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声的世界(沪科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记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记住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4、了解声音的传播形式。
5、记住声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和视频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
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声音的作用。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让学生实验和观看视频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着重强调振动二字)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通过学生实验和观看视频总结现象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介绍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5、声音的作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概念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不同介质种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V固>V液>V气)
二.应用
1、回声的特点及应用
回音传播速度不变,利用该特点制成各种探测仪在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广泛应用。
5、声音的作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39页:1、2、3、4、5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