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B.燃烧都会发出光能和热能
C.对于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升华
C.燃烧
D.蒸馏
4.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下述不符合此主题的是
A.提倡“低碳生活”
B.开发绿色能源
C.使用难降解的塑料制品
D.分类回收垃圾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6.欲量取30mL稀盐酸,最好选用的量筒是(
)
A.10mL量筒
B.10mL和20mL量筒
C.50mL量筒
D.100mL量筒
7.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的构成
B.性质与用途
C.化学之最
D.化学与生活
8.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做灯火实验
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把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9.我们要把辽阳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
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B.露天焚烧作物秸秆
C.回收利用废旧电池
D.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10.下列图片中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二氧化碳制化肥
B.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60用于超导
1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煤制成蜂窝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电器着火时可以用水扑灭
C.风把蜡烛吹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D.高温物质与氧气接触即可燃烧
12.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大理石用作装饰材料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食醋用于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1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制备和用途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14.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小圆圈代表碳原子)。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为同种物质
B.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D.都有良好的导电性
15.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操作方法或所加试剂
A
二氧化碳和氮气
①澄清石灰水
②燃烧木条
B
白醋和酒精
①看颜色
②闻气味
C
氧气和二氧化碳
①带火星木条
②澄清石灰水
D
水和澄清石灰水
①通入二氧化碳
②看颜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___________。
17.回答下列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⑴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为小苏打,其化学式为______。
⑵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______的灭火方法。
⑶利用厨房中的______可以溶解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
18.通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我们熟悉了许多物质。请从①石墨;②活性炭;③氢气④氧气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
(2)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_____;
(3)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_____;
(4)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
19.如图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①中的现象是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②中的现象是_____,说明有_____生成,此实验证明了木炭具有_____性。
20.如图是某校学生分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A装置中使用仪器a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组同学观察到装置D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他认为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宇组同学观察到D装置中只有下层蜡烛熄灭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选填“c端”或“d端”)通入。
三、推断题
21.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碳、铜、氧气、氧化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用它们进行击鼓传球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最后一位将球投篮。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篮球能从A传到G.其中A在常温下是液体,固体B的俗称为干冰。
请回答:
(1)G物质是_____;碳应放在位置_____上。
(2)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反应。
(3)写出A~G传递过程中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四、实验题
2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a、b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3)若要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填“c”或“d”)端进入。
23.实验室现有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药匙、镊子、玻璃片、火柴、棉花以及下列仪器:
(1)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④锥形瓶和__________(填序号)。使用②时,下端管口必须伸到液面以下,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补充一种药品和一种仪器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还能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多次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典型海岸地貌景观,令人流连忘返。某学习小组采集了当地山石样品(主要成分是
CaCO3)20
g,将样品放入质量为80g的硬质玻璃管中高温加热,每隔一段时间称量一次,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杂质高温不分解)。
称量的次数
1
2
3
4
5
样品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
/g
99.2
97.8
96.4
95.6
95.6
(1)第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
(2)反应生成的
CO2
的质量为______g;
(3)求山石样品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粉笔中碳酸钙含量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从一包粉笔产品中取出样品5.10g放入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实验测得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
稀盐酸的总质量(g)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
0.44
0.88
m
1.76
2.20
2.20
求:(1)表中m
=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C
6.C
7.C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C
15.C
16.浓度范围
17.NaHCO3
用锅盖盖灭
食醋
18.(1)③(2)②
(3)④(4)①
19.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还原
20.
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Ca(OH)2+CO2===CaCO3↓+H2O
石蕊试液变红色
导管伸入烧杯底部,无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下层的蜡烛都先熄灭
二氧化碳的量不足
c端
21.铜(Cu)
C
C+CO22CO
化合
2Fe2O3+3C4Fe+3CO2↑
22.锥形瓶
B
C
c
23.②③⑦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铁架台
2KMnO4K2MnO4+MnO2+O2↑
24.4
4.4
50%
25.1.32g
98.0%