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11: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字词句
◎要求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积累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积累关于秋天的气象谚语。
阅读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通过准确生动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口语表达
◎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有序发言。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观点。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书面表达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并整理观察日记。
◎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做出评价。
1.本单元引导学生连续观察,需要注意的是:
◎能够在长期的观察中做到细致观察。
◎学会把握事物的特点,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
◎体会观察的乐趣,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
2.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采取的主要的教学策略为:
课文,主要教学策略《爬山虎的脚》,(1)图文结合,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连续细致的观察。
(2)
(3)《蟋蟀的住宅》,(1)通过替换、比较词语,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表达的准确。
(2)
(3)  3.围绕“连续细致的观察”,整合单元教学资源。
内容
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总计
课时
2
2
2
1
2
2
11
9
古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人文主题
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诗句引入,揭示课题
1.师生对话,回忆写景的古诗。
(1)自由背诵积累的关于写景的诗词。
(2)集体背诵三年级学过的《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请看第一首《暮江吟》。
提示:齐读诗题,理解题目意思,了解作者。
二、学习《暮江吟》,授之以渔
1.初读古诗,读通古诗。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强调“暮冮吟”“瑟瑟”的读音,学习书写“暮”“吟”。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古诗,读懂古诗。
(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2)学生反馈。
(3)教师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
(4)学生交流,教师梳理:理解诗词可以采用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古汉语常用词典》,独字扩词等方法。
要点:可根据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意思;可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残”的意思。
(5)学生结合关键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重点指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
(1)自读古诗,圈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残阳 江水 露水 月亮。
(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选择汇报。
(3)交流残阳特点。
①体会“残”。
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太阳的余晖为什么残缺不全?
预设:夕阳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②体会“铺”。
换一换:“铺”可以换成什么词?引导学生交流: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点拨:请学生用手势动作感受“铺”。
③指导朗读:朗读古诗第一句,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舒展。
④点拨总结: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展在水面,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非常细致。(相机板书)
(4)交流江水特点。
①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交流:江水为什么会呈现青绿色和红色?
②指导朗读:分小组朗读:“瑟瑟”要读得轻而短,读出江水的不同颜色。
(5)交流露水、月亮特点。
①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比喻: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弯弓。
②指导朗读:小组赛读:这么美的夜晚,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好比喻句。
4.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朗读古诗,展开想象。
(1)创设情境:
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都宛若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江水的青绿与红色像什么?
点拨:红如________,青绿如________。
(3)指导朗读:师生合作读,读出这江面颜色的丰富与不同。
5.创设情境,走进诗境。
(1)创设情境: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江边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到江边,听老师读前两句,欣赏美景图片(课件展示图片),展开想象,用心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能表达的画面越丰富越好。
(2)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欣赏了美景,让我们用朗读再来读出这份美。
三、布置作业
1.订正预习卡。
2.背诵《暮江吟》。
课时目标
1.认识“缘、骚”等4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方法,迁移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暮江吟》的学习方法。
要点: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背诵积累。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
小组合作,按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3.汇报《题西林壁》的学习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
(2)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请学生试说诗的意思。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指名朗读,读出意境,交流节奏划分的理由,教师指导点评。
(4)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诗中的哲理。
①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组内交流。
要点: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②交流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体会蕴含的哲理。
要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汇报《雪梅》的学习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说说在诗中看到的景色。交流古诗大意。
提示: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3)学生交流朗读情况和节奏划分的理由,教师指导点评。
(4)了解作者的写法,谈谈对第二句诗的理解,领悟蕴含的道理。
①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要点:诗人观察入微,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巧妙地道出雪、梅各自独有的特点。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衬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组内交流。
要点: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熟记古诗,背诵古诗(注意读出情感)。
评比“最佳背诵小组”。
提示:学生自由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自由练,全班分成三组,小组推荐一名,教师再随机选一名。这两位学生代表小组和其他组比赛。只有两人共同熟练背诵,才能被评为“最佳背诵小组”。
二、学写生字,规范书写
1.指导书写。
提示:先自由练写,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发现错误。师生共同总结应注意的问题。再次练写。
要点:
“缘”,注意偏旁与右边部件的避让穿插,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降”,右下部分是横、撇折、竖。
“费”,笔顺为: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竖、横折、撇、点。最后一笔不要写成“竖弯钩”。
“输”,右边人的下面还有一条小短横。
2.尝试默写《题西林壁》。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学到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2.作业:
(1)完成随堂练。
(2)学生把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传唱千年不衰。其感情真挚动人,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在教学本课三首古诗时都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朗读,而且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穿插在整堂教学中。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例如在教学《暮江吟》时,让学生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用得妙在哪里。与“照”“盖”“洒”“射”等字比较,“铺”字让我们感受到夕阳它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柔和悦目而又鲜艳明快,体会到夕阳的宁静。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古诗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因此在教学《暮江吟》和《题西林壁》时,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画出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不足的地方是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灌输较多。
设计意图:
本诗诗意较浅显,初读古诗,通过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理解古诗意思。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做动作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抓住景物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准确生动。
设计意图:
将生活实际与古诗学习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美景源自诗人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