭,地势高,外力以侵蚀为主,图中显示是河流分水岭,两侧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支流,说明这里降水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所以C正确。
答案 (1)A (2)C(共32张PPT)
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外力
1.含义:是指__________的作用力。
2.能量来源:_______、地球重力能等。
3.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_______、搬运、_______等。
4.影响:往往使地表起伏__________。
二、风化
1.含义: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____________变化的过程。
地球外部
太阳能
侵蚀
堆积
趋向和缓
性状或组成
2.类型
(1)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______破坏的过程。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_________发生改变的过程。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___________变化的过程。
3.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________。
机械
化学成分
物理、化学
风化壳
4.作用
(1)为______作用准备了条件。
(2)风化产物也为______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侵蚀和搬运
1.含义
(1)侵蚀作用:指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
(2)搬运作用:外力继续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们发生位移的过程。
侵蚀
土壤
2.流水侵蚀和搬运
(1)河流中的侵蚀:包括流水的侵蚀,流水挟带的泥沙等物质对河床和地表进行的______和______。
(2)山区:河床______作用强。
(3)河流转弯处:
______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
______侵蚀,
______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4)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______
,会形成______

撞击
磨蚀
下蚀
侧蚀
凹岸
凸岸
下切
沟谷
3.风力侵蚀与搬运
(1)特点:相伴而行。
(2)表现
①________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

________作用在近地地面最为明显。
4.冰川侵蚀和搬运
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5.波浪侵蚀和搬运
波浪的侵蚀和搬运常形成各种海岸地貌。
风沙流
磨蚀
高纬度
四、堆积
1.含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不再继续________而发生________、沉积的过程。
2.特点:
(1)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2)
____________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的堆积在一起。
搬运
沉淀
冰川消融后
[思考] 绘图说明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来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导图构建]
探究点1 外力作用与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大学地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2)(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
(3)(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
℃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4)(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所在地地貌名称是什么?分析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图B。海浪侵蚀作用。
(2)图C。冰川侵蚀作用。角峰、“U”型谷、冰斗、刃脊。
(3)图A、图E。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图D。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减缓,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知能升华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素养凝练
1.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B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量。A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D错。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
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A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B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错。
答案 (1)B (2)C
探究点2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参考答案 (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2)河流侵蚀地貌。
知能升华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素养凝练
2.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2)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来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答案 (1)A (2)A
认识横向环流
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向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交流合作】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3)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解析 第(1)题,牛轭湖是地形较为平坦地区的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第(2)题,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第(3)题,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答案 (1)B (2)A (3)D(共35张PPT)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第1课时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的关系。(综合思维)
3.据图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内力作用
1.内力:是指来自_________的作用力。
2.内力作用的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_________等。
二、构造运动
1.分类
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球内部
变质作用
分类
含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
垂直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
关系
两种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2.地质构造
(1)概念:__________引起岩层永久性______或变位。
(2)常见形式:______和______。
3.褶皱
(1)概念:__________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_________。
(2)基本形态:_____和_____。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_____
,向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_____或_____

②有些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成_____
,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_____

构造运动
变形
褶皱
断层
构造运动
弯曲变形
背斜
向斜
山岭
谷地
盆地
谷地
山岭
4.断层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或_______,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受力发生______,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______、______。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形成________、沟谷、陡崖等。
5.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____构造中。
(2)找水:在_______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_______。
剪切力
断裂
错动
位移
断块山
背斜
向斜
断层
6.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1)全球_______划分为六大板块。①是___________,②是太平洋板块,③是___________
,④是___________
,⑤是非洲板块,⑥是___________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______中。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_____,多火山和_____。
(4)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彼此_____或_____,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岩石圈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运动
平缓
活跃
地震
碰撞
张裂
[思考] 解释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提示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导图构建]
探究点1 内力作用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近年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冰岛主要火山与冰原分布图
材料二 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刻画了构造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冰岛多火山喷发的原因。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参考答案 (1)冰岛处在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2)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知能升华
1.构造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构造运动又叫地壳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构造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构造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素养凝练
1.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 (1)A (2)C
探究点2 地质构造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华山
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造成华山挺拔如削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除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3)(综合思维)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参考答案 (1)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2)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3)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知能升华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素养凝练
2.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应属于发生在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即图中的①。第(2)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答案 (1)A (2)C
探究地质的演化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随着时间的流逝,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的裂缝覆盖,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然后再堆积新的沉积物。经调查,下图所示地区的地层无层序颠倒和缺失现象。
[交流讨论]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提示 (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c、b、a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堆积—断层—地震c—堆积—断层—地震b—堆积—断层—地震a—堆积。第2课时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外力
1.含义: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
2.能量来源: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3.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4.影响: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二、风化
1.含义: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
2.类型
(1)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的过程。
(2)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3.影响: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
4.作用
(1)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2)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侵蚀和搬运
1.含义
(1)侵蚀作用:指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
(2)搬运作用:外力继续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们发生位移的过程。
2.流水侵蚀和搬运
(1)河流中的侵蚀:包括流水的侵蚀,流水挟带的泥沙等物质对河床和地表进行的撞击和磨蚀。
(2)山区:河床下蚀作用强。
(3)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4)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
3.风力侵蚀与搬运
(1)特点:相伴而行。
(2)表现
①风沙流是一种常见的近地面沙粒搬运现象。
②磨蚀作用在近地地面最为明显。
4.冰川侵蚀和搬运
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5.波浪侵蚀和搬运
波浪的侵蚀和搬运常形成各种海岸地貌。
四、堆积
1.含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
2.特点:
(1)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2)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的堆积在一起。
[思考] 绘图说明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来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D21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5.tif"
\
MERGEFORMAT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D21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6.tif"
\
MERGEFORMAT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21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1 外力作用与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大学地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INCLUDEPICTURE
"../../D2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8.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2)(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图中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
(3)(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
℃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4)(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所在地地貌名称是什么?分析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图B。海浪侵蚀作用。
(2)图C。冰川侵蚀作用。角峰、“U”型谷、冰斗、刃脊。
(3)图A、图E。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图D。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减缓,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知能升华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3.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素养凝练
1.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B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量。A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D错。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A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B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错。
答案 (1)B (2)C
探究点2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INCLUDEPICTURE
"../../D21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19.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参考答案 (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2)河流侵蚀地貌。
知能升华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D22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0.tif"
\
MERGEFORMAT
2.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INCLUDEPICTURE
"../../D22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3.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2.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2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4.TIF"
\
MERGEFORMAT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来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对。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答案 (1)A (2)A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认识横向环流
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向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INCLUDEPICTURE
"../../D22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5.tif"
\
MERGEFORMAT
【交流合作】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INCLUDEPICTURE
"../../D22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6.tif"
\
MERGEFORMAT
(1)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2)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3)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解析 第(1)题,牛轭湖是地形较为平坦地区的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第(2)题,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第(3)题,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答案 (1)B (2)A (3)D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2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7.tif"
\
MERGEFORMAT
1.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解析 第1题,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沉积而形成的。第2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 1.B 2.C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22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8.tif"
\
MERGEFORMAT
3.图示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的(  )
①侵蚀作用 ②搬运作用 ③溶蚀作用 ④堆积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河流对河岸主要产生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凹岸是侵蚀作用,对凸岸是堆积作用。第4题,乙图中T岸侵蚀,P岸堆积,对应甲图中的①③。
答案 3.D 4.C
5.读某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22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29.tif"
\
MERGEFORMAT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    ,以        作用为主;
B:    ,以        作用为主;
C:    ,以        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流速    ,泥沙    ,河面宽广,利于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INCLUDEPICTURE
"../../D23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0.tif"
\
MERGEFORMAT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解析 仔细观察甲、乙、丙三幅河流剖面图,同时注意下面的图例,河流上游侵蚀作用显著,河谷呈“V”字形;下游沉积作用显著,河谷成槽形。岩层上软下硬,上面的岩石易被侵蚀掉,根据河流A段的纵剖面图可以看出河流A段可能形成河流瀑布景观。
答案 (1)乙 流水侵蚀、下切 甲 流水侧蚀、拓宽 丙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减慢 沉积 航行
(3)C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3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1.tif"
\
MERGEFORMAT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
解析 第1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2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冰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A 2.C
克里雅河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发源于昆仑山主峰乌斯腾格山北坡,向北消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下图为克里雅河某河段河床东岸剖面图,其中中、低阶地及河漫滩生长有成片的胡杨林。据此回答3~4题。
INCLUDEPICTURE
"../../D23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2.tif"
\
MERGEFORMAT
3.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  )
A.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以风力侵蚀地貌为主
C.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D.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
4.该河段的外力作用中(  )
A.冰川作用强盛,风力作用微弱
B.冰川作用微弱,河流作用强盛
C.河流作用强盛,风力作用微弱
D.河流作用微弱,风力作用强盛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处位于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受流水堆积作用影响大,形成沿岸冲积平原,故C项正确。第4题,该河段位于塔里木盆地,河流水量小,河流作用微弱;海拔较低,不受冰川作用影响;风力强劲,风力作用强盛,故D项正确。
答案 3.C 4.D
如图是某种地貌(甲)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INCLUDEPICTURE
"../../D23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3.tif"
\
MERGEFORMAT
5.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沉积作用
6.甲地貌(  )
A.朝向河床一侧的是陡坡
B.两侧的坡度一定相同
C.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D.多形成于河流的凹岸
解析 第5题,甲地貌应是沙坝,结合示意图分析其形成过程是洪水期河流横向环流作用(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加强,从河床流向河漫滩的水流挟带的大量沙质沉积物,在河床浅滩处堆积起来,形成沙坝。因此其形成主要体现的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第6题,朝向河床一侧的是缓坡;据图无法判断朝向岸边一侧的坡度,故A、B错误;河流的凸岸主要体现河流的堆积作用,甲地貌多形成于河流的凸岸。
答案 5.B 6.C
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呼呼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回答7~8题。
INCLUDEPICTURE
"../../D23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4.tif"
\
MERGEFORMAT
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
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
D.河流侵蚀
8.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
解析 第7题,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水的侵蚀作用。第8题,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地貌。
答案 7.A 8.C
新疆巴里坤湖(如下图所示)位于天山东段,科学钻探发现其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据此完成9~10题。
INCLUDEPICTURE
"../../D23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5.tif"
\
MERGEFORMAT
9.从河口到湖心,巴里坤湖沉积物依次为(  )
A.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
B.粉沙黏土—砂砾石—黏土石盐石膏
C.黏土石盐石膏—粉沙黏土—砂砾石
D.砂砾石—黏土石盐石膏—粉沙黏土
10.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为砂砾石层、粉沙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这反映了该地质时期(  )
A.湖盆地壳下沉
B.气候趋于干旱
C.湖泊面积扩大
D.河流侵蚀趋强
解析 第9题,河流的沉积物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据题干知,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因此从河口到湖心,巴里坤湖沉积物依次为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第10题,若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为砂砾石层、粉沙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说明其以前为湖心处,后来位于了河口处,说明湖泊不断萎缩,反映了该地质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湖水蒸发加大。
答案 9.A 10.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溢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INCLUDEPICTURE
"../../d23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6.tif"
\
MERGEFORMAT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结合右图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下图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
INCLUDEPICTURE
"../../D23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7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7A.tif"
\
MERGEFORMAT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2)阐释河流中泥沙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并说明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河流流速及海水顶托等对泥沙沉积影响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第(2)题,根据河流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结合图示三处采样点河流特征分析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
答案 (1)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河流流速与河中泥沙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流速慢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细。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13.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
"../../D23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8.tif"
\
MERGEFORMAT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3.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构造运动可分为相互伴生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构造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5.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刻画了构造运动的规律和机制,解释了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
6.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常见形式有流水和风力作用,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7.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8.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包括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和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两个方面。
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够运用地貌模型、地质简图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岩石、地形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观察、实验、绘图等方式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质地貌的基础知识,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说明地形变化原因和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质地貌现象,并说明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地质学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南京大学
A+
2
中国地质大学
A+
3
北京大学
B-
4
西北大学
C+
5
吉林大学
C-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结合资料,能够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及代表岩石。(综合思维)
2.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举例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岩浆岩
(1)形成:是_______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________或喷出地表__________而形成岩浆岩。
(2)常见岩石:________和玄武岩等。
岩浆
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
花岗岩
2.沉积岩
(1)形成: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______和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常见岩石:________、砂岩、页岩等。
(3)特征:具有_______构造、常含有_______。
3.变质岩
(1)形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堆积
固结成岩
石灰岩
层理
化石
(2)常见岩石
原有的岩石
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
→_______
页岩
→_______
花岗岩
→_______
大理岩
板岩
片麻岩
[思考] 地质学家说,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你能理解这种说法蕴含的道理吗?
提示 因为岩层的沉积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在沉积岩中,下层岩石年龄老,上层岩石年龄新。动植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沉积岩中的化石可以反映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环境。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侵蚀、搬运、堆积,④固结成岩作用、化学沉积作用,⑤_________。
2.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
②改变了_____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交换和_______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上升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矿产资源
地表
地貌
物质
能量
[思考] 沉积岩、变质岩能直接形成岩浆岩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沉积岩、变质岩要先经过高温重新熔化形成新的岩浆,然后岩浆经过冷凝形成岩浆岩。
[导图构建]
探究点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3)(综合思维)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4)(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补充完成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并写出①~④代表的地质作用。
参考答案 (1)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2)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3)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4)
①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知能升华
1.三类岩石的形成
(1)岩浆岩的形成
(2)沉积岩的形成
(3)变质岩的形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和方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素养凝练
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据此回答(1)~(2)题。
(1)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石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 第(1)题,冰壶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花岗岩从成因类型上看,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右图中①表示岩浆,②表示侵入岩,③表示喷出岩,④表示沉积岩。第(2)题,由地壳物质循环可知,各类岩石要变为岩浆岩,都要先经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然后经重熔再生作用变为岩浆,再经侵入和喷出形成。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答案 (1)B (2)A
认识页岩及其用途
由直径0.05~2毫米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为黏土岩。其中,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的称为页岩。页岩主要是鳞片状黏土矿物层层累积、平行排列并压紧而成。页岩致密而不透水,往往成为地下水的隔水层。但是,页岩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
贵州布依族石板房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布依族人民将传统生态观融入地方民居的杰作,多见于布依族聚居的黔中西部。布依族“石头寨”,石屋、石地板、石路、石围墙,从墙壁到门窗,再到屋顶的“瓦面”,全部由青白色石头铺砌而成。石板房的修建,与当地出产的页岩密切相关。
[交流讨论]
(1)页岩稍作加工,即可作为房屋的砌块或瓦片,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因为页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
(2)贵州降雨日数多,相对湿度大。作为瓦片和墙面,页岩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但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页岩致密而不透水,所以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页岩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较弱,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
(3)布依族民居为何不用黏土砖或夯土墙?
提示 因为贵州中西部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而页岩等岩石丰富,所以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材而不用黏土砖或夯土墙建造民居。第三节 地形与人类活动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前自主预习案.tif"
\
MERGEFORMAT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聚落形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方面。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2)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
(3)在山区,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思考] 为什么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区而不是在平原地区?
提示 热带湿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因其地势较高,排水容易,较为凉爽;热带干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带,主要是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多。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2)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农业发展。
(3)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4)坡度:通常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5)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1)平原地区
①一望无际的平原:建筑成本比较低,线路密度较大。
②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2)山区
①修筑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②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导图构建]
INCLUDEPICTURE
"../D23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3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合作探究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点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国内早期建设的国道省道以及县道乡道等大部分路段都是盘山的,高速路网逐步成型后,盘山公路的比例明显下降。在平原地带或东部地区,盘山公路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偏远山村和自然景点,但在西南和中部地区,盘山公路仍然是主体。
INCLUDEPICTURE
"../D24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0.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3)(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盘山公路有哪些弊端?
参考答案 (1)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3)破坏植被环境、公路等级受限、地质灾害侵袭、公路全程漫长以及行车路况危险等。
知能升华
1.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1)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2)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团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区。
(3)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可发展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3.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地区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交通网密度大。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素养凝练
1.读下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4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1.tif"
\
MERGEFORMAT
(1)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b港口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故制约该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避开陡坡,并尽量顾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四条线路相比,④线路沿线的地势起伏较小,且经过较多城镇,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答案 (1)C (2)D
探究点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情境探究
[情境材料]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下图是我国某山区的梯田。
INCLUDEPICTURE
"../D24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2.TIF"
\
MERGEFORMAT
[素养设问]
(1)(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填海造陆达2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香港岛的面积。填海造陆会给地表形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在梯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得更快更强。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知能升华
图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INCLUDEPICTURE
"../D24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3.tif"
\
MERGEFORMAT
素养凝练
                   
2.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中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建造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
将哈尼人的生活和劳作,都滋养得舒适与方便。读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4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4.TIF"
\
MERGEFORMAT
(1)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2)下列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
解析 第(1)题,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第(2)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是冰川侵蚀而成的,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答案 (1)A (2)B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余活动拓展案.tif"
\
MERGEFORMAT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米深处有一片浅滩,它是全新世(距今1.17万年至现在)以来形成的落潮流三角洲的浅滩边缘坝。该坝使北偏东方的波浪31%在浅滩上破碎,能量衰减77.8%,对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起到保护作用。蓬莱西庄自1500年建村以来,从未受到过海浪威胁。为整治航道,自1985年以来不断开挖水下浅滩,至1990年浅滩水深达2.6~3.1米,个别地方深达4米,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1990年1月29日~30日和2月23~24日两大风浪,造成海岸线后退20米,冲毁民房24间和农田300多亩。
[交流讨论]
(1)简述材料中海岸被严重侵蚀的原因。
(2)有人认为,有时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意想不到。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 (1)主要是由于不断开挖水下浅滩,浅滩变深,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造成波浪、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加强,海岸侵蚀速度急剧加快。
(2)认同。有时对地表形态微小的改变,会破坏原来的平衡,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材料中蓬莱西庄所经历的灾害就是例证。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堂学业达标案.tif"
\
MERGEFORMAT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INCLUDEPICTURE
"../D24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5.tif"
\
MERGEFORMAT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解析 第1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其中①②分别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分别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国家。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带。
答案 1.C 2.D
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24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6.TIF"
\
MERGEFORMAT
3.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穿越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4.图示区域修建公路应重点防范哪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洪涝
解析 第3题,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较小。第4题,该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 3.B 4.C
5.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完成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
"../D24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7.tif"
\
MERGEFORMAT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    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答案 (1)小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课后质量评估案.tif"
\
MERGEFORMAT
一、选择题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D24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49.tif"
\
MERGEFORMAT
1.①地形区为(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
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第2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
答案 1.A 2.D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D25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0.tif"
\
MERGEFORMAT
3.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4.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4题,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答案 3.B 4.A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回答5~6题。
INCLUDEPICTURE
"../D2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1.tif"
\
MERGEFORMAT
5.左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6.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解析 第5题,③地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6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 5.C 6.D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INCLUDEPICTURE
"../D25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2.tif"
\
MERGEFORMAT
7.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8.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8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答案 7.D 8.B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9~10题。
INCLUDEPICTURE
"../D253.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3.tif"
\
MERGEFORMAT
9.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10.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解析 第9题,图示聚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三面环水,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而不是分布在临河平原地区,主要是因为季风气候,洪涝灾害频发,分布在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地势相对较高地带,使聚落地势高于洪水位,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对聚落的危害,D对;聚落分布越靠近山区,则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越多,A错;若聚落位于山地迎风坡,则地形雨丰富,暴雨侵袭更严重,B错;靠近山区,更容易受山洪威胁,且山区附近也不利于地震逃生,C错。第10题,坡度陡的地区,地势起伏大,修建梯田种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梯田应修建在坡度较小的山区,A错;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容易造成水污染,规模过大还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B错;大力发展山区旅游,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但对改善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合理的旅游活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C错;在山坡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D对。
答案 9.D 10.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INCLUDEPICTURE
"../D254.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4.tif"
\
MERGEFORMAT
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解析 贺兰山至黄河可分为山区、山麓、平原及河湖地区,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答案 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INCLUDEPICTURE
"../D25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5.tif"
\
MERGEFORMAT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13.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该工程是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如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INCLUDEPICTURE
"../D25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256.tif"
\
MERGEFORMAT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析 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置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块石可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来说:块石、柳干枝叶可防止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 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直接遭受暴雨的袭击,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