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44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44张PPT)+教案+学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2 20:5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堂教学流程】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西汉建立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
年,
刘邦
(即汉高祖)建立,定都长安。
社会状况:
残破荒凉

(1)原因:由于
秦朝
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社会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物质财富缺乏,人民得不到温饱。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
社会生产
,巩固新的王朝。
修养生息政策
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
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
士兵
们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平民
,以增加
农业劳动力

(3)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
赋税

(4)相应地减免
徭役
和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
经济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时期:
汉文帝
和汉景帝时期。
措施:
(1)政治上: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以农为本
____,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经济上:进一步减轻
赋税
,把田赋降到
三十税一

(3)刑法上:重视
“以德化民”
,废除了严刑苛法,如“
断残肢体的肉刑
”,
(4)政策上:提倡
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史称“__文景之治
”。
任务二:【七嘴八舌】阅读“西汉的建立”课本的内容,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
任务三:【小组探究】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问题1,问题2,问题3,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任务四:【小组探究】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问题1,问题2,问题3,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的皇帝是哪两位?
2.这一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措施?
3.“文景之治”局面的表现有哪些?
任务五:
任务六:【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选择题
1.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211年,它建立的时间是(
A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C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政策是(
C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4.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B

A.文治天下
B.经济贫困
C.秦亡教训
D.人心思安
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高祖为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而采取的政策(
C

A.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重视以德化民
D.把田赋定为“什五税一”
6.下图中的故事发生在西汉,缇萦救父的勇气感动了当朝统治者,从而废除了断残肢体的肉刑。由此判断这个故事发生在(
C

A.秦二世时
B.汉高祖时
C.文景时期
D.汉武帝时
二、史料分析题
【学后反思】
学到什么?
有何疑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部编版
七上
新课导入
这是唐朝诗人王贵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新课导入
课前导读
学习目标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知识回顾
1.
时间:
都城:
人物:
公元前202年
长安
刘邦(汉高祖)
西汉的建立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材料研读
西汉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萧条的局面?
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的破坏
那么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合作探究
修养生息政策
讲授新课
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合作探究
秦始皇陵兵马俑
修养生息政策
讲授新课
“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识图学史
识图学史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帝纪》
材料反映了文帝、景帝的什么统治思想?
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合作探究
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全免田租。
文帝将算赋(人头税)由每人交纳120钱减为40钱;壮丁每年服徭役一个月改为三年服一个月。
景帝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
材料反映了文帝、景帝采取的什么措施?
轻徭薄赋,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合作探究
汉文帝时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脸上刻墨)改为髡钳城旦舂(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割鼻子)改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
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长五尺,宽一寸,末梢厚半寸,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
废除严刑苛法
合作探究
材料五: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文景二帝的什么措施?
重视“以德化民”。
合作探究
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òu
)、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勤俭治国
合作探究
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òu
)、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勤俭治国
合作探究
3.“文景之治”的表现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盛世”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但是秦朝末年秦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和战乱造成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刘邦面对这种局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采取措施。因此汉高祖刘邦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实施了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延续这种修养生息政策,并有所扩展,以致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也让我们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A
D
巩固提升
B
C
巩固提升
B
巩固提升
C
B
巩固提升
B
B
巩固提升
D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教学重点: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休养生息。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2、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
展示材料: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讨论,找出原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假设: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只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提问: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进一步提问: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1)实行的措施:
(2)展示图片资料:
(3)知识拓展:
2.帮助学生理解后,引导学生与汉初情况对比,得出文景之治使汉朝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发展局面。
3.提问:书上是怎样描述景帝后期的情景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描述。指出,人们称文帝、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文景时期是汉朝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皇位。
(1)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讨论后小结:
5.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
由于汉高祖洗去了秦灭亡的教训,实行了宽松政策,汉朝的经济逐步的发展起来。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期,整个社会经济日趋强盛,带来了一个整体上“天下怀安”的局面,为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若能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简介等学习资料,会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与认识,有利学生在课堂中比较科学、合理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对增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必定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吉林)西汉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
注重发展生产
C.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3.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战国三国
B.战国汉朝
C.汉朝三国
D.汉朝西晋
5.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
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6.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下列哪一措施与之无关


A.减免徭役及兵役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D.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7.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重用人才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8.下列对如图所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高祖
B.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
C.标志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D.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9.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11.儒家学说长期以来被历代封建王朝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宣扬的诚信、友善、孝道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在传承着。下列史实与儒家无关的是(

A.孔子提倡“仁”的学说
B.汉朝初年实行修养声息政策
C.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12.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3.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4.以下中国古代清明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文景之治
④康乾盛世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5.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6.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称(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唐盛世
1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汉并天下”一类建筑用瓦当,常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
C.秦末农民起义
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
下列哪项不是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
?
)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
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
20.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文帝景帝(??
)。
①?减轻赋税????②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③重视以德化民?????④废除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皇帝)于是约法省禁(制定许多节约的措施),轻(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根据官府的用度来制定农民的赋税标准)。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原因。
(2)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结果?
(3)从材料二中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具有怎样的相同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什么?
(3)举例说明汉代实践这种思想的措施,并分析这种思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4)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剖腹等10多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西汉初年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措施的结果。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
材料四: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期间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至少举出3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吉林)西汉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的这段时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A符合题意;B项是东汉时期的,CD项是唐朝时期的。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
注重发展生产
C.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提倡节俭,以德化民,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故A符合题意;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的识记能力。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并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战国三国
B.战国汉朝
C.汉朝三国
D.汉朝西晋
【答案】B
【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春秋以后是战国,秦朝以后是汉朝,B选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熟记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
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以德化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使得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下列哪一措施与之无关


A.减免徭役及兵役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D.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赋税、徭役、兵役。选项ABC与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相关,但是不符合题意;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不属于汉高祖的措施,D符合题意;因为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故选D。
7.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重用人才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A。
8.下列对如图所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高祖
B.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
C.标志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D.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答案】A
【解析】西汉汉武帝时,儒家的代表董仲舒向他建议,抑制和排斥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确定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晓儒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条件。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CD和题干材料有关,A和题干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故选A.
9.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
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③④四项中,①社会比较安定和③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是二者共有的,而②民族关系融洽是贞观之治所有而文景之治所没有的,因为贞观年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次关系,而文景时期,西汉政府虽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是屈辱的政策,非但没有阻止匈奴南下,反而助长了匈奴的野心,变本加厉地骚扰西汉的北部边疆;④科举制度完善是贞观时期所有的,当时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而科举制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所以文景时期并没有科举制。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0.“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属于盛世,选项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不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符合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盛世是因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后没有出现循环往复。故选:C。
11.儒家学说长期以来被历代封建王朝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宣扬的诚信、友善、孝道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在传承着。下列史实与儒家无关的是(

A.孔子提倡“仁”的学说
B.汉朝初年实行修养声息政策
C.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初年实行休养声息政策,符合道家的无为而治观点,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而文景之治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因此,D项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故选D。
13.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解析】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纪年法。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末。D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以下中国古代清明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文景之治
④康乾盛世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①贞观之治发生在唐太宗时期;②开元盛世发生在唐玄宗时期;③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④康乾盛世发生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所以中国古代清明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统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C项符合题意;项羽的残余势力不足以威胁到西汉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大一统的目的,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是宋太祖的举措,ABD不符合题题意,故选C。
点睛: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汉初年面临的首要问题,或分析选项中的问题所处朝代或者重要程度,结合题干排除错误项。
16.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称(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唐盛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指的是汉光武帝时期的统治,大唐盛世指的是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所以答案是B。
1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①②③④明显反映出这一原因。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
时期出现的,时间不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汉并天下”一类建筑用瓦当,常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
C.秦末农民起义
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
【答案B
【解析】?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4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联合反项的力量,围困项羽的楚军于垓下,项羽兵败援绝,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因而“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故选B.
下列哪项不是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
?
)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
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
【答案】D
【解析】出现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原因包括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文帝、景帝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西汉各方面的大一统,是“文景之治”的表现,故选D。
20.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文帝景帝(??
)。
①?减轻赋税????②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③重视以德化民?????④废除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推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废除严刑苛法;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故答案选D。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皇帝)于是约法省禁(制定许多节约的措施),轻(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根据官府的用度来制定农民的赋税标准)。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原因。
【答案】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社会极端贫困。
【解析】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社会极端贫困。
(2)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现了什么结果?
【答案】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一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3)从材料二中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解析】
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的信息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西汉初年。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2)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具有怎样的相同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什么?
【答案】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农本思想)“文景之治”。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3)举例说明汉代实践这种思想的措施,并分析这种思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措施: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以农为本,等。
影响: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以农为本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思想,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过分强调农业,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
(4)通过分析以上材料,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解析】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剖腹等10多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西汉初年实行什么政策?
【答案】秦朝的暴政;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非常严苛可知,秦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
材料二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措施的结果。
【答案】(2)措施: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赈济灾民。
结果: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二“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的信息从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以及赈济灾民等回答。结果:依据所学可知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
【答案】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材料四: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期间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至少举出3点)
【答案】西汉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非常繁荣。汉高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定为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可知,西汉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非常繁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定为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汉吸取秦亡的原因,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作为切入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