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 7.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训练 7.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2 21: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加点字注音。
佃农( ) 韶关( )
豪绅( ) 溺死( )
私塾( ) 劳碌( )
妯娌( )( )
衙门( ) 不辍( )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叔叔是个性格稳重的人,考虑问题细密周济。
B.他们在毕业晚会上彼此祝福,相互慰勉。
C.在清贫的日子里,妈妈总是任劳任怨,用生活的智慧驱赶种种不幸。
D.土改时,对那些称霸一方,为富不仁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的打击。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2016年,英国《卫报》发布的“世界新七大奇迹”的名单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位列榜首前面。(删去“前面”)
B.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她的发源地之一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删去“是”)
C.今年四五月份,各个上海小区就未雨绸缪,纷纷在淘宝企业服务采购“分类垃圾桶”。(将“企业”和“服务”对调)
D.高密度且广泛分布的塑料微粒已经使无数虾、鱼和海洋生物受到灭顶之灾。(把“和”改为“等”)
4.用一句话概括以下内容,不超过15个字。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了修法或立法,通过约束机制,逐步地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立法重点是树立敬畏意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对污染环境者形成监督压力。


课内精读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回答问题。
5.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6.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7.谈谈你对下列议论性语句的理解。
(1)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8.细读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9.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拓展阅读
我的母亲是春天
宗 璞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在父母那时代,先生小心做学问,太太操劳家务,使无后顾之忧,是常见的。不过父母亲特别典型。他们真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主做学问,一半主理家事,左右合契,毫发无间。应该说,他们完成了上帝的愿望。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食,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食。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10.本文写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概括。
(温馨提示:概括主要事件,并从中分析人物特点,语言不必过于复杂。)



11.文章第二段写“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了警句”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分析此事与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联。)



12.品析下列人物描写。
(温馨提示:明确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心理、特点或者情感。)
(1)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



(2)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13.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温馨提示:阅读文章,梳理到底有几重含义。)



《回忆我的母亲》自主学习
1.diàn?sháo shēn nì shú lù?zhóu li yá chuò
2.A(“周济”指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C(将“各个”与“上海”对调。)
4.今年部分大城市垃圾分类被立法。
5.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6.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7.(1)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具有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2)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
8.(1)“这样地”承接上文,指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没有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又心疼的。
(2)“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9.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10.母亲温柔慈爱,这表现在“我”生病时,母亲精心护理“我”;母亲善良贤淑,这表现在父亲一辈子几乎没有买过菜,生活都是由母亲料理;母亲还是个聪明能干的人,这表现在母亲变着法子让一家人吃好。
11.交代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从侧面衬托了母爱的伟大。
12.(1)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写了“我”在昏迷中的心理转变,以及本能的动作反应,刻画了母亲让“我”心安,给“我”依靠的形象。(2)语言描写,通过旁人的赞美,侧面刻画母亲的厨艺高超,心灵手巧,以及对父亲的爱。
13.一指母亲的细心照料是“我”的春天,让年幼多病的“我”不断战胜疾病;二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是父亲的春天,让父亲安心做学问;三指母亲的聪明能干是家庭的春天,让一家人贫困的生活得以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