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10:52:1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一课时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这里有一位牧羊人,他的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就走进牧羊人的世界里,亲自感受他的生活,感受他地境界。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
学习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作家作品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写作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阿尔卑斯  
鲜嫩
薄荷
干涸
吼叫
橡树

榉树
白桦树
琢磨
bēi
nèn



zhà
xiàng
hǒu
zuó
huà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酬(
)劳
tān
tā(
)
流tǎng(
)
水qú(
)
睡jiào(
)
jué(
)悟
chóu
坍塌




记记背背
1.慷慨:
2.琢磨:
大方;不吝惜。
慷慨、大方辨析
二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的意思。两词不同之处在于:“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的意思。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大方”除“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的意思。如:这个人的举止很大方。
思索;考虑。
3.坍塌:
4.
造就:
5.呼啸:
6.沉默寡言: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例句:由于家庭变故,他变得沉默寡言。
7.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源源不断、络绎不绝辨析
两词都形容接连不断。但“源源不断”多形容不能自主移动、需要被动地被运送的物。如:如果能打造一支留得住、动得起、懂政策、暖人心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就能够把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群众中去。“络绎不绝”多用于人、马、车、船等。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旅游业变得火爆起来,假期里各景点游人络绎不绝。
8.不毛之地:
9.刨根问底:
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例句:那位成功的商人当年就是从一块不毛之地发家致富的。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例句:老师应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
听读课文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合作交流】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合作交流】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合作交流】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合作交流】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合作交流】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合作交流】“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在第20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干净的农舍,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正浇灌着鲜嫩的薄荷;这里的人们正健康、愉快、舒适地生活,有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此处的景象描写与上文有关此处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突出其植树的伟大作用及无私奉献精神。
11.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2.“我”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我”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为: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合作交流】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捡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2.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合作交流】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合作交流】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描写非常生动,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例句很多,比如:(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三、四两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中心意思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1.善用对比手法。
本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其一是场景对比,将废墟的荒芜贫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将废墟上刺耳的风声,与变成绿洲后的微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牧羊人创造与战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对比等,通过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巧用议论点题。
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点题。开头段的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结尾段的议论起到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语文实践活动:公益活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月26日,以“中国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全区12家社会公益组织、32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爱心书包、春雨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我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多家,大学生3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体的后起之秀。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3)如果你是公益社团中的一员,你的同学张明委托你介绍他加入社团,你如何向社团负责人说呢?
【参考答案】
(1)示例: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启幕 
(2)示例:公益实现我们的梦(公益撑起宁夏碧蓝的天) 
(3)示例:您好!我的一位同学张明热衷公益,一直希望为公益活动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有意加入我们的社团,我们能否给他这个机会呢? 
阅读技法:插叙作用
【典型例题】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技法点睛】首先要掌握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等。其次要仔细阅读插叙的有关内容,分析出其作用;最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插叙的作用。此处应从插叙的突出人物性格、文章的主题等作用来分析。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