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再别康桥》公开课定稿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再别康桥》公开课定稿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2 22: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并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3)青荇、水草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看似和开头重复其实离情更深更浓。
画面有别,开头是面向康桥,结尾时背对康桥。
心情看似洒脱实则忧伤。一直不断提醒自己静静离去,谁也别告诉,一直不断说服自己安静走开,谁也别打扰,但终究难敌离情沉重,只好挥手作别,不知不觉已然泪下,赶快转身,赶快逃离,留给康桥一个越走越远挥袖作别的背影。
知人论世
诗歌朗读
体会三美
欣赏意境
导入新课
课堂小结
迁移练习
领悟情感
方法归纳
退出
下一页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继续
下一页
《再别康桥》出于诗集《猛虎集》。
《猛虎集》封面
下一页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下一页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继续
诵读指导: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的结构整齐、节奏分明,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下一页
请同学进行配乐朗诵。
下一页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下一页
下一页
新月派诗人的“三美论”
1、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和谐和诗的节奏。
2、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3、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思考:在《再别康桥》一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继续
下一页
思考:本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①押韵和谐: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
②节奏整齐: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
③回环复沓: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反复、排比、顶针等有音韵效果。
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节奏、修辞上。
继续
下一页
思考:诗歌的外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句式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6-8字。
②错落有致: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③结构匀称:首尾呼应,同中有异,回环往复。
继续
下一页
思考:本诗的绘画(意境)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②、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
③总之,挑选唯美意象,推敲动词形容词,几乎一节一画,合成流动的画面意境。
继续
下一页
请各小组组织讨论诗歌意象意境,每个同学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研究作答。请选派一位同学做好讨论笔记,必须记下提问人的姓名和作答人的姓名。
继续
下一页
(1)云彩 为什么必须是云彩?
云彩本是可以被风带走的,作者轻轻的来,不带走云彩,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静静的来,又静静的去,谁也不打扰,谁也别告诉。
其实就是用典“浮云游子意”,只希望如浮云一样来去自由,无牵无挂。
继续
下一页
(2)金柳、夕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因为那是夕阳中的柳树,既是说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也是暗用典故“落日故人情”,移情于物,写康桥对诗人的依依不舍。
此外,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巧用比喻)
最后,老师还认为看见金柳看见新娘,形象的表现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为后文的离情作铺垫。
继续
下一页
首先因为青荇招摇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更表现了对诗人的恋恋不舍。
更重要的是做了水草不就可以永远陪伴新娘的艳影了吗?表现诗人的恋恋不舍。
继续
下一页
将夕阳下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揉碎之后,与“浮藻”“水草”“艳影”一起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比喻)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是一个与洞房花烛夜的美梦,诗人已经不能自持,康桥已经难舍难分。
继续
下一页
(4)潭(清泉)、浮藻、虹、梦。为什么第二行句末没有标点符号?不是清泉而是什么?
(5)星辉、笙箫、夏虫。
因为诗人在纠结矛盾犹豫徘徊,不知道是应该在康桥的夜色中纵情放歌,还是应该说服自己让夏虫为我沉默。
最终诗人战胜了自己的软弱,“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为什么“寻梦”后用问号?
继续
下一页
1、注意意象的特点。
2、准确理解修饰词和修辞方法。
3、从语境入手,把握意象。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继续
下一页
《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每一节所营造的画面。
继续
下一页
2、金柳艳影图
3、青荇招摇图
4、浮藻虹梦图
5、漫溯寻梦图
6、夏虫沉默图
7、潇洒挥别图
1、挥别云彩图
继续
下一页
1、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继续
下一页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继续
下一页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送别诗
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
【比较赏析】
【明确】
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人 自然景物(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有人说这首诗离别得很潇洒,你同意吗?言之成理即可。
继续
下一页
3、你能体会并读出本诗章节的情感变化吗?
继续
下一页
1 静静道别
挥别云彩图
2 依依惜别
金柳艳影图
3 恋恋不舍
青荇招摇图
4难舍难分
浮藻虹梦图
5犹豫纠结
漫溯寻梦图
6说服自己
夏虫沉默图
7故作潇洒 潇洒挥别图

继续
4、最后一段所抒发的情感和开头一样吗?
继续
下一页
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深入分析,领悟情感美。
继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继续
(1)、 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 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下一页
(3)、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下一页
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下一页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